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6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长江流域重庆段水体和沉积物中农药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江干流重庆段、乌江和嘉陵江支流段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该研究区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农药的种类分布及污染状况;并对水体和沉积物中农药污染开展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检出13种农药,总浓度范围为18.02~167.18 ng·L~(-1),主要污染物为敌敌畏、多菌灵和阿特拉津;沉积物中共检出12种农药,总浓度范围为7.08~38.35 ng·g~(-1),主要污染物为敌敌畏和多菌灵;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水体和沉积物中农药污染浓度相比,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水体中农药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敌敌畏和毒死蜱在大部分检测位点0.1≤RQ<1;在S7和S18监测位点中,敌敌畏、避蚊胺、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均0.1相似文献   
72.
深圳主要河流中雌激素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深圳市10条主要河流雌激素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双酚A在深圳市河流中28个监测点中27个点有检出,检出率96.4%,质量浓度为未检出~6.042 μg/L;17β雌二醇(E2)在深圳市河流中28个监测点中8个点有检出,检出率28.6%,质量浓度为未检出~0.011 6μg/L,能检出的17β雌二醇(E2)值大都在0.001 5μg/L~0.003 9 μg/L之间;雌三醇(E3)仅在1个监测点(新洲河河口)有检出,对壬基酚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73.
应用HPLC-MSn方法,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在小鼠尿液中的代谢产物,并对尿中推测的代谢物和标准品分别进行HPLC-UV和二级全扫描质谱(MS2)分析,结果在尿中发现了6个代谢产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马脲酸、邻苯二甲酸单丁酯、邻苯二甲酸苄酯、邻苯二甲酸单丁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及邻苯二甲酸苄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推断环境激素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在小鼠体内的代谢途径为原形首先水解生成邻苯二甲酸单丁酯、邻苯二甲酸苄酯、邻苯二甲酸,部分邻苯二甲酸发生脱羧反应生成苯甲酸,苯甲酸再与内源性物质甘氨酸结合成马脲酸,邻苯二甲酸单丁酯、邻苯二甲酸苄酯和内源性β-D-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水溶性较大的邻苯二甲酸单丁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邻苯二甲酸苄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相似文献   
74.
《环境教育》2004,(3):54-54
工业化的产物 众所周知,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其他生物能根据自身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合成各种代谢调节物质,即内分泌激素。正是因为有了它,自然界中的生物才得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世代相传。然而,近些年来,人类不断发现一些存在于生物机体之外的、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有时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就将之称为环境激素,又称环境荷尔蒙。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DES),用作药品。近70年来,随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介绍了环境激素类污染物的定义、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及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并对其目前的监测分析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6.
环境激素问题研究现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1引言1992年还是美国副总统候选人的戈尔写了一本书《地球平衡》。其主要内容涉及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减少等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和重视,这本书成为当年的最畅销书。研究环境污染化学物质的卡路等写了名为《我们被盗的未来》一书?..  相似文献   
77.
环境激素问题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激素污染正严重威胁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本文就此概述了环境激素的概念、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危害,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78.
欧美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系统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s),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EDs研究的规划与协调工作。研究框架包括确认EDs对人类和生态效应的方法,剂量一效应关系模型以及检测环境暴露水平等。研究对环境威胁最大受试物的主要毒理学终点有致癌性,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目前危险评价的新进展是应用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预测化学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9.
环境农药激素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匡少平  张书圣 《环境保护》2002,(7):25-26,41
农药激素在环境中的残留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严重损害动物和人类的生理、生殖机能,其危害具有持久性。为了控制农药激素污染的进一步扩展,应对已污染的土壤采用生物技术及时修复,同时加强农药管理,发展生态农业。广泛开发、生产和使用生物农药,减少或完全淘汰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是一项有效防治环境农药激素污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0.
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降解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括介绍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毒性和致癌作用,以及其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论述了近年来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降解方面所取得的进展,重点讨论了邻苯二甲酸酯的光催化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