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09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回灌出水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梅  刘丹  刘庆梅  陶丽霞  刘颖 《环境科学》2014,35(7):2822-2828
为更科学合理地选择回灌填埋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3个不同年份垃圾柱的回灌出水进行了水质变化规律的研究.采用成都某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对装填了填埋龄为1、5和15 a垃圾的垃圾柱开展了回灌实验,研究了回灌出水中酸碱度、总有机碳、氨氮、硝态氮、重金属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a垃圾柱处于产甲烷化阶段,具有较好的去除硝态氮的能力,硝态氮的降解率达到了88%以上,但出水有机物、氨氮浓度较高,对指标的改变主要通过生物作用;5 a垃圾柱已接近稳定化,但还没有矿化垃圾的典型特征,吸附能力与生物作用均较差,对有机物、盐分、Cr、Ni的削减能力较小;15 a柱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络合能力,对有机物、盐分、Cr、Ni具有较好的削减能力,初期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78%、93%、74%,但随着回灌进行会接近或达到吸附容量,需要控制回灌过程和进度.  相似文献   
52.
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含盐量高,色度和有机污染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采用批式试验,以Ti/RuO2-IrO2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对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进行电化学氧化处理,研究电解时间、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对浓缩液色度、COD、氨氮去除率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6 A/dm2,电解3 h时,色度去除率达94%,出水色度为15倍;电解5 h,氨氮去除率为99.67%,出水氨氮为1.4 mg/L;电解6 h,COD去除率为60.43%,出水COD浓度为1156 mg/L。以Ti/RuO2-IrO2为阳极电化学氧化技术对垃圾浓缩液色度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适宜的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分别为6 A/dm2和4 cm。  相似文献   
53.
文章将膜过滤技术与机械振动技术相结合,以絮凝过滤后的垃圾渗滤液为原水,考察了不同压力、温度条件对膜通量的影响,并比较了同一运行条件下振动膜与静止膜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振动膜的最佳运行参数为:水温,25℃、压力20 kg。在最佳运行条件下,振动膜效率是静止膜的27倍。振动膜技术将在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纳滤集成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工艺特征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时,在最佳投药点(PACl),出水水质符合纳滤系统预处理单元的要求,而且该工艺需要PACl絮凝剂的量较低.该预处理系统与纳滤系统组合的集成工艺可以使水中的腐殖酸浓度大大降低,且含TQ56-36FC型纳滤膜的流程1比含M-N1812A型纳滤膜的流程2效果好.前者出水的TOC值可达0.28~0.45mg·L-1,CODMn值为0.47~0.8mg·L-1,UV254nm值为0~0.0033,且有95%以上的脱盐率;后者出水的TOC值为0.52~1.25mg·L-1,CODMn值为0.66~1.0 mg·L-1,UV254nm值为0.008-0.012,脱盐率很低.另外,尽管保安过滤器/活性炭预处理有利于纳滤膜出水水质的提高,但活性炭柱与纳滤膜能去除的有机物种类有些重合,活性炭柱的存在也降低了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水中颗粒物的粒度分布表明,原水、絮凝后和气浮出水中颗粒物粒度分布的中位直径(d50)分别为5~6μm、10~14μm和8~13 μm.经过保安过滤器或保安过滤器/活性炭柱,水样中的颗粒物的d50为0到几个μm.经过纳滤膜后出水无颗粒物.  相似文献   
55.
主要研究了不同浊度对混凝过程中的腐殖酸及高岭土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岭土投加浓度提高,混凝出水中腐殖酸去除率逐渐增大,而高岭土去除率降低;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不同浊度条件下形成的絮体尺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原水中高岭土投加浓度的增加,混凝出水形成的絮体尺寸逐渐增大,相应纳滤过程的出水通量得到明显改善;污染膜片的SEM显示,提高高岭土浓度在膜表面可形成更为疏松的滤饼层,并有效改善混凝出水的纳滤膜出水通量变化。  相似文献   
56.
王艳贵  赵长伟  于洋  黄占斌  冯园园 《环境工程》2013,(Z1):292-295,239
混凝过程中有机物之间相互作用,对混凝过程形成的絮体性质及后续纳滤膜过滤过程中形成的滤饼层致密性产生影响。针对天然有机物中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物,采用单一和联合投加的方式,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不同有机物配比条件下形成的絮体尺寸进行测定,研究表明不同组分的有机物对膜污染的影响不同,亲水性组分被认为是亲水性膜材料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57.
丰桂珍  黄林  范师秀 《环境工程》2023,41(2):1-6+42
通过XDLVO理论分析了赣江原水中亲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对纳滤(NF)膜的污染状况,对选取的不同分子量区间(<100 kDa、<50 kDa、<3 kDa)的6种亲、疏水性有机物及NF膜的界面自由能进行定量分析,分析了膜污染性能,并通过纳滤试验验证通量衰减与界面自由能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6种不同分子量的亲/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对膜造成污染严重程度与XDLVO理论分析结果相符。不同分子量的有机污染物对NF膜污染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小于100 kDa(疏水性)>小于50 kDa(疏水性)>小于3 kDa(疏水性)>小于3 kDa(亲水性)>小于50 kDa(亲水性)>小于100 kDa(亲水性)。分子量<100 kDa的疏水性有机物与膜之间排斥作用最小,污染最为严重。膜表面的污染物主要是多糖、蛋白质和苯环烯烃类,且在过滤初期有机物堵塞膜孔,膜比通量下降速度较快,而在过滤后期滤饼层形成,膜比通量下降速度减缓。  相似文献   
58.
为解决膜浓缩液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难以处理处置的问题,以淋滤柱为试验装置,以膜浓缩液淋滤3种不同填充高度(25.50、16.60、12.70 cm)的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XRD)、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等手段,分析淋滤过程对飞灰中重金属Cd、Cu、Zn、Pb的去除效果及转化机理. 结果表明:①通过膜浓缩液淋滤飞灰实现了飞灰脱氯的效果,填充高度H3(12.7 cm)对氯的去除率达到88%. ②填充高度H3 (12.7 cm)对重金属的脱除效果最好,对Pb、Cu、Cd和Zn的去除率分别为41.83%、0.23%、0.21%和0.57%. ③淋出液中重金属离子主要来自飞灰中弱酸可提取态的重金属,其中淋滤过程对残渣态、可氧化态重金属等影响较小. ④3种填充高度均使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有所降低,其中H3 (12.7 cm)填充高度的淋滤灰渣相比于飞灰的浸出浓度减少了90%. 研究显示,膜浓缩液淋滤飞灰可脱除飞灰中的氯盐和部分重金属,降低重金属浸出浓度,为飞灰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9.
纳滤反渗透组合膜工艺在电镀废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电镀废水的治理把握住了"无害化"的原则,但是如何更好地实现电镀废水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有用资源,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高分子功能膜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膜处理工艺具有传统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电镀废水的处理,实现资源的回收,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0.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及示范工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我国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以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处理技术为例,选取常州夹山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作为示范点.重点介绍该处理技术的实际工程远行情况,示范工程渗滤液出水水质达到GB 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一级标准,运行费用(含折旧)为19.55元/m^3,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优势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