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59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高浓度聚合氯化铝的合成及其形态分布与转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CaO为碱化剂采用一次加碱法合成了高浓度聚合氯化铝(PAC),研究了其反应特性及产品的铝形态分布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CaO特殊的水化反应可使PAC达到较高浓度和较高B值,PAC最高浓度可达2.1mol/L,B值为2.1.合成过程中无论高铝浓度体系还是低铝浓度体系,均存在一最佳B值,此B值下产品的Alb含量最高.最佳B值和最高Alb含量均随总铝浓度的升高而降低.B值小于最佳B值时,总反应主要表现为生成Alb;B值大于最佳B值时,总反应表现为生成Alc.  相似文献   
172.
JMS-CCDAF-NF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JMS-逆流气浮-纳滤集成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工艺特征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JMS-逆流气浮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时,在最佳投药点(PACl),出水水质符合纳滤系统预处理单元的要求。该预处理系统与纳滤系统组合的集成工艺可以使水中的腐殖酸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且含TQ56-36FC型纳滤膜的流程比含M-N1812A型纳滤膜的流程效果好。前者出水的TOC值可达0.28 ̄0.70mg/L。后者出水的TOC值在0.59 ̄1.30mg/L。另外,尽管保安过滤/活性炭预处理有利于纳滤膜出水水质的提高,但活性炭柱与纳滤膜能去除的有机物种类是有些重合。  相似文献   
173.
对nano-SiO2与PAC复配使用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nano-SiO2在水中的分散效果、nano-SiO2强化混凝的工艺条件及强化效果.实验表明,与常规PAC强化混凝相比,nano-SiO2强化混凝能有效提高城市污水的除污效果、改善矾花沉降性能、缩短沉淀时间、提高城市污水化学絮凝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的抗冲击能力.同时投加nanoSiO2(25 mg/L)与PAC(75 mg/L)后,先快速搅拌(250r/min)2 min,然后慢速搅拌(60r/min)8 min,再沉淀3 min,出水COD、TP及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47%、79.84%和90.93%,较单独投加PAC(75 mg/L)分别提高28.43%、39.94%和62.18%.  相似文献   
174.
混凝法预处理洗车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混凝法预处理洗车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烧杯试验对所选4种混凝剂处理洗车废水效果进行比较,确定了最优混凝剂及其投加量.试验结果确定聚合氯化铝铁为最优混凝荆,其最佳投加量为20mg/L.  相似文献   
175.
聚合氯化铝絮凝剂深度除磷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混凝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絮凝剂(PAC)除磷作用,研究探讨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赤泥与聚合氯化铝的协同除磷性能.研究表明,PAC具有良好的除磷效果,对模拟废水磷的去除率达94.6%,对实际污水总磷去除率达96.6%,浊度去除率达93.8%.赤泥能显著提高PAC的除磷效果,但PDADMAC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层析法分离纯化聚合氯化铝(PAC)中的Al13形态,并采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和27Al-NMR对Al13形态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在层析法分离中,随着洗脱时间的延长各种铝形态按分子的大小依次被洗脱下来,因此,截取中间组分即可得到最高含量为99%以上的纳米Al13形态;通过对水解过程的研究可以推断,各种铝形态最终水解产物的粒径多集中在20μm和100μm附近,不同的铝形态到达最终水解产物的速度各不相同,具有最高Alb含量的纳米Al13形态具有较高的水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7.
以凹土(AG)和聚合氯化铝(PAC)为原料,制备了纳米复合材料AG-PAC复合物(AP),探讨AG与PAC复配比(以质量比计,下同)、AP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溶液pH等因素对AP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AP对TP的去除效果比单用PAC和AG的去除效果均要好;AG与PAC的最佳复配比为10~...  相似文献   
178.
本文针对上海某水厂污泥调质后脱水性能不好、泥饼的含固率不高等问题,开展了污泥调质的优化实验。研究表明,4种调质方式中采用"PAM+Ca(OH)2"联合调质的污泥脱水性能最好,药剂费用适中,滤液pH从7上升至10左右;PAM单独调质在经济上最优,干污泥产生量最少,但污泥比阻值最高,且脱水污泥的资源化难度大。结合水厂已有设施,建议采用PAM与石灰联合调质方式,投加剂量分别为PAM投加2.0‰、Ca(OH)2加入5.0%。  相似文献   
179.
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聚合氯化铝(PAC)按照质量比1%制备了复配混凝剂,研究了其理化特性及原水污染物去除效果。利用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复配混凝剂的铝(Ⅲ)形态分布,结果表明,Ala、Alb和Alc分别占12.62%、16.02%和71.36%。复配混凝剂Zeta电位平均值为41.6 mV。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复配混凝剂的羟基缔合程度比PAC要高。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固体复配混凝剂表面较为粗糙、结构疏松。相同投加量时,复配混凝剂对江河水、水库水的浊度、CODMn、UV254的去除效率均优于PAC。实验利用针杆藻人工模拟高藻原水,当投加PDM:PAC质量比10%的复配混凝剂10 mg/L时,复配混凝剂对藻类的去除率为80.5%。  相似文献   
180.
聚合氯化铝为絮凝剂采用强化混凝的处理方法,对水源水中突发性重金属铜的去除进行研究,考察混凝剂投加量和投加改性凹凸棒土等对Cu2+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铜的最大去除率为67%,加入改性凹凸棒土可显著提高混凝效果,组合工艺去除铜的最优条件是,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30mg/L,改性凹凸棒土投加量为30mg/L,在混凝前1min投加,此时铜的去除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