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6篇
  免费   465篇
  国内免费   1702篇
安全科学   507篇
废物处理   350篇
环保管理   368篇
综合类   3361篇
基础理论   746篇
污染及防治   888篇
评价与监测   175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13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设置3组不同阳极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无添加污泥(对照组)、含化学合成零价纳米铁的污泥(c-nZVI组)和含绿色合成零价纳米铁的污泥(g-nZVI组),拟探究不同来源零价纳米铁(nZVI)对MFC启动的影响。3组MFC经由5个周期启动,实验结果表明,在c-nZVI组和g-nZVI组的启功阶段,高浓度的绿色合成零价纳米铁和化学合成零价纳米铁均对MFC的输出电压产生抑制作用,当MFC成功启动后,零价纳米铁对MFC的输出电压影响不明显。此外,COD去除率、SEM和电化学表征数据表明,绿色合成零价纳米铁相比于化学合成零价纳米铁在电极表面富集程度、对电极表面性质改变以及产电菌活性的抑制作用更弱。  相似文献   
152.
以沘江沿岸面积为96 000 m2的整片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144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ICP-MS测定土壤中Pb、Zn和Cd的含量,使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Pb、Zn和Cd的空间分布,采用污染负荷指数评价土壤Pb、Zn和Cd污染程度,并对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田土壤中Pb、Zn和Cd含量均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出现了污染富积。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Pb未超标,Zn超标率为98.6%,Cd超标率为100%。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分布图显示,Pb、Zn和Cd高含量区域均沿着省道227和靠近居民区分布,而临近沘江的区域Pb、Zn和Cd含量相对较低,其中Pb、Zn含量变化基本呈现由省道227向沘江方向递减规律。Pb、Zn和Cd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三者同源概率较大。对Pb、Zn和Cd的污染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农田土壤57.78%为中度污染,42.22%为重度污染。从污染负荷指数法(PLI)空间插值图可见,重度污染区域位于省道227沿线与居民区东侧区域,其余区域为中度污染。本研究结果说明,小尺度空间分析方法用于农田土壤污染状况的分析,能有效预测重金属空间分布情况,在土地紧缺的情况下,该方法能有效指导对农田的不同区域进行选择使用和精准管理。  相似文献   
153.
以氯化铁为铁源,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壳聚糖为稳定剂,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壳聚糖稳定纳米铁(CS-nZⅥ);研究了印染废水中常见助剂NaNO3、Na2SO4、NaH2PO4、K2Cr2O7、EDTA二钠盐存在下,超声波辅助CS-nZⅥ对酸性品红(AF)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15 min,0.01 g CS-nZⅥ对25 mL、100 mg/L AF的去除率高达99.9%;各种助剂的存在使得纳米铁表面不同程度失活,阻碍反应的进行,使得AF的去除率下降。NaNO3、K2Cr2O7、EDTA二钠盐与纳米铁发生反应,与AF存在明显的竞争作用。重复利用实验表明,CS-nZⅥ重复利用7次仍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此外,CS-nZⅥ对加标(50 mg/L)实际废水中AF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表明CS-nZⅥ是一种潜在的环境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4.
以餐厨垃圾中有机组分作为碳源,通过添加铁盐水热炭化制备铁/炭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不同铁盐(Fe-SO4,FeCl3,Fe(NO3)3)对餐厨垃圾水热炭化物的形貌,以及氮、磷元素的迁移转化的影响;并研究了负载铁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铁盐在水热炭化过程中促进了餐厨垃圾转化生成多种纳米结构。铁的价态是影响复合物形貌的主要影响因素:三价铁离子对大分子有机物的水解和炭化过程有催化作用,从而促进壳核式结构的纳米线及微米球复合物的生成;而亚铁离子则导致可溶性有机物炭化形成空心纳米球结构。负载铁的化学形态主要受阴离子的影响:硝酸铁体系中铁主要以氢氧化物形式沉积、其他阴离子体系则以磷酸盐为主要形态负载。  相似文献   
155.
采用置换沉积法制备了纳米钯/铝双金属催化剂,氢解还原去除水相中难降解有毒有机物3-氯酚(3-CP),考察了溶液pH、钯负载量、纳米钯/铝双金属投加量、反应温度对脱氯效果的影响并解析相关反应机制。结果表明:(1)初始pH 3.0时,沉积液中93.25%(质量分数,下同)~96.67%的钯可有效负载于铝材上。(2)在pH为3.0、纳米钯/铝双金属投加量为2g/L、钯负载量为1.16%(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25℃下降解初始摩尔浓度为0.389mmol/L的3-CP,反应终了时脱氯率在99%以上。利用纳米钯/铝双金属降解氯代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效低耗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上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6.
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膜璞毕赤酵母菌(Pichia membranifaciens)混合后利用制酒废水作为替代培养基产生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XJBF-1进行了成分及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XJBF-1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质量分数为63.40%),总蛋白质质量分数仅为0.87%;XJBF-1为线型结构,分子量仅为50 798u,低于一般的微生物絮凝剂;XJBF-1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这一特性有利于絮凝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纯化;XJBF-1对糖化酶作用敏感,而对蛋白酶作用不敏感;XJBF-1对鱼苗基本没有急性毒性,可以作为无毒水处理剂使用。  相似文献   
157.
以聚丁酸丁二醇酯为碳源去除含盐水体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可以解决异养反硝化有机碳源的添加不足或过量的问题.在序批式反应条件下,以聚丁酸丁二醇酯(PBS)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对含盐水体异养反硝化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硝酸盐可以得到很好的去除,虽然有亚硝酸盐的明显积累,但最终被降低.硝酸盐的存在会降低含PBS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16S rDNA的方法鉴别到的细菌包括:Pseudomonas stutzeri,Pseudomonas sp.,Alteromonas sp.,Marinobacter salsuginis,Thalassospira xianheensis,Itellibacter vladivostokensis,Euplotopsis encysticus,Alcanivorax venustensis,Halomonas sp.,Agrobacterium tume aciens,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Vitellibacter vladivostokensis.试验结果表明,反硝化条件下PBS具有较好的可生物降解性和明显的NO3--N去除能力,是比较理想的低C/N含盐水体异养反硝化碳源.  相似文献   
158.
主要叙述TiO2/H2O2/UV和TiO2/O3/UV体系降解对氯苯甲酸(4-CBA)和喹啉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1)在TiO2/H2O2/UV体系里目标物降解速度先随过氧化氢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超过一定浓度之后便开始下降;(2)在TiO2/O3/UV体系中,目标降解物的反应速度都非常快,且臭氧浓度高的时候降解速度更快;(3)二氧化钛催化剂在TiO2/O3/UV体系中作为积极因素有助于提高反应速率,而在TiO2/H2O2/UV体系是消极因素,会降低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159.
固体废渣制取复合净水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永红  张玲玲 《污染防治技术》1999,12(3):171-173,186
研究了以硫铁矿烧渣和电厂粉煤灰为原料,通过酸溶等过程,制取新型复合净水剂-聚硅氯化铝铁的原理和方法,考察了制备工艺条件对产品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的引入不但延长了产品的贮存期,而且净水效果明显优于聚合碱式氯化铝。  相似文献   
160.
通过真菌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对旱田土壤和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分离,得到3株絮凝率超过67%的菌株,其中絮凝率超过75%的高絮凝活性菌株1株——MZ52。将MZ52在产絮凝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后,对1000mg/L高岭土悬浮液絮凝,得出MZ52菌产絮凝剂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摇床转速160r/min,培养时间90h,初始pH值为8.0,培养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