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篇 |
免费 | 229篇 |
国内免费 | 3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0篇 |
废物处理 | 42篇 |
环保管理 | 23篇 |
综合类 | 537篇 |
基础理论 | 149篇 |
污染及防治 | 158篇 |
评价与监测 | 16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水中有机物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QSA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文献提供的有机物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速率常数,分别分析了羟基自由基与苯甲酸类、酚类、烷烃及其衍生物、以及小分子二元羧酸的反应速率常数与化合物理化参数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222.
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与羟基自由基加成反应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从头计算法在UHF/6-31G水平上研究了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与羟基自由基的加成反应,通过振动分析确认了过渡态,计算了内禀反应坐标(IRC)。研究表明,该反应能生成较稳定的加成中间体,活化势垒分别为50.87kJ·mol^-1和63.83kJ·mol^-1,且二者反应在常温下均为熵减、放热、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小于零,能自发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23.
1 前言降水中的硫酸根等阴离子在被土壤吸附的同时,土壤中可交换的氢氧根离子就会被置换出来。这一氢氧根离子将会消耗降水中的氢离子,通过对土壤中硫酸根离子的吸咐量的测定,就可以得知以交换性氢氧根为基 相似文献
224.
以125W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水中雌酮(E1)在铁(Ⅲ)-草酸盐体系中的光降解;考察了初始pH值、铁(Ⅲ)/草酸盐配比、E1初始浓度对E1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铁(Ⅲ)/草酸盐体系能引发E1的光降解。在pH=3.5,Fe(Ⅲ)/Ox配比为10/120/zmol/L时,2mg/LE1光照160min可以降解59%。在pH3-6范围内,pH为3~4时E1降解效率最高;在2-10mg/L范围内,光降解效率随水溶液中E1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25.
臭氧深度氧化法处理2,4-二氯苯氧乙酸农药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臭氧深度氧化法降解农药2,4-二氯苯氧乙酸(2,4-D)废水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催化臭氧化降解2,4-D成效显著,臭氧/紫外(UV)深度氧化法是最好的臭氧化处理方法。2,4-D200mg/L的水样,反应30min,2,4-D降解完全,75min时矿化率达75%以上。碱性反应氛围有利于臭氧化反应进行。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的加入,显著降低臭氧化反应去除2,4-D的效果,自由基参与的反应历程对于2,4-D的降解十分重要。双氧水的引入对2,4-D降解无明显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双氧水分解消耗OH-,没有缓冲的反应体系pH降低,限制了双氧水的分解和.OH自由基链反应。总之,单独臭氧化对2,4-D降解有一定的反应效率,在有利于.OH产生的体系中,2,4-D降解效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26.
227.
228.
向废水中投加氯酸盐,即所谓的“COD(化学需氧量)去除剂”,可降低COD检测值,呈现出水符合COD排放标准的假象. 从本质上而言,氯酸盐的添加并未实际去除COD,而仅仅是作为氧化剂减少了在高温消解过程中重铬酸钾的消耗量,导致测定的COD数值偏小,因此氯酸盐只是起到了掩蔽作用. 为消除氯酸盐对COD的掩蔽作用,提出了一种以亚硫酸盐为还原剂的预处理工艺:根据氯酸盐含量投加相应的亚硫酸氢钠进行去除,进而测定出真实的COD. 结果表明,当[${rm{SO}}_3^{2-} $ ]/[ClO3−]摩尔比为5—6、温度为60 °C时,经过1 h的反应可以有效的消除氯酸盐对COD测定的影响,此时${rm{SO}}_3^{2-} $ 和${rm{ClO}}_3^- $ 同步耗尽. 基于ESR(电子自旋共振)分析,可知氯酸盐与亚硫酸盐首先通过单电子转移反应生成${rm{SO}}_3^{cdot-} $ ,生成的${rm{SO}}_3^{cdot−} $ 与溶解氧进一步发生反应生成${rm{SO}}_4^{cdot-} $ ,而${rm{ClO}}_3^- $ 的还原中间体(ClO2、${rm{ClO}}_2^- $ 和ClO−)可与亚硫酸根继续通过氧转移反应而被还原,最终产物为Cl−;通过反应前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图发现生成的自由基虽然可以氧化部分有机物,但是并未发生矿化反应,因此经处理后所测定的COD值即为真实值. 总而言之,本研究所提出的亚硫酸盐消除氯酸盐对COD测定干扰的方法切实可行,为完善COD测定方法及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9.
文章以典型新兴污染物双酚A (BPA)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自然复氧条件下各影响因素对Fe3+/S(Ⅳ)和Fe2+/S(IV)体系降解BPA的影响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重点研究了Fe3+/S(IV)体系中活性物种的贡献和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Fe2+/S(Ⅳ)和Fe3+/S(Ⅳ)体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解BPA,Fe3+/S(Ⅳ)体系对降解环境要求严格,限于强酸性条件下有较好的降解效能,而Fe2+/S(Ⅳ)体系降解BPA的有效pH可以拓宽至7.58,但是Fe2+/S(Ⅳ)体系对溶解氧需求更高,且BPA的最佳降解率低于Fe3+/S(Ⅳ)体系. Fe2+的浓度变化在Fe3+/S(Ⅳ)和Fe2+/S(Ⅳ)体系中具有指示作用,可用来预测自由基的生成情况及污染物的降解情况,通过对比二者体系中Fe2+浓度变化和BPA降解趋势,确定了两个体系中BPA降解均与${rm{FeSO}}_3^+ $ 分解成${rm{SO}}_3^{cdot -} $ 和Fe2+这一关键步骤相关. 此外,${rm{SO}}_3^{cdot -} $ 和·OH被电磁自旋共振(ESR)检测到,并且通过抑制实验和ESR实验确定了由${rm{SO}}_3^{cdot -} $ 衍生而来的${rm{SO}}_4^{cdot -} $ 和·OH均是Fe3+/S(Ⅳ)体系中BPA降解的主要贡献者. 除此之外,首次在Fe3+/S(Ⅳ)体系中发现高价态Fe(Ⅳ)的存在. 最后根据LC/MS分析表明,Fe3+/S(Ⅳ)体系中BPA降解途径主要包括苯环的羟基化和BPA分子C—C键的β断裂. 相似文献
230.
近年来,水处理消毒剂过氧乙酸(PAA)在高级氧化过程(AOPs)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基于PAA活化的均相体系已经得到了大量报道,但非均相活化材料具有成本低、易操控、应用性更强、反应路径多元化等优势,逐渐发展为研究的热门方向. 本文首先梳理了均相活化PAA技术的研究进展,随后着重综述了基于非均相材料活化的PAA技术在水处理中的新近研究成果,总结了涉及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的材料界面氧化机制,讨论了影响PAA活化除污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理论计算和模型拟合在PAA技术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最后,总结了现阶段非均相活化PAA技术研究的现状,并对未来以PAA活化功能为导向的材料开发与水环境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