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68篇 |
免费 | 2892篇 |
国内免费 | 148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44篇 |
废物处理 | 80篇 |
环保管理 | 717篇 |
综合类 | 7539篇 |
基础理论 | 1643篇 |
污染及防治 | 616篇 |
评价与监测 | 738篇 |
社会与环境 | 563篇 |
灾害及防治 | 6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532篇 |
2023年 | 753篇 |
2022年 | 792篇 |
2021年 | 888篇 |
2020年 | 784篇 |
2019年 | 668篇 |
2018年 | 510篇 |
2017年 | 523篇 |
2016年 | 582篇 |
2015年 | 653篇 |
2014年 | 846篇 |
2013年 | 521篇 |
2012年 | 619篇 |
2011年 | 606篇 |
2010年 | 505篇 |
2009年 | 454篇 |
2008年 | 492篇 |
2007年 | 433篇 |
2006年 | 314篇 |
2005年 | 323篇 |
2004年 | 233篇 |
2003年 | 230篇 |
2002年 | 173篇 |
2001年 | 178篇 |
2000年 | 134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采用图像法和沉降柱法分别研究了A2/O工艺中好氧污泥絮体的形貌、粒度分布、低维分形维数和沉降速率、有效密度、空隙率以及质量分形维数,并尝试探讨了上述相关性质与这些污泥宏观操作性质(沉降、压缩、脱水和稳定性)相关的各种理化指标以及胞外高分子物质(EPS)的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污泥絮体呈现不规则的形貌,表面具有空隙.其有效密度一般随着其粒径的增加而降低,而空隙率和沉降速率却呈现与有效密度相反的变化趋势,这些均表明了污泥絮体的分形结构的存在.2次所采集的污泥絮体的中位直径分别为248.81、332.86μm,有效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040、0.0072g·cm-3,自由沉降速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67、4.79mm·s-1,空隙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94、0.89,一维分形维数分别为1.03、1.19,二维分形维数分别为1.64、1.84,采用基于Logan经验公式的有效密度-最大直径的双对数关系确定的质量分形维数分别为1.74、2.29.尽管第2次所采集的污泥絮体较为密实,但其表面粗糙程度却比第1次的低.此外,研究中发现絮凝能力较高或负电荷较高的A2/O好氧污泥絮体具有高的SVI和ZSV值;分形维数较低... 相似文献
72.
细河污染特征与整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细河是伴随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而形成一条排污河流,2002年前污染非常严重,2002年后通过综合整治及仙女河污水处理厂和西部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大部分细河污水得到处理,但细河的污染问题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细河纳污总量的核定、细河源头水的保护与利用、底质的清理与无害化处置、新污染控制与防范等措施使细河水质得到一个可持续的、良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3.
74.
北京市近年来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收集、整理从2000年到2007年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通过对相关环保措施、经费投入及气象条件等方面资料的引用和分析,探讨并印证了北京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北京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环境质量有着巨大的压力,经过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消减污染排放量、增加绿化覆盖率、加大环保投资等一系列措施,使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北京的大气环境质量正在逐渐好转。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气象等因素,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75.
重建了长江三角洲1961~2007年霾气候数据序列,分析了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城乡差异,并探讨了大气污染以及地面和近地层气象条件对霾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湿度—能见度指数参与霾气候序列重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过去47a间,长江三角洲霾日数总体上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并且四季霾日数都增加.空间上,整个长江三角洲霾日数基本上都呈增加趋势,并以杭州和南京增加最多.近30a来长江三角洲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城镇乡村站间霾日数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地面气象要素中风速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与霾发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霾天气过程和对应的清洁过程,近地层温度、位势高度和风场也都具有明显的差异.长江三角洲霾变化趋势与我国京津冀、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变化一致.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尤其是细颗粒物的增加是霾出现频率增加的可能原因,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区域城市化造成的气象条件改变也有利于霾日的增加. 相似文献
76.
中国部分水域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污染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对中国水域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污染的空间分布、污染程度、污染来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进行了初步的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地区多氯联苯污染较严重,东北的松花江、大连湾、河北保定地区、中部的鸭儿湖、南部的珠江流域和台湾地区沉积物中有较高的多氯联苯平均浓度,其余地区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相对较低.多氯联苯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多为一些港口、工农业发达的区域、发生过泄漏的多氯联苯退役设备封存点和多氯联苯设备非法拆卸的地区,污染特征表现为点源污染的形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表明,多氯联苯污染的空间分布与当地水文地质地貌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及管理等因素相关.水流交换畅通、水体流量大、沉积物含沙质较多、适当的管理等会减轻多氯联苯污染;人口密集、工业发达、有历史或当前排污、航运繁忙等会导致多氯联苯污染加重. 相似文献
77.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Models-3/CMAQ对我国2010年的氮沉降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氮沉降总量约为7.6′ 103Gg,化学组成上以NHx-N(包括NH3、NH4+中的氮)沉降为主,平均占到2/3以上.夏季氮沉降量最高,冬季最低.干沉降为氮沉降的主要途径(约占62%),主要为气态含氮污染物的贡献,湿沉降的氮则主要来自颗粒态的铵盐和硝酸盐.我国氮沉降的空间分布具有东高西低、地区间差异显著的特征,高沉降通量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四川盆地、华中的中南部、两广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加强对氨排放的管理和控制,同时重视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的氮氧化物排放,对减少氮沉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硫的组成与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硫的组成与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2种小叶章湿地类型中,土壤总硫含量分别为303.39~520.83和303.74~1 219.81 mg·kg-1,平均值为391.62和513.03 mg·kg-1,均低于世界平均土壤硫含量(700 mg·kg-1).硫主要富集在土壤表层,且主要以有机硫形式存在,有机硫占总硫比例约为90%,而在有机硫中,则以碳键硫所占比例最大,占总硫比例分别为45.34%和37.24%.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土壤各形态硫含量及其变异性均高于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在2种湿地土壤中各形态硫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和变异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硫含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受到土壤各粒级含量的影响,并且土壤各形态硫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9.
对某省52家焚烧企业(21家生活垃圾和31家危险废物)排放烟气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焚烧企业二噁英类17种单体分布有所不同,生活垃圾焚烧烟气中浓度较高的是O8CDD和O8CDF;危险废物焚烧烟气中较大的是2,3,4,7,8-P5CDF、2,3,7,8-T4CDD和1,2,3,7,8-P5CDD;两类焚烧企业二噁英类单体对I-TEQ贡献最高的都是2,3,4,7,8-P5CDF,贡献率分别为0. 7%~45%和10%~67%;两者的17种二噁英类与I-TEQ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2,3,7,8-P5CDF在2类焚烧炉中与I-TEQ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0. 932和0. 927,可以作为潜在的测定指示物。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