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64篇 |
免费 | 2303篇 |
国内免费 | 119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45篇 |
废物处理 | 61篇 |
环保管理 | 578篇 |
综合类 | 6061篇 |
基础理论 | 1321篇 |
污染及防治 | 483篇 |
评价与监测 | 562篇 |
社会与环境 | 467篇 |
灾害及防治 | 4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435篇 |
2023年 | 595篇 |
2022年 | 639篇 |
2021年 | 703篇 |
2020年 | 623篇 |
2019年 | 544篇 |
2018年 | 411篇 |
2017年 | 419篇 |
2016年 | 471篇 |
2015年 | 514篇 |
2014年 | 677篇 |
2013年 | 411篇 |
2012年 | 518篇 |
2011年 | 489篇 |
2010年 | 405篇 |
2009年 | 357篇 |
2008年 | 404篇 |
2007年 | 340篇 |
2006年 | 255篇 |
2005年 | 258篇 |
2004年 | 183篇 |
2003年 | 184篇 |
2002年 | 135篇 |
2001年 | 145篇 |
2000年 | 114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宁波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0年1月,对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季度调查,并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4纲28属30种,其中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18种、软体动物7种.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周年次级生产量分别为1 233 m-2、8.0 g/m2(以湿质量计)和35.3 g/(m2.a)(P/B系数法估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东钱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长跗摇蚊、菱跗摇蚊和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为冬季单一优势种.依据底栖动物密度的多维序列分析,可将东钱湖分为4个湖区.基于GIS平台,运用克里格插值法,构建动物参数及BI(Hilsenhoff生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东钱湖底栖动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摇蚊幼虫多分布在谷子湖及中部湖区,而软体动物主要聚集在中部偏西南及北部湖区.BI评价结果表明,东钱湖的整体水质为中度污染(BI为7.58),其在时空上有较大差异.其中,2009年4、7、9月为轻度污染(BI为6.66~7.33),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为中度污染(BI为8.32~8.39);在空间尺度上,中部及北湖偏东部湖区污染较轻,其次为谷子湖及五里塘湖区,南湖偏南部湖区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33.
岷江上游林草交错带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应用5种多样性指数对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测定了乔木种群及其各立木级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偏低,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是由于较低的灌木层多样性与较高的草本层多样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放牧影响、阳坡的干燥环境有关,可能是林草交错区固有的特点.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集群分布,但在其发育过程中显示了动态变化的特征,即在幼苗和小树阶段为集群分布,到了大树阶段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表6参32 相似文献
34.
在流化床反应器中,以含铜废水为处理对象,重点考察了诱导条件改变对结晶系统运行效率及结晶产物形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200 mg/L,进药比([Cu2+]/[CO32-])1:1.2,pH为10.2的条件下,铜离子去除率可接近100%,诱导晶种表面平滑,诱导颗粒生长成致密杆状晶体结构,以碳酸盐为沉淀剂的诱导结晶系统依赖于体系的pH,高pH体系下发生的共结晶现象是影响系统运行的主要原因;随着进药摩尔比的增加,结晶产物由短杆状向球状转化,晶体机械强度显著降低大量破碎,影响出水水质;进药比1:1.2,pH为11的条件下,含铜废水浓度为500 mg/L时,系统去除率可达95%以上,微晶产率低于5%。 相似文献
35.
仪慧民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3,(5):49-54
针对深圳茅洲河(宝安片区)底泥污染现状,对茅洲河底泥采集底泥柱状样进行氮磷污染物测试,进而分析茅洲河底泥氮磷的污染特征。为了便于底泥柱状采样及编号,将茅洲河划分为A,B,C 3个区。其中,茅洲河的上游为A区,支流与沙井河交汇处为B区,下游入江口为C区。根据茅洲河底泥污染情况将柱状样划分为污染层、污染过渡层、建筑垃圾层、过渡层以及健康层,共计5层。茅洲河底泥氮磷分区分层的数据解析发现,茅洲河B区底泥表层5~100 cm之间的总氮与总磷含量平均值最高,污染也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6.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研究了近30 a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辽宁省的年降水量具有雨热同期、分布不均的特点。1992—2021年1月平均年降水量最少,7月最多,7月年降水量可达164.1 mm。分季节来看,辽宁省夏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远高于其他季节。辽宁省夏季降水表现出显著的东多西少的特征,大值区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地丘陵区,年降水量可达600 mm以上,小值区位于西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的山地丘陵区,部分区域年降水量不足300 mm。辽宁省近30 a区域平均夏季降水表现为减少的趋势,变化率为-31 mm/10 a。分区域来看,辽宁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减少的趋势,西部地区次之。中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EOF分解表明,辽宁省夏季降水距平场的第一模态表现为全域的一致性特征,其对应的时间系数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第二模态表现为东西向的经向变化差异,表明降水在经向的对比加大,表现出辽宁省东西部地区对气候变化相反的响应性。 相似文献
37.
青南高原“黑土滩”草地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寒草甸及其退化产物—“黑土滩”草地按退化特征划分了6个等级,分别研究了各级草地的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大,群落产量在各级草地内变化不明显,但毒杂草比例有着明显增加的趋势(P<0.01);原生植被嵩草属植物优势度和草地活根量(30cm)趋于明显减少(P<0.01);中度退化的“黑土滩”草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大,为3.234。 相似文献
38.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西北干旱区是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之一,占据全国1/4的面积,资源相对丰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然而,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较为复杂,矛盾突出,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不得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生态环境赖以形成的地质历史出发,分析了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及现存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9.
测定了江苏油田黄珏污水站原水中油珠粒径分布,为合理选择和设计污水处理工艺与装置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实验测定江苏油田黄珏污水站原水含油量为62.3 mg/L。该站的三相分离器具有较好的油水分离能力。原水中浮油(粒径≥99.4μm)占8.3%,粒径≥28.4μm的分散油占14.3%,而粒径≤28.4μm的分散油、浮化油等约占77.4%。单纯采用重力沉降法可除去原水中22.6%的含油量。同时对油珠粒径分布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新方法减少了水样含油量的测定工作量,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40.
四川彭州铜尾矿库植被特征分析与植物群落演替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四川彭州铜矿尾矿库的植被特征、群落特征与演替。在该尾矿库上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共91种,隶属38科79属,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形成6种相对稳定的群落类型;在2003年弃耕后形成的地段分布有史蒿+小飞蓬群落(Artemisia argyi+Conyza conadensis Comm.)、艾蒿+打破碗花花群落(Artemisia argyi+Anemone hupehensis Comm.)、艾蒿群落(Artemisia argyi Comm.)和白车轴苹群落(Trifolium repens Comm.);在经过30~40年自然演替的地段分布有芭茅+羊耳菊群落(Miscanthus sinensis+Inula cappa Comm.)和羊耳菊+千里光+密蒙花群落(Inula cappa+Senecio scandens+Buddleja officinalis Comm.);在近十年内新形成的地段现主要覆盖地衣和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通过对群落结构和不同地段植被特征的对比,对本铜尾矿库的演替现状和规律进行了分析,井讨论了人为影响对演替进程的影响,提出了人工恢复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