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5篇
  免费   1145篇
  国内免费   1585篇
安全科学   2232篇
废物处理   87篇
环保管理   883篇
综合类   6277篇
基础理论   650篇
污染及防治   481篇
评价与监测   554篇
社会与环境   977篇
灾害及防治   694篇
  2024年   254篇
  2023年   655篇
  2022年   707篇
  2021年   728篇
  2020年   548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408篇
  2017年   476篇
  2016年   496篇
  2015年   551篇
  2014年   888篇
  2013年   535篇
  2012年   668篇
  2011年   595篇
  2010年   539篇
  2009年   566篇
  2008年   548篇
  2007年   431篇
  2006年   436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城市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城市化率和能源强度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动态方差分解法,从不同视角对两组变量的交互动态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旨在揭示我国城市化水平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内在联系、互动机制与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在短期内呈现波动态势,我国城市化水平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组变量的动态脉冲响应为负,体现出城市化率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反向变动走势;与城市化相比,能源强度的脉冲曲线波动剧烈,说明单纯依靠能源系统内部来改善能源效率缺乏可持续性;方差分解时序值显示,能源强度对城市化变动因素的累计贡献较低,而城市化水平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显著且增长迅速,说明能源强度的降低并不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反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能源强度的下降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城市的优化开发与系统建设,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农民生态环境感知对促进农民自觉环境保护行为和农村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省洞庭湖湿地水稻主产区6个乡镇的调查,将农户生态影响感知具体化为土壤、水源、身体健康和水稻4个方面的感知,借助定量分析建立了农户综合环境感知指数,研究农民对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的生态环境影响感知,并运用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农户生态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已经意识到以石化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扩散带来的不利影响,尽管他们的意识还只限于一些看得见的因素如土壤肥力、捕鱼量和健康问题,对于看不见的影响的感知还很薄弱。以化学农业为代表的高产农业技术采用的水平和持续时间直接决定了人们对于不利影响的感知。提高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提升农民生态环境感知,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壤肥力对农户环境感知有复杂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93.
能源强度反映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综合作用。本文在1995-2009年各省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面板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协整模型分析中国区域能源强度与就业之间的动态作用及其长期均衡关系。结果显示,能源强度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强度对就业总量和就业变动率有着负向的冲击,能源强度的降低可以有效拉动中国就业的提高。各个省份之间的能源强度对于中国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影响作用由西向东呈现出梯度递增的趋势。因此,建议通过扩大经济增长的规模降低能源强度,提高就业水平;东部地区应侧重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就业,而中西部地区可以适度降低能源的消费总量,并不会对就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另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政策的时滞效应,通过优化工业布局,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能源强度变动与就业增加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双层优化模型的流域初始二维水权耦合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新时期我国实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约束条件,将流域初始取水权与排污权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主从递阶思想,构建流域初始二维水权耦合配置的双层优化模型,实现流域初始取水权与排污权在不同区域及其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从经济角度体现流域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社会角度体现流域内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从生态角度体现流域允许最大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严格控制。最终,实现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目标的集成化,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相统一,提高流域内不同区域不同用水部门的用水效率、水污染物排放绩效,消除流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用水矛盾、水污染物排放冲突。并基于交互式决策理论,提出基于满意度的主从递阶交互式迭代算法对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模型进行求解。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5.
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路线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芳  秦侠  刘伟 《四川环境》2010,29(4):115-119,130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是生活垃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运费用占垃圾处理处置费用的40%~50%,为降低收运系统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与社会影响,需对垃圾车的收运路线进行合理优化。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路线的优化模型与方法及其研究进展,通过各种模型与方法的对比,指出它们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引出作者对优化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路线的思路并给出深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首先介绍了DPSIR模型构建的原理,接着以合肥市为对象,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方面来构建的共36个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和多级灰色关联分析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合肥市在2004~2005年处于较低可持续发展水平(0.3398、0.3876)、在2010年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0.5369)、在2015年处于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0.6016)、在2020年处于较高可持续发展水平(0.7847),该预测评价结果与合肥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势相符。最后采用改进熵值法验证多级灰色关联综合分析结论,计算得出的结果表明,该两种方法评价结论基本相同。因此,本研究对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完善,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7.
对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在事故状态下污染物排放对大凌河水域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研究。计算了洪水淹没、油罐冒顶泄漏、油井井喷泄漏、联合站泄漏、管道泄漏、暴雨径流带走落地油等16种情景下对该河流水质的影响情况,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情景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状态下对大凌河水质影响的次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洪水淹没、油罐冒顶泄漏、油井井喷泄漏、联合站泄漏、管道泄漏、暴雨径流。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呼伦湖流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干涉雷达技术任务(SRTM)数据处理,运用土壤与水评价工具(SWAT)模型对呼伦湖整个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水文特征提取,分析流域地形分布情况。呼伦湖全流域面积约为25.6万km2,蒙古国部分约为16.3万km2,约占总面积的63.7%。坡度为0~2.0°的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呼伦湖南岸和东岸以及贝尔湖周边的平坦草原上,降雨主要被植被截留和土壤吸收,产汇流条件差;而呼伦湖的主要水源、产汇流条件较好的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其产流区大部分位于蒙古国。2国应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以保证下游入湖的水量来防止呼伦湖的持续萎缩。  相似文献   
999.
《中国环保产业》2010,(11):54-54
为加强城市在用车排放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在用车污染防治工作发展,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防治委员会(CVEC)于2010年10月22日在天津举办了“首屑大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研讨会”。据悉,研讨会将形成定期机制,建立起在用车污染防治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00.
麻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Cu~(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废麻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粉状活性炭,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对Cu2+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溶液起始pH值、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起始Cu2+质量浓度等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pH和活性炭投加量对吸附效果有较大影响,活性炭对Cu2+的吸附率在60 min内超过50%,初始浓度在10~50 mg/L时,活性炭对Cu2+的吸附量与起始浓度近似成正比。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符合Frenudlich模型。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了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分析表明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可能是吸附Cu2+的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