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14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253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95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1.
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探究生态城镇化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值区逐渐在浙江集聚,低值区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集中,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指数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生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依赖性和整合性,变动性自西至东逐渐减弱,依赖性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强。(3)财政投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人口密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依次降低,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水平逐渐趋同。加强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12.
石建中  范齐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8):2169-2180
以亚太经合组织(APEC)21个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2008—2018年APEC旅游流网络,运用SNA方法和QAP方法,对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APEC旅游流网络密度持续增加但仍旧较低,网络结构尚不稳固。网络中心化趋势有所减弱,旅游供给市场更加多元。(2)APEC旅游流网络节点间中心性水平差异明显,形成了以中国、美国为首的第一梯队,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以新西兰、俄罗斯为代表的第三梯队。(3)APEC旅游流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显著且具有稳定性,核心区节点间的旅游互动最为频繁,边缘区对核心区的反哺效应明显。(4)区位要素是影响APEC旅游流网络结构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等要素对APEC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有所下降,而对外开放程度对优化APEC旅游流网络结构的作用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313.
魏夕凯  马本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8):3822-3831
充分考虑农村"熟人社会"特点,首次采用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声誉损失和奖励政策对农户垃圾分类行为扩散深度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政府不干预时,垃圾分类将无法在农村自发持续而普遍推广;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声誉损失或奖励均可显著促进农户分类;仅依靠单一政策,无法实现分类的深度扩散,若依靠声誉损失与奖励相互配合,可实现低政策强度、高扩散深度的合意效果;搭便车收益的提高会抑制垃圾分类扩散深度;注重经验学习和适应能力的EWA学习策略更有助于促进垃圾分类扩散.上述结论广泛适用于分类初始状态、学习能力、人口规模不同的农村,对中国农村垃圾分类具有普遍性的启发意义.最后,提出了充分利用"熟人社会"优势构建与农村社会经济特征相契合的垃圾分类激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14.
生态承载力状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着眼点,也是科学把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利用参数修正后的生态承载力模型测算安徽省及各城市整体与人均层面上的生态承载力,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比较1998~2018年安徽省生态承载力的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各因素对安徽省生态承载力影响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基于"省公顷"进行修正后的模型参数与其他尺度显著不同,差异明显;(2)全省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全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各市生态承载力自身波动变化趋势显著,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各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两极分化现象突出,升降趋势与整体层面不同;(3)各市生态承载力存在一定退化现象,皖北地区状况较皖南地区优势突出,"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特征鲜明;(4)影响因素中环境治理能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作用在增强,人口压力状况作用削弱,双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要大于单因子作用.需要持续关注生态承载力的演化特征,合理优化生态承载力区,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与其资源本底供给相适应.  相似文献   
315.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布局集群化现象明显。传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很难深入刻画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因此,运用Kernel空间密度分析方法,就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市集聚区的空间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1986-2007年间,吉林省城市空间分布集中表现为4个城市群组集聚区;②吉林省城市集聚核心区为长、吉两市;③1986-2007年间,吉林省城市空间格局在中东部方向的拓展较为明显,而东部和西部城市空间分布密度变化不明显,其省域空间分布具有中东部偏密集/东、西部较稀疏的空间格局特征;④吉林省城市分布空间的节点结构呈现多空间层次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16.
317.
高层建筑物火灾事故是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具有演化状态不明确的特点,使得相关决策部门难以把握事故的演化路径.针对此问题,首先利用事件树对高层建筑物火灾突发事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利用起始状态、中间状态、结束状态三部分描述火灾演化情境;其次,利用贝叶斯网络对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同时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降低专家评判的主观性影响;最后,以某市的高层建筑物火灾事故为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的事故演化顺序与实际贴合程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计算出的最大概率火灾演化规律的顺序蔓延,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18.
为从能量角度探究砂岩在循环应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开展10 MPa初始峰值应力逐级递增、80 MPa初始峰值应力逐级递增及恒定100 MPa峰值应力3种循环路径下的加卸载试验,结合应力应变曲线和能量计算结果,分析砂岩各项能量随循环次数和峰值应力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循环次数和峰值应力增加,初始峰值应力80和100 MPa时滞回环仅在第2次循环时向应变增大方向明显迁移。不同应力循环路径下单位体积耗散能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演化特征,分级循环加卸载时,砂岩各项能量值随峰值应力增加由二次函数向线性函数增长特征转变,而峰值应力恒定为100 MPa等幅度循环加卸载时,随循环次数增加,砂岩单位体积能和单位体积弹性能呈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趋势下降,单位体积耗散能呈指数趋势下降。不同应力区间内循环路径对砂岩的能量影响有较大差异,分级循环加卸载与单次加卸载相比,峰值应力为80 MPa时各项能量相差均小于10%,峰值应力为100 MPa时各项能量相差达到22.74%~62.58%。  相似文献   
319.
工业园共生演化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苏泰兴精细化工园及南通农药化工园为例,将最大流原理及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用于研究非成熟工业园的产业共生演化.由于演算得到的序参量ξ值虽然可以表征各工业园共生效益随时间变化情况,却无法用来横向比较工业园间共生效益,因此对计算过程进行了改进,提出新的序参量计算方法.比较了序参量ξ与产业关联度、交换量等指标后,定义ξ为产业共生演化效率指标,并将卡伦堡工业园2005年得出的ξ值2.87作为共生演化稳定状态标准值.研究发现,2个工业园在较少人工干预下,ξ值逐年上升,分别从0.04,0.133增加到1.51和1.675,但远小于卡伦堡工业园的2005年ξ值.建议在工业园自发形成进程基础上,加以合理引导,促进工业园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320.
针对高速铁路事故致因复杂的特点及高速铁路运营安全评价研究现状,提出应用耗散结构和熵理论来研究高速铁路运营事故演化机理。首先,在分析高速铁路安全运营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信息熵的典型事故安全要素集构建方法。其次,基于耗散结构和熵理论,研究高速铁路运营事故的演化机理。给出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系统的熵流模型及其熵值计算方法。通过系统熵变,判别事故演化方向。最后,通过分析高速铁路脱轨事故的演化机理,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表明,把熵作为一个参数,能够揭示高速铁路运营事故的演化趋势;流入负熵流和排出正熵流,能够保持系统稳定有序,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