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3篇 |
免费 | 196篇 |
国内免费 | 9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17篇 |
废物处理 | 68篇 |
环保管理 | 180篇 |
综合类 | 943篇 |
基础理论 | 46篇 |
污染及防治 | 91篇 |
评价与监测 | 38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79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85篇 |
2013年 | 134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104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为分析城镇燃气管道泄漏灾害演化过程,通过收集城镇燃气管道泄漏典型事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灾害链及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城镇燃气管道泄漏灾害链,并将其转化成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图,分析其关键节点和关键边。结果表明:城镇燃气管道泄漏灾害链可分为灾害演化前期、灾害演化中期和灾害演化后期,通过破坏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相邻管线受损、管道泄漏、社会公共事件、企业停产、人员伤亡等关键节点或者切断管道泄漏→爆炸、管道泄漏→火灾、相邻管线受损→供气设备损坏、道路破坏→交通瘫痪、爆炸→相邻管线受损等关键边,可有效破坏或切断城镇燃气管道泄漏灾害链的网络传播路径。该研究结果可为城镇燃气管道泄漏灾害事件应急处置和断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2.
在泄漏速度为20、30、50 m/s,环境温度为10、20、30、40℃,地面粗糙度为0.55、0.65、0.71 mm的条件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得到LPG罐车发生泄漏时LPG浓度分布情况,结合LPG火灾爆炸极限,分析泄漏扩散所涉及区域内可能爆炸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泄漏速度越快,云团扩散速率增大,云团扩散范围越广,爆炸危险性区域增大.风速越大,增大了云团扩散速率,泄漏扩散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区域减小.地面粗糙度越大,减缓了云团扩散速率,云团扩散范围减小,爆炸危险性区域增大. 相似文献
523.
为了探究气井泄漏气体对环空带压的影响,根据气井环空内气体运移特点,综合考虑气泡在环空运移过程中受浮力、重力、黏性阻力、附加质量力和Basset力,建立持续环空带压井的气泡瞬态运移预测模型;基于相似原理设计环空气体瞬态运移试验装置,开展试验,探究不同注气量下气体瞬态运移特性,并验证气泡瞬态运移模型的可靠性;针对典型气井油套持续环空带压过程,开展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气泡直径、泄漏点压力、温度与液体密度是影响气泡运移速度的主要因素;气泡运移速度越快,持续环空带压恢复的时间越短,气井环空压力无法及时卸载,导致井筒安全性降低。 相似文献
524.
为了分析管输天然气在不同介质中泄漏问题,基于流体力学和多孔介质理论,通过CFD软件建立了管道泄漏的三维仿真模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针对架空管道和埋地管道分别建立了泄漏扩散模拟模型和多孔介质的埋地管道模型;其次,对不同压力下的天然气管道进行模拟计算;最后,通过甲烷体积分数和压力分布等参数对管道泄漏现象进行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压力下,在空气中泄漏的天然气在进入空气时会形成射流,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射流中心点向外甲烷浓度呈抛物线型分布;在土壤中泄漏的天然气会在泄漏口处形成蘑菇云状分布。 相似文献
525.
在定期检验中发现6台Ⅰ效管式降膜蒸发器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离室下锥体泄漏问题,泄漏位置基本相同。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该设备使用参数、生产工艺、使用情况、损伤模式以及失效模式,剖析了泄漏原因,提出了多种经济实用的优化改进措施,解决了困扰氧化铝制造行业多年的难题,不仅对在用设备的修理改造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设计制造该设备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26.
为促进中国地区间的协同碳减排,减轻区域贸易活动中的隐含碳排放转移和碳泄漏现象对全国碳减排目标的削弱影响,本研究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和可视化分析,并从碳泄漏视角分析了贸易隐含碳流动路径的特征。主要结论:贸易隐含碳的输入输出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净输入区域主要包括华东和西南地区,净输出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从第二产业发达或能源资源富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地区间碳泄漏流通格局与地区间贸易隐含碳相对集中的流通路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27.
528.
我国电力行业CO2排放量巨大,约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50%. 有效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对我国按时实现“3060”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将起到有力支撑.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油基岩屑因含有较高的热值可作为锅炉煤炭燃料的替代燃料使用. 为探明利用燃煤锅炉协同处置油基岩屑的碳减排效果,选取某电站6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以30%的比例掺烧油基岩屑,并参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部分:发电企业》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发电设施(征求意见稿)》两种核算方法计算协同处置前后锅炉CO2的排放量. 结果表明:①在30%的掺加比下,油基岩屑协同处置具有碳减排效果. 两种核算方法计算的降碳量分别为159.2和157.7 t,降碳比分别为0.543和0.538. ②油基岩屑焚烧产生的CO2排放量小于被替代的煤炭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协同处置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主要原因. ③核算法与检测法CO2排放量的差异表明,企业源评估模型碳核算法最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于检测数据的精准度. 研究显示,燃煤锅炉协同处置油基岩屑具有一定的CO2减排效果,单位热值含碳量和消耗量是影响碳减排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建议开展油基岩屑掺加比与碳减排量间的相关性研究,为规模化开展燃煤锅炉协同处置降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9.
油沙豆(Cyperus esculentus)是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高利用价值新兴经济作物,在我国沙区调整种植结构及沙化土地改良中有重要作用. 油沙豆茎块在采收过程中易破坏表层土壤、引发风蚀,因此,探究油沙豆防风阻沙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实现油沙豆在沙区种植的重要前提. 本文基于乌兰布和沙漠油沙豆农田现有间作模式,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探究不同风速下6种间作模式(2种间作作物×3种带间距)的防风蚀效果. 结果表明:①不同带间距模式在各风速下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形式,粗糙度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 ②间作作物对垂直流场结构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间作玉米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低于当地起沙风速(6 m/s);间作向日葵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高于起沙风速,约为9 m/s. ③风速对各间作模式的防风效能具有显著影响,防风效能随风速的增大呈减小趋势. ④间作带的防风效能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带间距8 m>带间距16 m>带间距24 m. 间作玉米模式的防风效能大于间作向日葵模式,其中,玉米带间距8 m及16 m的模式其近地表防风效能均大于50%,是油沙豆农田防风阻沙的最优模式. 研究显示,考虑到农田的经济效益,带间距16 m的间作玉米模式是油沙豆农田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530.
富油煤原位热解产生的油、气等有机物会通过岩层的压裂缝进入含水层,产生一系列环境行为效应.为探究富油煤热解产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以陕北榆神府矿区富油煤与含水介质粉砂为研究对象,采用批量平衡试验,开展了粉砂对煤焦油不同组分的吸附动力学与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粉砂对煤焦油中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的动力学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模型符合Freundlich方程,说明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受富油煤热解焦油组分含量差异影响,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量表现为酚油<萘油<洗油<蒽油<沥青,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4520、0.7926、1.9015、3.6336、11.8001 mg·g-1,吸附量总和占煤焦油含量的68%~85%;随着温度的升高,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能力均有所减弱,表明升高温度不利于吸附行为的进行,且反应的ΔG0<0表明粉砂对5种组分的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属于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