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9篇
  免费   2886篇
  国内免费   1487篇
安全科学   1044篇
废物处理   80篇
环保管理   712篇
综合类   7539篇
基础理论   1643篇
污染及防治   616篇
评价与监测   738篇
社会与环境   563篇
灾害及防治   607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527篇
  2023年   753篇
  2022年   792篇
  2021年   888篇
  2020年   784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510篇
  2017年   523篇
  2016年   582篇
  2015年   653篇
  2014年   846篇
  2013年   521篇
  2012年   619篇
  2011年   606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454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433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了解O3污染的垂直分布对于充分理解O3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最优插值法实现了高塔与激光雷达O3观测数据的融合,并基于垂直观测融合数据对2021年10月广州市一次O3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时刻的O3浓度均大致呈现出随高度上升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平均相对高值主要分布在300~500 m,最高值出现在400 m附近.(2)结合边界层高度分析可知,白天的O3生成和扩散基本均在边界层以内进行,夜间普遍存在O3残留问题,而在污染日尤其显著,表明白天光化学反应生成的高浓度O3是夜间残留层中O3的来源.(3)污染期间,不同大气污染物形成了不同的垂直分层,具体表现为较高浓度的PM2.5和NO2在中、低层积累,而高层(约200~600 m)则维持高浓度O3的污染垂直分布结构.推测原因在于南北气流对峙及夜间稳定...  相似文献   
992.
土壤中过量的硒会对土壤生物造成毒害效应,然而目前我国还未制定用于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保护的生态标准.本研究通过搜集土壤硒的毒理数据,并根据不同的效应终点对其进行筛选,分别推导对5%物种危害的浓度(Hazardous Concentration for 5%of species, HC5).以20%效应浓度(20%Effect Concentration, EC20)、25%效应浓度(25%Effect Concentration, EC25)和最低观察效应浓度/水平(Lowest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Level, LOEC/LOEL)等为效应终点的毒理数据进行一级HC5值的推导,以半数效应浓度(Half Effect Concentration, EC50)和半数致死效应浓度(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等为效应终点的毒理数据进行二级HC5值的推导.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  相似文献   
993.
国内外现有水质标准均缺乏抗生素的标准值,针对中国具体流域状况开展抗生素水质基准研究,可以为制定我国抗生素的水质标准提供参考,并为评估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潜在风险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至少3门8科、10种生物的急性、慢性毒性数据,利用Log-logistic和Burr Ⅲ两种分布模型,在系统尺度上构建了氧氟沙星(OFC)、阿莫西林(AMX)、土霉素(OTC)、磺胺甲恶唑(SMX)、红霉素(ETM)和氯霉素(CAP)6种典型抗生素的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推导出它们的长期水质基准值(LWQC).同时,基于这6种抗生素的水质基准评估了我国部分水环境中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和联合毒性风险.结果表明,OFC、AMX、OTC、SMX、ETM和CAP的LWQC分别为3.2614、1.2633、1.3353、4.7803、4.7950和1.1535μg·L-1.白洋淀6种抗生素的联合毒性风险呈中风险水平;太湖和珠江三角洲的ETM、松花江的OFC及珠江的ETM和CAP也呈现出中风险水平;辽河面临的抗生素污染风险最大,其OFC、ETM、SMX呈中风险水平,OTC呈高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994.
霾是气溶胶与特定多尺度过程(大气边界层、天气和气候过程以及大气化学过程)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利用成都市2015—2017年地面能见度、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的逐时观测数据,通过Koschmieder’s公式反演了研究时段内6次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时间序列.在分析霾过程统计特征基础上,基于相空间重构理论,分别计算了6次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时间序列的最佳嵌入维数m和最佳延迟时间τ,探讨了不同时间序列非线性特征量(饱和关联维数、Kolmogorov熵以及最大Lyapunov指数)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为(1.83±0.77)km-1,其中轻微霾及轻度霾、中度霾和重度霾的样本占比分别为34.2%、20.8%和45.0%.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时间序列有弱混沌特性,对应的最大可预报时间尺度介于7~25 h.上述成果深化了对霾系统演化不确定性的认知,并为霾过程大气消光系数预报及演化机理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以闽江福州段河岸带及河口区不同类型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无机硫形态的连续提取,探讨了湿地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无机硫含量的沿程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闽江福州段湿地沉积物中的H2O-S、Adsorbed-S、HCl-Soluble-S和TIS含量整体均表现为淡水河段<城市河段<河口区,而HCl-Volatile-S含量表现为河口区<淡水河段<城市河段.H2O-S、Adsorbed-S、HCl-Soluble-S和TIS含量在潮间盐水沼泽、淤泥质海滩和水产养殖场较高,而HCl-Volatile-S含量在灌丛沼泽较高.从淡水河段至河口区,Adsorbed-S、HCl-Soluble-S和HCl-Volatile-S占TIS的比例整体均呈降低趋势,而H2O-S的占比呈增加趋势.就不同湿地而言,H2O-S的占比在淤泥质海滩最高,Adsorbed-S的占比在沙石海滩最高,HCl-Soluble-S的占比在草本沼泽最高,而HCl-Soluble-S的占比在灌丛沼泽最高.闽江福州段不同...  相似文献   
996.
