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7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73篇
安全科学   520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298篇
综合类   899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109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51.
石油天然气的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管道的施工和路由的选择工作是其中那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程序,它直接关系到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实际质量,天然气长输管道的施工是较为复杂的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影响和阻碍的因素较多,并且施工的环境较为复杂,施工的距离较长,这些因素都给天气管道的施工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本文就对天然气的长输管道施工中对路由的选择和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52.
采用紫外线对一株Kosakonia sp.石油降解菌(S-1)进行紫外诱变育种。在照射功率15 W,波长为253.7 nm的条件下,确定最适诱变时间为140 s,此时正突变率最高。分离选育出一株遗传稳定的突变优势菌Y-16,与出发菌S-1相比,石油降解率提高了22.64%,且在pH值为5~9范围内,Y-16降油率均超过50%,对pH值的适应范围更广,在高浓度盐环境中有更好的耐盐性。经过60 d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模拟试验发现,Y-16和S-1的最终石油降解率分别为91.83%和69.58%,其中降解36 d时,Y-16的降油率已达到71.19%,Y-16对石油的降解半衰期是S-1的0.4倍,降解周期更短,生物修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53.
<正>《油气田环境保护》由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与节能部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环境保护类科学技术性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重点报道油气田及石油炼化领域的污染现状、治理技术、管理方法、试验研究、监测手段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国内外现行标准与发展动态,是中国石油对内对外进行宣传、技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以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  相似文献   
754.
老化油泥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油田现场构建2个中试规模的生物堆(秸秆添加堆和对照堆)对老化油泥进行处理,运用BIOLOGTM系统对油泥中微生物群落水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测定其微生物代谢活性、代谢多样性及代谢特征差异性,以研究堆体各层次间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与对照堆相比,秸秆添加堆的多项生理特性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由1.64~3.02升至2.83~3.29,并且表现出时间上的稳定性和空间层次间的均质性;在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差异性分析中,对照堆各层次随时间推移表现出向其外层顺次变化的规律;油泥中总异养菌及石油烃降解菌的数量与环境温度关联性较强,石油烃降解菌的数量在试验末期取得峰值,达4.15×107 CFU/g.   相似文献   
755.
推进能源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称“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和战略突破口。鉴于现有研究对经济带内的石油资源储、产、消、贸情况少有系统分析,文章采用箱线图分析法,探讨经济带内主要产油国的相对供给位序及其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与演变,并结合各国石油供需平衡状况的变化,提出我国与带内主要国家开展石油合作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经济带无论是在石油储量、产量、储采比还是出口量上,均居世界前列,是世界石油供给增长的主源地;2)经济带内以大中型以上石油供给国居多,且呈高度集聚态势,形成波斯湾沿岸供给极核和环里海“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供给金三角,特别是环里海地区增长势头强劲,与波斯湾地区的供给差距有所缩小;3)经济带内的石油生产和出口波动非常明显,主要是受地区局势变化、OPEC产量调控以及供给国内部需求波动的影响;4)未来我国仍应以波斯湾沿岸国家作为带内石油合作的主要对象,并在该地区进一步推进来源地多元化战略;环里海地区是我国另一大战略合作地区,近期应以石油运输基础设施合作为基石,并逐步构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合作金三角,对冲合作风险;5)中印两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增强地区石油议价话语权,提高地区石油运输安全性。  相似文献   
756.
石油炼化无组织VOCs的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我国光化学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PRD)典型石油炼化工艺的炼油装置、化工装置和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离线和在线的多种先进仪器监测其VOCs的无组织排放特征,并采用间、对-二甲苯/苯(X/B)、甲苯/苯(T/B)、乙苯/苯(E/B)比值分析其VOCs的老化特征,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等效丙烯浓度法和OH自由基反应速率法(LOH)3种方法综合评价其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及臭氧生成潜势(OFP).研究发现,炼油装置区和化工装置区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早晚高,中午低;污水处理区呈双峰趋势.3个装置区无组织排放的VOCs中烷烃浓度均占比最高,同一装置区内的不同装置VOCs排放特征不同.石化企业X/B、T/B和E/B值较城区和郊区的高,化工装置区的压缩碱洗装置区(CAW)T/B值最大.石化企业VOCs的活性较城区和郊区的强,其平均OH消耗速率常数为15.22×10-12cm3/(mol·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为4.21mol(O3)/mol(VOC).化工装置区对石化企业OFP总量的贡献最高,为84.83%;其次是污水处理区,12.95%;炼油装置区最低,为2.22%.化工装置区的CAW对石化企业OFP贡献率最高,为34.26%;污水处理区的浮选池(FT)贡献率最低,为0.36%.  相似文献   
757.
以沈阳沈抚灌区上游指定区域为研究对象,监测分析了停灌十多年来土壤中石油烃污染残留状况;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采样区域的土壤中石油烃污染现状,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分析绘制了采样区的单项污染指数分布图。结果表明:采样区域石油烃存在残留和污染现象,按照单项污染指数评价,60%的行政村土壤属于高污染级以上。按照综合污染指数评价,80%的行政村土壤属于重污染级。污染指数分布图显示,离主干灌渠的源头越近,污染越严重。对于土壤石油烃修复效果,旱田作业要好于水田作业。  相似文献   
758.
海上油气田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特点。基于我国第一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的技术参数特点,研究了“海洋石油201”船在荔湾3-1项目中可能的应用范围及可行性。提出了对应的深水海管铺设工艺、PLEM&PLET安装方案,并采用专业计算分析软件对上述安装过程进行了计算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方法可以很好地实现海管和PLET以及PLEM的安全安装。  相似文献   
759.
海洋石油降解酵母的分离鉴定与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平板涂布分离、平板划线纯化及摇瓶复筛等方法,从表层海水或海泥中分离得到2株具有较强石油降解能力的菌株SYB-5和SYB-2. 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显示,SYB-5为季也蒙毕赤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Pichia guilliermondii),SYB-2为长孢洛德酵母(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 对2株酵母菌的石油降解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SYB-5和SYB-2以原油组分作为碳源,以(NH4)2SO4和(NH4)3PO4作为氮源,在ρ(NaCl)为30g/L、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6和32℃,pH均为7.0. 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培养5d后的原油降解率分别达到45.8%和34.4%. 当2株菌混合培养时,培养5d的原油降解率可提高到53.9%,培养8d时达到56.4%,说明2株菌利用原油作碳源生长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60.
为研究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暴露于0.08、0.21和0.88mg·L-1石油烃中,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技术检测不同暴露时间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对照组中石油烃背景浓度为0.04mg·L-1。结果显示,低浓度(0.08mg·L-1)的石油烃短期(<7d)内即可导致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并且随石油烃浓度的增大和暴露时间的延长,DNA损伤程度增加,石油烃浓度达0.88mg·L-1时,DNA损伤程度已非常严重。3d恢复实验后,各浓度组DNA损伤又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研究表明,彗星实验是检测石油烃对海洋贝类DNA损伤的一种有效手段,贝类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有望成为石油烃污染的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海洋污染的早期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