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09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495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41.
溶解性惰性COD(S1)是决定污水处理厂出水COD能否达标的关键指标.针对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S1测定的影响,对S1的测定方法进行了修正.实际生活污水的测定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在长距离输送的合流制污水的实测过程中发现:晴天条件下,瞬时样的S1/COD和Si/SCOD(溶解性COD)变动较大,在24 h混合样中St/COD和S1/SCOD较为稳定,分别为(9.2±0.3)%和(27.3士2.1)%;暴雨天气下,S1/COD和S1/SCOD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42.
吴丹萍  李芳芳  赵婧  王朋  吴敏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1):2562-2569
为了区分生物炭对有机物降解的因素,通过控制光照条件、气体氛围、·OH淬灭等实验对生物炭降解有机染料罗丹明B(rhodamine-B, RhB)的过程进行了考察;采用元素分析、电子顺磁共振、总有机碳分析仪对生物炭颗粒、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EPFRs)及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进行了表征测定;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对RhB的吸附和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200℃和500℃下所制备的生物炭中检测到明显的EPFRs信号,但其强度与RhB的降解程度不匹配;200℃制备的生物炭中DO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在光降解实验中,紫外光能明显促进200℃生物炭对RhB降解;气体氛围实验进一步证明紫外光可诱导DOM与生物炭颗粒中EPFRs相互作用形成大量的活性氧组分(主要为O_2~(·-)),进而促进了其对RhB的降解。  相似文献   
543.
544.
本研究以某工业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使用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对11个进水管道和水处理各工艺段的水样进行检测,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探究了污水厂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类别,最后对水质参数和各组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污水主要有5种荧光组分,其中C1,C2,C...  相似文献   
545.
引起膜污染的因素主要有污泥特性、运行参数、膜材料和进水特性。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膜污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其影响因素仍然感到非常困惑,主要是因为膜污染物和活性污泥特性异常复杂。膜污染现象增加污水处理运行和维修费用,是限制膜生物反应器(MBR)在污水治理方面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其中微生物代谢产物(EPS、SMP)是引起膜污染的主要物质。在论述了溶解性代谢产物(SMP)对膜污染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减少SMP的角度介绍了缓解膜污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46.
马睿  李璇  王莲  王家新  马卫星  丁成  吴向阳 《环境科学》2019,40(4):1742-1750
为了探究生态净化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光学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以盐龙湖生态净化系统为例,取2017、2018年春季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龙湖春季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5~0.25、1.25~2.75、3.99~7.17 mg·L-1,出水溶解氧升高至(11.93±1.31)mg·L-1、浊度降低至(13.23±2.24)NTU,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不显著.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盐龙湖原水、预处理区水质与外源汇入有关;而沉水植物区和深度净化区水质依赖于内源影响.荧光指数、腐殖化指数及生物源指数分析综合发现水体中DOM主要是源于陆生植物与土壤输入,腐殖化程度较低且新生的自生源DOM较多.PARAFAC模型将DOM可分为紫外光区类富里酸(239 nm,304 nm/407 nm),可见光区类富里酸(256 nm,352 nm/439 nm),色氨酸类蛋白质(276 nm/327 nm)和胡敏酸(292 nm,395 nm/491 nm).紫外吸收指数表明盐龙湖原水、预处理单元、挺水植物区DOM光谱强度波动较大,沉水植物区、深度净化区DOM光谱强度较稳定.水质参数中对DOM光学特性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是透明度、溶解氧、电导率、总氮和藻细胞数.  相似文献   
547.
