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7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312篇
安全科学   415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177篇
综合类   1179篇
基础理论   212篇
污染及防治   182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详细阐述了淮安市秸秆能源化利用现状、秸秆能源化技术内容及建设内容,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淮安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72.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1,(4):130-136
剃发令主要内容是剃发与易衣冠,故以剃发令为名。但是事实上,其内容并不止于剃发和易服。从身体的角度来说,至少还包括剃须。而从衣冠服饰的角度来看,至少还包括了易鞋。由此可见,剃发令并不是着眼于某一单一民族特征的重塑,而要求整体身体样貌和服饰的改变,以便将明朝百姓塑造成以关外满洲人为原型的清朝人的样子。这种改变并非象征性的、局部的,而是实质性的、整体性的。剃发令背后反映的是清初满洲文化本位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773.

为推动我国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的构建,采用文献梳理法对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及本地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生命周期评价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生命周期评价在我国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其次对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我国学者在生命周期评价时所使用的方法,结果显示77%的研究均采用国外的影响评价方法;最后梳理了我国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的本地化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的3点不足,包括所选取的指标及基准值亟须更新,模型系统性和完整性需要加强,模型深入研究有待展开,并提出要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全面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以及相应的参数基准值,从而提高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为环境政策制定以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74.
将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方法运用在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中,构建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并以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各产业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情况,对园区循环经济进行初步评价,从而提出循环化改造有效路径。结果表明:园区能源产出率为3.02万元/t(以标准煤当量计),水资源产出率为1 257元/m3,土地产出率为11.75亿元/km2,投入产出率较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8.59%,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为87.4%,但产业发展不均衡,污染集中防治水平有待提高。从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推进环境综合整治4个方面提出研究区域的循环化改造有效路径,以提升园区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75.
处在当前的改革发展背景下,企业在市场中要想得以良好发展,这就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和优化,环保问题的经营化战略的实施,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就要从多方面进行优化,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良好发展.文章先从理论层面就企业环保问题的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就企业环保经营化战略和模式创新详细探究,希冀能从理论层...  相似文献   
776.
水体中蓝绿藻的大量生长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故而在原位生态修复中抑制蓝绿藻的生长至关重要。藻类的生长可被沉水植物分泌的某些化感物质所抑制,对沉水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探明其作用机理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选取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5种沉水植物,通过对其水培液做GC-MS分析,鉴定了沉水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并对其潜在的抑藻效应进行探究。结果显示:水培液中共检测出56种化合物,其中检出最多的为有机酸类物质;狐尾藻、苦草、伊乐藻和黑藻分泌的有机酸类物质含量高于其他检出物质,而金鱼藻的水培液检出物中酮和酯类物质含量较高。研究推测,狐尾藻水培液中检测鉴定出的琥珀酸、柠檬酸和苯酚为主要的化感物质,苦草水培液中的乳酸、癸酸、壬二酸、硬脂酸、月桂酸和苯酚起主要的抑藻作用;伊乐藻水培液中的主要化感物质为壬二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棕榈酸,黑藻和金鱼藻水培液中起抑藻作用的物质为壬酸、阿魏酸和癸酸、油酸、乙酸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相似文献   
777.
针对富氧水中硝酸盐氮(NO3--N),采用零价铁(ZVI)和甲醇支持的生物-化学联合法开展了批实验研究,探讨了ZVI类型、CH3OH:N比、初始溶解氧(DO)浓度、初始NO3--N浓度和水温等5个因素对联合法除氧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ZVI的除氧能力由高至低依次为:ZVI-C(0.124 d)>ZVI-A(0.141 d)>ZVI-B(0.179 d)。ZVI支持的联合法NO3--N去除率由高至低依次为:ZVI-A(99.6%)>ZVI-C(95.3%)>ZVI-B(92.2%)。CH3OH:N≤3.5:1时,联合法去除3--N;CH3OH:N=10:1时,去除100%的NO3--N;CH3OH:N=200:1时,去除70.2%的NO3--N。当初始DO浓度介于3.6~5.3 mg/L之间时,联合法的NO3--N去除率介于98.8%~99.6%之间。在任意时刻,低底物浓度(5.2 mg/L)时的NO3--N去除率低于高浓度(21.1 mg/L)时的去除率;低底物浓度下完全脱氮所需时间比高浓度下长2 d。15.0℃时联合法需要7 d可以达到完全脱氮,然而在27.5℃时则需要5 d。低温时亚硝酸盐氮浓度最大值(4.4 mg/L)显著高于高温时的最大值(1.1 mg/L)。ZVI类型、CH3OH:N、初始NO3--N浓度和水温显著影响联合法的脱氮效果,而初始DO浓度对联合法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78.
研究了不同前驱体组合对制备光催化剂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光学性质分析和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方法,对光催化剂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质量比为1∶1的C2H4N4/CON2H4组合前驱体制备的光催化剂表现出结晶度好、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高、催化剂性能稳定等特点;C2H4N4/CON2H4组合前驱体制备的g-C3N4光催化反应180 min后对RhB的去除率最高;通过添加异丙醇、苯醌和EDTA对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发现,超氧自由基和空穴是降解RhB的主要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779.
蒋绍阶  王昕蕾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12):6301-6308
采用过硫酸铵((NH4)2S2O8)-亚硫酸氢钠(NaHSO3)复合引发体系引发丙烯酰胺(AM)单体聚合,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无机杂化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铁(PAM-PAFC)。以产物的特性黏度(η)为依据,逐个探讨了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单体质量分数对特性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合时间为4 h、聚合温度为50℃、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5%以及单体质量分数为20%的时候,产物的特性黏度达到最大值513.78 mL·g-1,此条件即为杂化絮凝剂PAM-PAFC的最佳合成条件。电导率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差热-热重分析都表明PAM-PAFC链端的-SO42-与带正电荷的羟基铁、羟基铝粒子以离子键的形式相连接。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杂化絮凝剂PAM-PAFC有着明显的空间网状结构。对高岭土-腐殖酸模拟水样的絮凝效果研究表明,达到相同的剩余浊度的条件下,需要投加的杂化絮凝剂PAM-PAFC的量远远低于复配絮凝剂PAM-PAFC。  相似文献   
780.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在300、500和700 ℃的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CS300、CS500、CS700),对其理化性质(pH、比表面积、灰分含量、元素组成)和电化学性质(电子供给能力(EDC)、电子接受能力(EAC)、导电率(EC))进行了表征,并将3种生物炭和导电型石墨分别加入消化反应器进行污泥中温厌氧消化批次实验。结果表明:CS300具有最高的EDC(0.598 mmol·g−1),CS700具有最高的EAC(0.740 mmol·g−1),石墨的导电性最强(2.0×104 S·m−1);4种碳材料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均有促进作用,CS300、石墨、CS500和CS700实验组的甲烷累积总产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2.4%、38.9%、28.9%和11.2%。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甲烷生成的主要代谢途径是CO2还原代谢途径;3种生物炭材料均提高了Methanosarcina等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的相对丰度,CS300的富集能力最强,石墨的影响作用则不显著。冗余分析结果表明:4种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对厌氧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贡献度为52.7%,对厌氧古菌群落组成变化的贡献度为 64.4%;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生物炭通过反复供给、接受电子大幅增加体系中微生物可用电子数量来提高互养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效率;而导电性能优秀的石墨则主要通过促进微生物的直接电子传递来提高甲烷产率。研究为解析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碳材料对厌氧微生物菌群代谢特征和电子传递的影响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对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实现能源高效回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