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1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218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氨氮废水的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厌氧污泥中筛选和驯化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菌直接启动UASB反应器,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提高系统运行负荷,探讨水力停留时间对模拟废水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富含Anammox菌的颗粒污泥能够快速启动反应器(只需14d)。(2)连续91d的HRT测试期间,系统具有良好的脱氮性能,且随着HRT的缩短,系统的脱氮效率具有波动上升的特点。NH4+-N、NO2--N和TN(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超过70.0%。(3)系统总氮容积负荷(TNLR)和总氮去除负荷(TNRR)最大值(以N计)分别为2.04kg·m-3·d-1和1.56kg·m-3·d-1。(4)系统能够比较好的遵循Anammox生物脱氮的理论途径:NH4+-N、NO2--N的去除速率与NO3--N的生成速率的比例为1?1.15?0.22,与其相应理论值(1?1.32?0.26)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82.
A scaled up microbial fuel cell (MFC) of a 50 L volume was set up with an oxic-anoxic two-stage biocathode and activated semicoke packed electrodes to achieve simultaneous power generation and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removals. An average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43.1 W·m^-3 was obtained in batch operating mode. By adjusting the two extemal resistances, the denitrification in the A-MFC and power production in the O-MFC could be enhanced. In continuous mode, when the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s were set at 6 h, 8 h and 12 h, the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COD, NHf-N and total nitrogen (TN) were higher than 95%, 97%, and 84%,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removal loads for COD, NH4^+-N and TN were10, 0.37 and 0.4 kg·(m^3·d)^-1,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83.
利用批量和连续流填充床试验对比了2种BDPs(可生物降解聚合物)——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和PCL(聚ε-己内酯)的反硝化效果. 批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脱氮稳定阶段,B1(PCL)和B2(PBS)对TN的平均去除率和反硝化速率分别为97.4%、67.0%和7.5、1.8 mg/(L·h),B2均明显优于B1. 连续流试验中,在进水ρ(NO3--N)为16.8~18.8 mg/L、HRT(水力停留时间)为4.0 h的条件下,L1(PCL填充床)的反硝化速率大于L2(PBS填充床). 但是随着HRT的减小,L1呈现出比L2更快的反硝化速率. L2和L1分别在HRT为2.0和1.5 h时获得最大反硝化速率,分别为7.7和9.3 mg/(L·h). ESE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生物膜剥离后,PCL和PBS颗粒表面均出现大量的坑洞,并且PCL颗粒表面坑洞的密集程度远大于PBS. 三维荧光光谱(3D-EEM)分析结果表明,L2和L1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为类色氨酸这类简单的蛋白质和SMP(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并且L1水中SMP的荧光峰强度明显高于L2.   相似文献   
184.
曝气生物滤池流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流体在反应器中的流动特征并为进一步提高反应器处理效率而改善水力条件,通过以KCl为示踪剂的脉冲示踪电导法对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在不同填料层高度和操作条件下的水力学特性进行摸拟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停留时间主要受填料高度和水流速度影响,受气速影响较小.曝气生物滤池的流态随填料层高度的增加趋于相对稳定且接近推流;但滤床底部和顶部的流态却受水流速度和气流速度的影响较大且偏离推流.最后,建立了在曝气和不曝气两种操作条件下平均停留时间、流态与填料层高度、水流速度、气流速度的数学模型,这可用来预测反应器的流态变化特征,以改善曝气生物滤池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185.
186.
生物膜反应器厌氧氨氧化脱氮效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反应器,分别研究提高基质浓度和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对提高反应器总氮容积去除负荷的影响。实验之前总氮容积去除负荷达到2.11kgN(/m·3d),总氮去除率为87.9%。以提高基质浓度的方式经过50d的培养,总氮容积去除负荷稳定在4.0kgN(/m·3d),进水总氮浓度从300mg/L逐渐提高到700mg/L,NH4+-N、NO2--N出水浓度分别达到70mg/L和100mg/L;以缩短HRT的方式经过55d的培养,总氮容积去除负荷达到7.0kgN(/m·3d),HRT由3h缩短至0.67h,NH4+-N、NO2--N出水浓度分别达到40mg/L和60mg/L。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水基质浓度的增加水中游离氨和亚硝酸的浓度随之增加,从而抑制厌氧氨氧化菌活性,不利于反应器脱氮效能的提高。在相同总氮容积负荷下缩短HRT有利于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富集,但过短的HRT容易导致微生物流失。  相似文献   
187.
结合姜堰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对CASS工艺中水力停留时间对COD、TN和NH3-N去除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运行工况和进水水质的改变试验,以积累大量的试验运行数据和实际处理效果,探讨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水力停留时间。实验研究表明,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18h比较适宜,这样既经济又可以获得较稳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8.
HRT对悬挂链曝气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悬挂链曝气式接触氧化工艺在不同HRT下处理大清河雨、旱季污水,应用磷脂法和TTC-脱氢酶活性法研究载体表面生物膜特性,考察了HRT对生物膜特性和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10h间时,HRT越长,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量越小和生物活性越弱,但是好氧区内单位生物量活性越强,对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越高;当进水由生活污水转变为雨污混合水后,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量逐渐减少,生物活性降低,且好氧区内单位生物量活性也降低,但出水污染物浓度降得更低且稳定。最佳HRT为8h,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99%、81.94%、63.30%和81.47%,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  相似文献   
189.
研究采用聚乙烯醇(PVA)为载体的包埋固定化微生物处理低浓度氨氮絮凝余水,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成功实现了氨氮的去除,在HRT为3h之内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水标准以外达到了I类水标准,同时该菌对CODCr也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并系统的研究了HRT、颗粒填充率对絮凝余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0.
折流生物膜反应器是一种以活性炭纤维组合的膜载体为折流挡板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考察了活性炭纤维表面生物膜的挂膜情况,并针对不同停留时间和碳氮比情况下,生物膜同时去除有机物和氮的效果。结果表明,折流状况下,活性炭纤维挂膜效果好,5d后生物膜厚度达到3~4mm;在水温为18~23℃,pH值为7.1~7.4,进水DO为4.5~5.4mg/L,停留时间为8h,碳氮比为10的条件下,对COD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