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117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25篇
综合类   237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湿法FGD湿烟囱工艺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湿法FGD湿烟囱工艺的可行性和选择该工艺时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了湿烟道、湿烟囱设计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2.
太湖氮磷营养盐大气湿沉降特征及入湖贡献率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太湖流域不同区域10个采样点收集降水样品230多个,测定其中不同形态N,P营养盐的质量浓度,分析太湖大气湿沉降中N,P营养盐沉降特征,计算N,P营养盐湿沉降率及其占太湖河流入湖负荷的贡献率. 结果表明:湿沉降中ρ(TN)年均值为3.16 mg/L,DTN(溶解性总氮)占TN的70%以上,其中以NH4+-N为主;湿沉降中ρ(TN)年均值最高值出现在南部湖区,最低值出现在北部湖区. 湿沉降中ρ(TP)年均值为0.08 mg/L,相对较低. 5个区域湿沉降中不同形态N的质量浓度均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而不同形态N,P的湿沉降量均为夏季最大. 南部、东部湖区TN的湿沉降率相对较大. 各采样点湿沉降中NH4+-N沉降率约占DTN沉降率的30.4%~52.0%,NO3--N沉降率约占DTN的31.6%;各区域间湿沉降中DTP(溶解性总磷)占TP的比例差异较大. 大气湿沉降中TN和TP的年沉降总量分别为10 868 和247 t,为同期河流入湖负荷的18.6%和11.9%,湿沉降对太湖富营养化的贡献及可能带来的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3.
含湿Ca(OH)2颗粒脱硫反应特性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半干法脱硫装置中脱反应主要表现为湿Ca(OH)2颗粒与SO2的反应,在液相反应溶解和传质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含湿Ca(OH)2颗粒内反应机理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含湿Ca(OH)2颗粒相比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4.
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氮湿沉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汉江上游金水河流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但是氮污染已成为该流域水质的主要威胁因素.该研究对汉江的金水河流域开展了为期1 a(2012-02~2013-02)的氮湿沉降观测,并利用氮输出模型估算了氮湿沉降对河流氮负荷的贡献量.结果表明雨水中总氮(DTN)的浓度在0.24~2.89 mg·L-1之间,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及有机氮(DON)分别占42.8%、13.3%和43.9%;雨水氮浓度随降雨量增大而变小,明显受到降雨的稀释作用.流域内氮湿沉降主要来自人类活动,沉降负荷在4.97~7.00 kg·(hm2·a)-1之间,受降雨量的主要影响,上游地区的氮湿沉降负荷>下游地区>中游地区,春夏两季约占全年氮湿沉降的81%.流域氮湿沉降对河流氮负荷贡献量约为34 000~46 000 kg,只占流域氮肥贡献量的5.05%~6.78%,远小于流域内农业活动化肥氮的贡献量,不是河流氮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5.
N、P通过大气干湿沉降方式向大亚湾输入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在大亚湾设置了一个大气干、湿沉降监测站点进行采样,主要分析估算各营养物质通过大气干、湿沉降的通量,初步探讨N、P的沉降对大亚湾的影响,并与营养盐随河流输入的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大亚湾的干、湿沉降都是以N为主,N沉降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3~8月),P的沉降较为平稳,只有6月和9月稍高;湿沉降是大气沉降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6.
层状云清除气溶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一维层状云系的气溶胶清除模式,模式旨在模拟云发展过程中云、雨水中气溶胶浓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气溶胶粒子的云内清除和云下清除的相对贡献大小及其湿沉降速率等.模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实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太原地区的大气氮湿沉降时空变化规律,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雨量器对太原市市中、近郊和远郊三地大气氮湿沉降进行了为期2年的监测。得到市中、近郊、远郊的NO3--N平均浓度为12.9、18.4、1.3 mg/L,NH4+-N平均浓度分别为3.6、2.3、1.6 mg/L。季节变化上看,NH4+-N浓度值四季相对平均,春夏季稍高,而NO3--N浓度变化较大且冬春季浓度值较高。三个采样点大气氮湿沉降量(无机氮)年均沉降量分别为40.0、48.0、14.2 kg/hm2,以近郊的沉降量最高。市中、近郊、远郊的NH4+-N沉降量分别为9.0、5.0、8.2 kg/hm2,占总无机氮湿沉降量的比重分别为22%、11%、57%,NO3--N沉降量分别是31.0、43.0、6.0 kg/hm2,占总无机氮湿沉降量的比重分别为78%、89%、43%。从上可知城市降水中主要以NO3--N沉降为主,农村则以NH4+-N沉降为主。结合市中、近郊、远郊NH4+-N/NO3--N浓度比值分别为0.54、0.30、1.31,充分表明市中和近郊大气氮湿沉降主要来自工业和交通运输源,远郊则来自农业源。另外,市中、近郊月氮湿沉降量与降雨量差异不显著,远郊则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影响市区两点氮湿沉降的因素较为复杂。由以上数据看出市中和近郊氮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应根据各自沉降特点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88.
