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255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60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91.
为了深入探究华北地区冬季大气颗粒物的消光特性和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于2017年11月—2018年1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对大气颗粒物消光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连续在线观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MIE散射模型定量分析了颗粒物各化学组成对颗粒物消光的贡献,进一步地,利用高分辨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HR-ToF-AMS)结合正矩阵因子解析模型(PMF)得出二次气溶胶(OOA)、生物质燃烧有机气溶胶(BBOA)、还原性气溶胶(HOA)、燃煤燃烧排放的有机气溶胶(CCOA)的浓度,并进一步结合线性回归模型得到OOA、BBOA、HOA、CCOA对消光的贡献.结果显示元素碳(EC)是颗粒物吸光的最主要贡献者, OOA、BBOA和CCOA对颗粒物吸光也具有一定贡献,这主要是由于二次生成和一次排放的棕色碳的吸光造成的.颗粒物各组分与散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物对颗粒物散射影响最大,其中OOA的散射截面最大,对颗粒物散射的贡献也最高,可以占到总散射的53.4%.颗粒物中有机物对大气总消光的贡献可达75.5%,其中OOA、BBOA、CCOA和HOA对总消光的贡献分别为47.8%、14.7%、9.0%、4.0%. Mie散射的结果与多元回归结果比较一致,但部分时间段偏差较大,因此在不同的研究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92.
中国近半个世纪地面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近半个世纪(1961-2009年)全国58个气象站的地面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全国及区域地面太阳总辐射的年际、季节长期变化趋势特征、年代际距平、周期和突变点。结果表明:全国58个站点地面年太阳总辐射的长期变化趋势主要呈变化不明显和下降明显,分别占总站点数的50.0%和46.6%,且具有一定的气候地带性和局地差异。省级大城市的站点中,下降明显的站点约占该类站点数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城市以变化不明显的站点居多。从年代际距平看,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呈上升趋势的站点占总站点数的比例分别约为80%和50%;在80年代,以下降的站点居多,占80%以上;90年代至今,以下降趋势的站点居多,约占50%,但有30%左右的站点为上升明显。从季节的长期变化趋势看,除冬季以下降明显为主以外,春、夏、秋季均以变化不明显为主。从变化周期看,年际周期为6~9 a,年代际周期为10~13 a和20~23 a,但其周期在各气候带有异同。发生突变的时间也具有一定的地带性,各带突变时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293.
吸附反应时间对除草剂阿特拉津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建才  蒋新  胡维平  卢信 《生态环境》2007,16(2):402-406
采用批量动态实验方法,对潮土中阿特拉津吸附特征随吸附反应时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吸附的阿特拉津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符合双曲线函数关系。在50μg·L-1~2000μg·L-1浓度系列下,在48h内,土壤颗粒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属于快反应,土壤吸附的阿特拉津量随吸附反应时间呈指数上升,为吸附实验结束(168h)时土壤吸附阿特拉津总量的58%到90%。当吸附反应时间超过48h后,随反应时间增加,土壤吸附阿特拉津量差异变化不显著。阿特拉津在潮土颗粒和土壤溶液中的相分配可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吸附容量因子Kf与吸附反应时间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关系(r2=0.9063**,p<0.0001)。无量纲的非线性因子n与吸附反应时间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线性负关系(r2=0.5666*,p=0.0192)。  相似文献   
294.
陈琼  周强  张海峰  刘峰贵 《生态环境》2010,26(6):1284-1289
采用1999—2008年NDVI和三江源地区及周边31个气象站点的温度和降水旬数据,在确定每年5月中旬至9月底作为三江源地区植被生长季(14旬)的基础上,分析NDVI对气候因子变化响应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三江源西部生长季内NDVI指数对温度、降水的线性相关性明显比中东部普遍,同时,不同海拔地段响应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海拔5300m左右为线性响应的最高限,NDVI对气候因子的线性响应主要表现为对温度正相关和降水负相关。因此,对三江源生长季内植被生长而言,水条件明显好于温度条件,并且温度对植被覆盖的影响通过直接正相关和降水负相关表现出来,温度是三江源地区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95.
对种群增长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出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Logistic新模型即ds(dt)^-1=rs(1-ds^0/k),其中参数d描述环境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参数θ为种内竞争特性参数.该模型通过种群的竞争特性因子θ控制,将指数增长、线性制约、下凹增长和上凸增长非线性制约概括为一个统一的自适应的非线性制约模型.以格氏栲、红锥种群基面积增长为例,运用遗传算法对不同种群增长模型进行最优拟合与比较分析,表明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格氏栲、红锥种群增长规律,为种群增长动态变化的一个理想的机理描述式.表4参14  相似文献   
296.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MLR)和BP神经网络方法(BPNN),按1 h、3 h、6 h、12 h、24 h、48 h预测时长对贵港市2015—2018年PM2.5浓度建模并检验对比模型准确率。结果表明,基于MLR与BPNN都能对PM2.5浓度作预测,预测效果随着预测时长的增加而下降,MLR、BPNN模型预测结果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4.01μg/m3~15.48μg/m3、3.89μg/m3~15.63μg/m3。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污染物数据优化并再次建模,结果表明,小波-多元线性回归(W-MLR)模型与小波-神经网络(W-BPNN)模型均得到优化,3 h~24 h预测时长优化效果尤为显著,W-MLR、W-BPNN模型预测结果分别使MAE降低1.6%~13.5%、0.8%~9.8%,且后者预测效果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297.
工业废水BOD5与CODCr相关关系以及BOD5测定的简化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BOD5与CODCr的相关性,用线性函数BOD5=a+bCODCr的形式进行一元回归,间接求出BOD5或指导BOD5的测定,验证BOD5结果的准确性以及通过对稀释法公式的推导得出简化法的公式,并与稀释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简化后的方法与稀释法无显著差异,精密度、准确度较好。  相似文献   
298.
在对天山公路(国道217线)沿线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岸坡和工程岩组作为评价因子,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的评价模型,利用G IS成图功能,生成公路沿线的危险性级别图,再利用动态分段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查询、显示,可对该线的管理、维护提供指导,也可为其他相似线路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99.
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及其在天然草地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在多因素聚类分析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然而,该模型还存在如密度窗宽参数取值由经验确定等不足,有待改进提高.本文针对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的不足,首次把投影寻踪的思想和动态聚类方法结合起来,构造投影指标,提出了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新模型.新模型在整个运算过程中不需人为给定参数,聚类结果客观、明确,而且它还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天然草地分类的实际应用表明,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切实可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多因素聚类分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0.
文章以千岛湖 1998~ 2 0 0 1年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手段 ,以水温等 7项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藻类细胞密度、鱼腥藻细胞密度作回归统计 ,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初步建立千岛湖蓝藻鱼腥藻细胞密度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 ,水温和溶解氧是千岛湖藻类细胞密度的显著相关因子 ,在控制蓝藻鱼腥藻方面 ,削减入湖的 COD和磷元素总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