以2019年为基准年,采用自下而上统计法建立江苏省内河船舶(不含长江)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系统分析船舶排放特征,并与2014年排放清单成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既有政策措施现状提出江苏省内河船舶大气污染物防治对策.研究表明:2019年江苏省内河(不计长江)船舶NOx、PM10、PM2.5、SO2、CO、HC排放量分别为38042.80、2884.23、2539.68、38.10、2461.80以及1116.31 t;与2014年船舶排放特征相似,干货船是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最大的船舶类型,200~600吨位范围的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最大,船舶各种主机工况中“正常航行工况”排放贡献最大,内河船舶排放受时间影响较小,航道上运行船舶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最大;由于江苏省干线航道“两纵五横”的规划与建设,船舶在航道上的排放分布有所分散,船舶排放贡献较大的航道由2014年单一的京杭运河江苏段拓展至多条航道;受使用低硫燃油的政策影响,SO2、颗粒物排放量较2014年均有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  相似文献   
997.
现有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在积雪中广泛存在,而积雪融化后产生的融雪径流汇入地表水体,所携带的微塑料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生态风险.城市积雪与人类活动关系更为紧密,为评估城市积雪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本文以我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对哈尔滨市6种不同下垫面30个采样点的表层积雪进行采集,通过立体显微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证实了积雪中存在较高含量的微塑料.对积雪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丰度、分布特点、尺寸、颜色、形状、组成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积雪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850 N·L-1,且不同下垫面丰度分布差异大,与其他介质中微塑料丰度相比整体处于偏高状态.尺寸主要以10~100μm的小尺寸微塑料为主,建设用地微塑料尺寸稍大,以100~500μm的居多.大部分下垫面颜色以透明为主,但建设用地处彩色微塑料偏多.积雪中纤维状微塑料为明显优势类型,但农田处碎片状微塑料占比较大.各个下垫面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6%)、聚乙烯PE(25%)、聚丙烯PP(16%)、聚酰胺PA(13%)、聚苯乙烯PS(10%),PET与PE为优势类型.生态风...  相似文献   
998.
地下水是平度地区重要供水源,本次调查中发现富锶地下水,研究其水化学特征和成因机理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采集了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矿物饱和指数等方法,揭示了平度北部地区富锶地下水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平度北部地区富锶地下水分布广泛,锶含量为0.08~2.92 mg·L-1.平均含量为0.68 mg·L-1,水化学特征受溶滤作用、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岩石风化溶解是水化学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地下水径流强化了Sr2+的富集.区内以硅酸盐岩矿物和碳酸盐岩矿物溶解为主.Na+、K+、Cl-、Sr2+主要来源于硅酸盐岩的溶解,Ca2+、Mg2+和SO4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溶解.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水化学特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基于1950—2020年的赤潮公报等数据,采用GIS方法分析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赤潮优势种演变.结果表明,过去70年中国近岸海域赤潮事件共发生1701次,累计赤潮面积超过25万km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赤潮高发期主要在4—8月,其中5月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累计面积最大.赤潮发生月份由南到北呈季节性变化趋势,南部海域赤潮发生月份要早于北方.赤潮事件主要以180 km2以内的小面积赤潮为主,大部分在11 d以内.赤潮高发区集中在河口、海湾、港湾及污染排放量较大的海域.诱发赤潮次数较多的赤潮优势种包括夜光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等.其中,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在中国近岸海域均有分布,而东海原甲藻均发生在东海海域.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一年四季均具备生长条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则在5—6月最为频繁.海水水质状况分析表明,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海水水质污染程度密切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发生月份也与温度和盐度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季节性生长和空间分布可直接影响中国近岸海域的赤潮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1000.
矿区河流沉积物是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载体。研究了某含砷矿区河段沉积物砷含量分布、赋存形态及粒径对沉积物中砷水力传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矿区河流沉积物中砷污染问题突出;沉积物颗粒大小不仅影响砷在沉积物组分中的分配与赋存形态,还会影响水环境中砷的传输。在矿区上游和中上游河段,沉积物均以粗砂、中砂组分为主,上游河段沉积物中砷含量为18.53 mg/kg,主要来源于原生矿物,以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等稳定形式存在。中上游河段沉积物中砷含量达到3492 mg/kg,主要来源于采矿活动导致矿石中砷的氧化溶出和部分原生矿物,粗砂、中砂组分(73.90%)中砷以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分别占总砷含量的83.71%和83.82%,细砂、极细砂、粉砂中砷主要以专性吸附态和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存在,分别占总砷含量的58.72%、58.51%和73.10%。在距离矿区2,4 km处的中游、下游河段沉积物砷含量仍有371,247 mg/kg,以细砂、极细砂、粉砂为主,其中专性吸附态和弱结晶水合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是主要形态;沉积物<0.25 mm(细砂、极细砂、粉砂)组分中砷含量是粗砂组分的1.5倍,<0.25 mm细颗粒沉积物对砷的水力传输起主导作用。因此,应加强废弃含砷矿区河流生态治理和水土保持,防止细泥沙入水;同时,加强下游河段沉积物生态疏浚和修复治理,防止沉积物中砷的再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