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0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9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6篇 |
综合类 | 393篇 |
基础理论 | 62篇 |
污染及防治 | 16篇 |
评价与监测 | 26篇 |
社会与环境 | 10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2010年夏季珠江口海域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和海气交换通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2010年8月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海域溶解氧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其与水体稳定性、营养盐、叶绿素a及CO2分压的关系。结果表明,溶解氧浓度由珠江口内向口外近海逐渐递增,在垂向上则随着水深由浅至深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溶解氧在表底层的浓度差与温度差、盐度差和叶绿素a含量差都达到显著相关的水平,低氧区的形成与水体层化和有机质的降解耗氧密切相关,其中珠江冲淡水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N、P营养盐,而浮游生物的消亡和有机质的分解加剧了氧的亏损。溶解氧海气通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河口上游表现为氧汇,而下游海域为氧源。 相似文献
192.
193.
珠江广州河段员村段的底泥耗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广州珠江员村段底泥的耗氧特点及总底泥耗氧中生物耗氧和非耗氧所占比例。结果表明,在实验期间内平水期底泥只出现前6h的持续耗氧过程,而丰水期泥除出现前6h的快速耗氧外,还表现出相对较缓慢的耗氧过程。两水期底泥耗氧中化学耗氧起主导作用。同温、同流量条件下,平水期的底泥耗氧速率略低于丰水期。由实验推导出两水期底泥耗氧速率与温度及流量之间的关系为:SOD丰=0.4945×1.0058^(T-20)(T≤ 相似文献
194.
195.
喷雾降尘在凡口铅锌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喷雾降尘技术在凡口铅锌矿井下大斜坡道的应用情况,并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6.
198.
珠江口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3年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有关生物残毒理论,对珠江口海域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底栖生物中Hg、Ph、Cd、As含量较低,但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内Ph和Cd具有潜在的严重积累问题;甲壳类Cd含量已严重超人体消费标准,软体类的Cd含量等于人体消费标准值,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可食性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9.
珠江口伶仃洋枯水期十年前后的水质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伶仃洋是珠工入海河口湾中最大的一个河口湾,其沿岸汇聚着珠江三角洲活跃的人类活动和主要的经济活动。本文根据1987年3月和1997年1月枯水期对珠江口的水环境调查结果,通过比较、分析水质状况,运用水质质量单项标准指数法和综合指数WQI法,分别评价了伶仃洋水域中内伶仃和外伶仃断面10a前后水质质量。结果表明,10a来伶仃洋水体的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有机碳和无机氮已成为该水域主要的污染因素。内伶仃洋与外伶仃洋相比,水质状况较差,除有机碳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外,无机磷也表现有严重的污染。此外本文还对1997年珠江口枯水期的水体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珠江口内伶仃和外伶仃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均较高,因此,珠江口水域的环境管理和沿岸污染治理,依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0.
针对油库中油品泄漏,油口蒸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提出了油罐防腐、使用浮顶罐或内浮顶罐并对其选用合适的密封装置、高温季节对油罐适当延长淋水期、采用密闭收发油技术、使用油气回收装置等防止决生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