珠江口无机氮湿沉降规律及大气输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2007年3~11月广东中山市横门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珠江口氮湿沉降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横门降水中NH+4-N和NO-3-N的降雨量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62和0.41mg·L-1;其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夏季最低.降水NH+4-N和NO-3-N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利用气团轨迹后推以及天气形势得出,横门陆地性降水氮浓度最高,海洋性降水氮沉降通量最高.云下气团分类结果表明,海洋性NE类气团对横门无机氮湿沉降的输送负荷最大.  相似文献   
89.
北京城区大气金属元素干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大气中金属元素的干湿沉降特征,评估不同观测方法的差异性,于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在北京城区同步采集了混合沉降和湿沉降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样品中19种金属(Na、Mg、Al、K、Ca、V、Cr、Mn、Fe、Cu、Zn、As、Se、Mo、Cd、Sb、Tl、Th和U)的浓度.结果表明,混合沉降样品中各金属浓度[7 160.68μg·L~(-1)(Ca)~0.02μg·L~(-1)(Th)]普遍高于湿沉降样品[4 237.74μg·L~(-1)(Ca)~0.01μg·L~(-1)(Th)].两种样品中相同金属的富集因子差异较小,其中Cu、As、Tl、Zn、Cd、Se和Sb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00,表明这些重金属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气团轨迹分析表明,北京城区降水过程主要受偏南气团的影响,其中来自西南气团的降水样品中Ca、Mg、Fe、Al、Cu、Mo、U和Th等金属浓度较高,而来自南部的气团K、Zn、Mn、Sb、Cd和Tl等金属浓度较高.观测期间大气中金属元素的混合沉降通量变化于3 591.35 mg·(m~2·a)~(-1)(Ca)~0.01 mg·(m~2·a)~(-1)(Th),湿沉降通量变化于1 847.78 mg·(m~2·a)~(-1)(Ca)~0.01mg·(m~2·a)~(-1)(Th).混合沉降与湿沉降差减得到19种金属的干沉降通量变化于1 743.57 mg·(m~2·a)~(-1)(Ca)~0.01mg·(m~2·a)~(-1)(Th).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对金属的干湿沉降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0.
贵州省遵义地区降水中低分子有机酸及其来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伟  李心清  曾勇  黄荣生  谭凌  徐刚  王兵 《环境科学》2008,29(9):2425-2431
甲酸和乙酸是大气对流层中广泛存在的低分子有机酸.降水中有机酸的研究是认识C、H、O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酸雨成因的重要内容.贵州省遵义地区是我国酸雨高发地区,在遵义市进行了为期1 a的降水采集,并利用离子色谱法和原子吸收法分别对降水中主要阴离子(包括有机和无机)和阳离子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pH的年均值为4.11,表明遵义市酸雨形势依然严峻;甲酸和乙酸的的雨量加权平均值分别为9.29 ìmol稬-1(范围:0.15~46.14 ìmol稬-1)和6.47ìmol!L-1(范围:0.02~19.11 ìmol稬-1),占阴离子总址的4.10%,二者的相天系数达到0.86.说明甲酸和乙酸具有共同的来源.在一次降雨事件中,有机酸的浓度一般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在降雨中后期有时会出现上升的现象,表明有机酸主要来自云下淋滤作用,少数情况下来自大气远距离的传输.遵义市区的山间盆地地形、高湿度、低风速、以尘埃为主的大气污染物等特点为有机酸来源于当地创造了条件.应用气液平衡的原理,提出了降水中甲酸、乙酸比值(F/A)aq的有机酸来源判定方法.发现遵义降水中的有机酸春季和冬季主要来自人类活动的释放.夏季和秋季则主要来自植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