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问题,利用绍兴市3个国控监测站点2016—2018年的监测数据,对绍兴市臭氧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综合考量温度、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绍兴市2017年臭氧最高时均质量浓度为355μg/m~3,显著高于2016年(267μg/m~3)。臭氧日浓度曲线呈单峰型特征,峰值出现于14:00左右,谷值出现于6:00左右。2016年夏季臭氧浓度最高,而2017年与2018年春季臭氧浓度最高。臭氧高值首次出现日期提前与温度有关。气象因素上,温度≥30℃,40%≤相对湿度70%,风向为东北风时,绍兴市更易出现臭氧高值。2018年绍兴市西南部臭氧浓度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域,可能是NO_x等污染物减排后传输作用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绍兴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较为显著,研究该地区耕地变化的趋势与驱动机制,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绍兴市作为典型案例,探寻该市耕地数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绍兴市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显著,耕地呈现逐年减少的总体趋势;耕地减少以建设占用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为主,以基本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和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动因.研究结果可为绍兴市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促进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绍兴市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试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计方法,程序及初步成果的剖析,说明了采用清洁生产审计,进行污染预防,是企业实现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的最佳途径,指出,我国在现阶段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措施的优选顺序为:技术与设备改造,良好的内部管理,废弃物回收利用,工艺过程优化,以及原材料或产品的替代等。 相似文献
14.
15.
绍兴市皋埠热电厂地处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 ,是一家以热电和印染两个行业组合而成的经济互补型企业。企业自建成投产以来 ,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的同时 ,坚持走清洁生产之路 ,开展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和末端污染的综合治理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清洁生产是企业节约能源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改善环境质量状况的有效途径。绍兴皋埠热电厂现有发电机组 4套 ,总装机容量 3× 10 4k W· h,配备有 4台发电锅炉 ,其中 65t/ h锅炉 1台 ,35t/ h锅炉 3台 ,年耗煤 9× 10 4 t。热电生产线建成运行后 ,已向就近 1… 相似文献
16.
对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实行回顾性评价和追踪评价制度是一种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办法,通过对绍兴三空印染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进行回顾评价和追踪评价,表明这种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的情况,尤其是了解示范工程的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亚热带东部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稻田复种指数与施肥水平高、酸雨频繁,土壤酸化风险较大,但该区地貌和成土母质多变,土壤酸化行为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为了解这一地区稻田土壤的酸化规律,以浙江省绍兴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研究与田间广泛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该市稻田土壤酸缓冲性能及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地貌对稻田土壤的酸缓冲性能及土壤酸化有较大的影响,土壤酸缓冲容量平均值:滨海平原(484 mmol/kg)>水网平原(157 mmol/kg)>河谷平原(111 mmol/kg)>丘陵(80 mmol/kg);土壤酸缓冲强度平均值:滨海平原(118 mmol/kg)>水网平原(55 mmol/kg)>河谷平原(45 mmol/kg)>丘陵(35 mmol/kg)。全市稻田土壤pH值在3.30~8.72,多数落在4.5~6.5范围内,占82.71%;土壤平均pH值:滨海平原(7.73)>水网平原(6.00)>河谷平原(5.52)、丘陵(5.56);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pH≤5.50的稻田比例已由4.09%增大到42.00%;土壤pH值平均下降了0.36个单位。根据土壤对酸性物质的缓冲作用,可把土壤pH值分为大于或等于6.50、3.50~6.50和小于或等于3.50三段,其中土壤pH值为3.50~6.50时对酸缓冲能力较弱,易发生酸化。研究区稻田土壤酸化同时受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影响,酸化稻田土壤的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不能等学生素质好了再做事,而是要通过做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一件件的小事,润物无声,学生的素质却在慢慢提高,这也许就是校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45年,坐落于"浙江省百强镇"、联合国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之一的夏履镇。学校占地面积2265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教职员工70余人。学校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教育特色鲜明。学校组织创办了《绿色明天》校报,开发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形成了"绿"系列社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