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40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778篇
基础理论   185篇
污染及防治   11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洋  牛璋彬  张晓健  陈超  何文杰  韩宏大 《环境科学》2007,28(10):2275-2279
为了研究水源更换对给水管网水质的影响,对北方A市水源更换过程中管网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通过33 h的监测发现,由于水源水质不同造成管网水质化学不稳定,管网水水质部分指标发生了明显的下降,pH从7.54降到7.18,碱度从188 mg·L-1降到117  mg·L-1,氯化物从310  mg·L-1降到132  mg·L-1(以Cl-计),电导率从0.176 S·m-1降到0.087  S·m-1,钙离子和镁离子略有下降分别为15  mg·L-1和11  mg·L-1,这些都是由于滦河水质与黄河水质不同造成的;余氯在换水过程中发生了较复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水源更换造成耗氯量增加以及夜间用水量少造成管网水输配时间长引起的;pH、碱度、余氯的变化使得管网水中铁的含量增加,最高达到0.4  mg·L-1,超出饮用水标准规定的0.3  mg·L-1.通过分析水源更换过程中水质的变化,提出了控制管网水质稳定的方法主要有提高pH、增加碱度、投加缓蚀剂和严格保证出厂水及管网水水质指标特别是余氯等.  相似文献   
72.
对利用焚烧富余处理能力释放填埋场库容空间的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从富余焚烧处理能力、焚烧工艺适应性、填埋堆体开挖条件和填埋库容空间再利用等技术领域展开,认为利用焚烧富余处理能力释放填埋场库容空间在技术上可行。以南方某市为案例,根据生活垃圾量和焚烧处理能力相关数据进行测算,预测富余焚烧处理能力出现的时间和富余量,选择满足焚烧入炉要求的陈腐垃圾,开挖后不经筛分直接与原生活垃圾掺烧处理。  相似文献   
73.
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体底泥(沉积物)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其污染物主要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水土流失、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总结了底泥中氨氮、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释放机理,也指明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释放机理研究不足的现状,提出对其释放机理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4.
为深入掌握洱海沉积物粒径特征及碳氮磷分布,评估沉积物氮磷营养盐释放对洱海湖体水质的影响,于2020年12月对洱海19个点位进行沉积物采样分析以及沉积物再悬浮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洱海沉积物厚度空间差异显著,西侧近岸区域粒径较大其余区域粒径较小;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12.3~26.1 g/kg,均值为23.24±3.49 g/kg,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心平台和东南部湖区;洱海沉积物中全氮含量2190~8340 mg/kg,均值为5172±982.6 mg/kg,氮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聚集区,氮高值区在南部湖区,总体呈南部>中部>北部;洱海沉积物中总磷含量607~1240 mg/kg,均值为904±189.8 mg/kg,磷高值区在湖心平台深水区,呈中部>南部>北部;洱海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内源性污染负荷释放对全湖水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5.
苏南典型河段磷的分布及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常州典型河段河水和底泥中的磷含量,同时分析了磷在不同底泥颗粒中含量分布的变化,阐述了河流中磷的分布和转移趋势。结果表明:河水中的磷含量通常低于底泥间隙水中的磷含量,但当河流发生富营养化后,底泥中的磷大量向上层水体释放,使得河水中的磷含量不断增加。底泥有效磷与总磷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底泥间隙水的磷含量之间存在着交换平衡。底泥颗粒以2μm~50μm的粒级为主,即以细砂和粉砂质有机-无机聚合体矿物颗粒为主。磷在底泥颗粒中的含量随着底泥粒径的增大而减少,且粒径越大的颗粒对磷的吸附能力越弱,其中的磷向外释放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76.
复合污染状态下尾矿区有害化学品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混合尾矿浆及尾矿渣淋溶柱,研究选矿药剂在尾矿渣及尾矿废水中的静态分布及其淋溶作用,结果表明:①选矿药剂对整个尾矿区都污染,即使是水溶性好的药剂,它们在尾矿渣中的静态分布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油溶性好的药剂多存在于尾矿渣中,尾矿污染为多种药剂的复合污染,各种药剂在尾矿渣及尾矿废水中的总浓度成倍加大;②用尾矿渣淋溶柱测得单一药剂的淋溶值:25号黑药>MIBC> CN->二号油>乙基黄药>丁基黄药>Y-89黄药.但多种药剂复合污染时,药剂的淋溶距离明显加大,其中CN-和Y-89黄药加大近一倍.复合药剂污染加大药剂的残留期,也加大它们向地下水及其它水源迁移的几率.  相似文献   
77.
GC-ECD方法测定废水生物脱氮释放的N2O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俊女  汪苹  马洁峰 《环境化学》2006,25(3):377-378
脱氮是目前污水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微生物参与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都可能产生气体N2O,因此,近年来对污水处理过程中N2O逸出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78.
某市给水管网中铁释放现象影响因素与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针对某市管网水中铁浓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了管垢向管网水中释放出的铁是管网水中铁超标的主要原因.研究中发现铸铁管和镀锌钢管中管垢的主要化学组分为铁.在给水管网中,管网水的溶解氧和余氯浓度低时,对应的管网水中铁释放现象严重,其原因是还原条件使管垢表面的致密钝化层被破坏,造成二价铁的大量释放.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给水管网中铁释放和“红水”现象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9.
2001年1月~2002年6月对韶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个采样区进行了酸雨的监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研究了林内穿透水中主要离子的淋溶规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森林冠层后pH值明显升高,韶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SO42-、NO3-、Mg2+、NH4+离子具有吸收作用,特别是NH4+和NO3-离子。SO42-、Ca2+和Mg2+离子的冠层淋溶百分率随降雨量的增加有明显减少的趋势。Ca2+、K+和Cl-随着pH的增加,其冠层淋溶百分率呈增加趋势。韶山地区在常年酸沉降作用下,森林冠层对酸性离子SO42-、NO3-的吸收作用最强。根据18个月离子浓度平均值来计算,韶山地区森林冠层离子的淋溶序列为:K+>Ca2+>Cl->Mg2+>SO42->NO3->NH4+>Na+。  相似文献   
80.
为揭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在减缓河流温室气体释放方面的作用,在浙江省嘉善县选择盛家湾(有沉水植物)和东龙港(无沉水植物)2条河流,利用扩散模型法对其水体CO2、CH4、N2O释放通量进行24 h连续监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条河流除盛家湾水体在16:00表现为CO2吸收外,其余监测时间内3种气体均呈过饱和状态,表现为向大气释放温室气体,24 h内比较,有沉水植物的盛家湾可减少89%的温室气体释放。将气体释放通量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盛家湾水体CO2释放通量与水温、pH、溶解氧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正相关,N2O释放通量与水温、pH、溶解氧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呈显著负相关;东龙港水体CO2释放通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CH4释放通量与水温、溶解氧浓度呈显著正相关,N2O释放通量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