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835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115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1594篇
基础理论   156篇
污染及防治   277篇
评价与监测   18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微米气泡强化臭氧氧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米气泡系统(平均粒径约为58 μm)和普通的鼓泡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微米气泡对臭氧氧化的强化作用机理.在相同的进气流率下,采用微米气泡体系臭氧在水中的传质系数和利用率是鼓泡系统的1.6-2.7倍和2.3-3.2倍.利用臭氧氧化模拟活性艳蓝KN-R废水(100 mg·l-1)的实验结果表明,染料在微米气泡体系中的脱色速率高于鼓泡系统,二者达到99%脱色效率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0 min和60 min.在同样的脱色速率下,染料在微米气泡系统中的TOC去除率较大,说明微米气泡不仅能够提高臭氧的传质速度,而且可以强化臭氧的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2.
滤后水中NOM经臭氧氧化产生的小分子醛、酮和酮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鲁金凤  张涛  马军  陈忠林  王群  沈吉敏 《环境科学》2007,28(6):1268-1273
以富集、分离得到的滤后水中6种不同特性的天然有机物(NOM)为对象,测定了臭氧氧化NOM各组分后小分子醛、酮及酮酸的生成情况.NOM各组分臭氧氧化后甲醛和丙酮酸产量最大,特别是憎水中性物质(HON)的甲醛产率是其醛、酮总产率的70.58%,单位DOC丙酮酸的产率达103.2 μg/mg;憎水性NOM组分的小分子醛、酮、酮酸产率比亲水性组分的高,特别是憎水中性物质(HON)和憎水酸(HOA)的小分子醛、酮及酮酸类总产率最高,二者之和分别占NOM各组分的醛酮总产率及酮酸总产率的55.56%和60%; NOM碱性组分的醛、酮、酮酸产量最低.用小分子醛、酮、酮酸总量折算DOC占氧化后NOM的DOC的百分比作为衡量氧化后各组分可生物降解性的参考,则臭氧氧化后HON和HOA的可生物降解性比其他组分高得多.  相似文献   
113.
为了解廊坊市夏季O3骤增骤降污染天气过程中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夏季廊坊市区监测所得的53种VOCs质量浓度数据和近地面臭氧(O3)浓度数据,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方法估算VOCs对O3生成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及不同时段,烷烃类总质量浓度最大,占比在62%~65%之间,其次是烯/炔烃类和芳香烃类,而烯/炔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大,高浓度阶段其百分比(OFP*)较骤增前、骤降后高6.5和3.8个百分点,其次是烷烃或芳香烃。O3骤增骤降污染整个过程及不同阶段,VOCs质量浓度最大的前十物种中烷烃类占有5~7种,OFP前十位中烯/炔烃占有5~6种,两种统计中相同物种有9个,OFP*前十VOCs物种相对固定,前7位以烯/炔烃为主,反-2-丁烯最高。控制或减少反-2-丁烯等重要烯/炔烃类VOCs物质的排放,可有效控制廊坊O3的生成,降低O3污染程度。通过研...  相似文献   
114.
为了提高苯胺废水处理效果,采用臭氧氧化静态试验处理模拟苯胺废水,分析了污染物去除效果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苯胺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增加而提高,当臭氧投加量116 mg/L时,苯胺去除率、COD去除率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99.9%、64.5%和10.8%;最佳反应pH值为7.在臭氧投加量逐步增加至116 mg/L时,氨氮...  相似文献   
115.
江苏某污水处理厂工程总建设规模8.5万m3/d,分2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4万m3/d,二期工程增加4.5万m3/d。污水处理采用“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AAOA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尾水排放执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Ⅳ类标准(CODCr,NH3-N,TP分别达到30,1.5,0.3 mg/L),其余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16.
为探究菏泽市大气醛酮类化合物污染特征,分析菏泽市2022年5—9月大气醛酮类化合物监测结果,计算臭氧生成潜势,同时利用相关系数法和比值法分析醛酮污染物可能来源。研究表明:菏泽市大气主要的醛酮类化合物为甲醛、乙醛和丙酮;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主要是甲醛和乙醛;菏泽市大气醛酮类化合物中甲醛、乙醛、丙酮有强相关性,三者可能有相同来源,其中甲醛和乙醛浓度比为1.07,符合城市大气特征,即主要受人为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进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污染也较为严重,臭氧污染气体排放量逐年增高,二次污染物臭氧的含量也在不断升高,近地面臭氧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检测数据显示,颗粒物浓度下降较为明显,臭氧浓度小幅度提升,近地面臭氧浓度较高,臭氧污染成为我国主要大气污染原因之一。本文对近地面臭氧污染的特征及防御措施展开讨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8.
为有效去除水中结晶紫,利用臭氧/过硫酸盐/四氧化三铁工艺对结晶紫的氧化效果进行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探索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四氧化三铁浓度和pH对结晶紫降解的影响,依据响应曲面法的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原理,探究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四氧化三铁浓度和反应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使用SEM-EDS、FT-IR和Raman表征了反应前后的四氧化三铁,并用EPR技术直接鉴定出工艺过程中的活性氧。结果表明:此工艺在较宽的pH区间(3~11)都具有较高的结晶紫降解能力,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和四氧化三铁浓度与结晶紫的降解率成正比;臭氧流量1.000 L·min-1,过硫酸盐浓度0.968mmol·L-1,四氧化三铁浓度2.158 mmol·L-1,反应时间41.702 min为预测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实际降解率与预测降解率相对偏差仅为-1.12%;催化反应后Fe3O4粒径减小,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反应后的Fe3  相似文献   
119.
以具絮凝、吸附、降解多功能粉煤灰污水处理材料,填充成絮凝沉降降解过滤箱,组合有鼓气、臭氧的连续式5级垃圾场渗滤液集成处理系统。垃圾渗滤液流量、鼓气量、臭氧量分别为40Lh、40L(m3·h)、15mgL的工艺条件下,渗滤液的悬浮物、色度、CODCr、BOD5、氨氮、硫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降低93%、90%、96%、92%、86%和92%,达到垃圾场渗滤液二级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20.
以氯酸钠和工业盐酸为基本原料,采用独特的负压二次曝气工艺,在催化剂作用下,经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以二氧化氯为主的混合消毒气体,经吸收后形成一定浓度的二氧化氯混合消毒液,与待处理水充分混合,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