针对缺乏经济有效的中低盐废水脱盐技术问题,本试验利用丛枝菌根(AM)真菌增强植物抗盐胁迫能力,搭建AM强化型生态浮床,既探索新的中低盐废水处理技术,又解决普通浮床植物耐盐胁迫能力差、除盐效率低的问题.结果表明,AM真菌(Glomus etunicatum)与浮床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 L.)建立了良好的共生关系,且侵染不受盐胁迫的影响.接种AM真菌提高了生态浮床处理含盐废水的能力,21 d内TDS、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36. 1%、74. 4%、57. 6%和59. 1%,比未接种AM真菌的普通生态浮床分别提高了79. 2%、36. 4%、32. 7%和37. 6%.从具体盐离子来看,21 d内水体中Na、K、Ca和Mg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34. 4%、61. 3%、57. 4%和51. 9%,相比未接种AM真菌的普通生态浮床分别提高了11. 4%、37. 1%、18. 3%和24. 6%.从植物对盐的吸收来看,AM的存在促进了美人蕉对Na离子的吸收和向地上部的转移,这可能是AM强化型生态浮床功能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表明AM真菌可增强生态浮床修复水体污染的能力,提高脱盐效率.  相似文献   
548.
杨平  张子川  杜威宁  黄佳芳  仝川 《环境科学》2015,36(10):3633-3640
以闽江口短叶茳芏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沿半咸水至淡水的盐度梯度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分析样品间隙水溶解性CH4浓度及其主要理化指标,探讨了河口沼泽湿地间隙水溶解性CH4浓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夏季鳝鱼滩、蝙蝠洲和下洋洲湿地间隙水CH4浓度均值分别为331.18、299.94和638.58μmol·L-1,冬季均值分别为9.04、266.67和322.68μmol·L-1,呈现夏季显著高于冬季的时间动态特征(P0.05);2沿半咸水至淡水的盐度梯度,间隙水溶解性CH4浓度呈现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3土壤间隙水CH4浓度与土温、D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 H、盐分和间隙水SO2-4、Cl-浓度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河口盐度梯度下短叶茳芏沼泽湿地间隙水CH4浓度时空特征是土壤理化性质和潮汐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9.
为了探究蘑菇湖水体中DOM(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识别来源及表征腐殖化程度,采用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指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蘑菇湖水体DO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①蘑菇湖水体DOM腐殖化程度由滨湖区向深湖区递减,DOM主要以脂肪链和酯类等非极性官能团及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外源胡敏酸为主. ②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A250 nm/A365 nm、A240 nm/A420 nm与A3/A2(600~700 nm与460~480 nm波段下的积分面积之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A465 nm/A665 nm、SR〔光谱斜率比,Sg(275~295 nm)/Sg(350~400 nm)〕、A2/A1(460~480 nm与260~280 nm波段下的积分面积之比)与A3/A1(600~700 nm与260~280 nm波段下的积分面积之比)之间也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二者之间呈负相关,表明蘑菇湖水体中DOM的腐殖化水平与有机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芳香度以及苯环碳骨架的聚合程度等密切相关. ③CCA(canonical correspond analysis,典范对应分析)结果发现,蘑菇湖水体采样点与DOM的芳香度、腐殖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相似.研究显示,UV-Vis、紫外吸收光谱指数、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蘑菇湖水体DOM的分子量、芳香度以及腐殖化程度.   相似文献   
550.
利用三维激发发射矩阵光谱(3-D EEM)和平行因子分析,研究了三岔河流域平寨水库溶解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转化情况。在平寨水库的入库水、表层水(0~5 m)、深层水(10~60 m)和出库水中,检测到了几种荧光溶解有机质组分,分别为陆源类腐殖质、自源类腐殖质和浮游植物源的类蛋白质(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陆源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在入库水中略高于出库水,表明陆源类腐殖质在水库系统中相对稳定,大坝截流对其影响不大。自源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在库区明显高于入库水和出库水,表明自源类腐殖质既由自源有机物分解产生,又在光化学、微生物和大坝物理拦截过程的影响下发生分解;其他荧光组分中也检测到相似的结果。水温、pH、溶解氧和有色溶解有机质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光化学和微生物以及大坝拦截是引起水库入库水、库区表层水、库区深层水和出库水中荧光溶解有机质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