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0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3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4篇 |
废物处理 | 137篇 |
环保管理 | 136篇 |
综合类 | 835篇 |
基础理论 | 232篇 |
污染及防治 | 252篇 |
评价与监测 | 49篇 |
社会与环境 | 6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6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连续式离子分离系统(ISEP)处理水杨酸生产废水,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水杨酸生产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CODCr为18000-20000mg/L时,经一步吸附处理,出水CODCr可实现达标排放,苯酚、水杨酸去除率接近100%,脱附液中高浓度苯酚、水杨酸等资源可有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32.
超小型液体旋流分离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用超小型液体旋流分离器从水中分离固体粒子的性能实验。在旋流分离器下向流排出口内插入一个圆锥流量调节器。实验中使用的固体粒子为玻璃球,平均粒子径为4.84μm。通过实验发现了装有圆锥流量调节器旋流分离器有较好的性能,与普通型的相比,其压力损失约减少7%,分离效率增加10%。 相似文献
33.
34.
35.
以海上油田水基钻井废泥浆为试验对象,采用化学固液分离法,加入不同絮凝剂脱水,并用水泥作为固化剂对脱水后的泥饼进行固化处理制成建筑材料。结果表明:钻井废泥浆经稀释后才能实现固液分离。当钻井废泥浆稀释比为4.00时,加入150 mg/kg阴离子絮凝剂A1920PAM,处理后钻井废泥浆泥饼含水率最低降至35.33%;水泥固化块中钻井废泥浆泥饼最佳加入比为25%,此时既能满足大部分建筑材料强度要求,又能大量固化钻井废泥浆;对水泥固化后的材料用水浸泡测定浸出液中主要污染物,结果显示,浸出液中CODCr、重金属等污染物浸出量均低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36.
以改性后的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为基膜,依次采用层层自组装(LBL)和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双层分离层的复合纳滤膜。以间苯二胺(MPD)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聚乙烯亚胺(PEI)为阳离子聚电解质,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为阴离子聚电解质,探索了LBL条件对双分离层复合纳滤膜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通过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纳滤膜对硫酸镁(MgSO4)的分离性能,得到了最佳的LBL制备条件:PEI溶液的浓度为1.00 g·L-1,pH为7;PSS溶液的浓度为1.00 g·L-1,pH为10,支撑电解质氯化钠(NaCl)浓度为1.00 mol·L-1,单一聚电解质(PEI或PSS)的沉积时间为20 min。与仅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得的聚酰胺纳滤膜相比,在界面聚合反应之前,先通过LBL沉积1.5层的聚电解质层时得到的复合纳滤膜分离性能优异稳定,在0.80 MPa的压力下,过滤2.00 g·L-1 MgSO4溶液时的通量为18.6 L·(m2·h)-1,截留率达到99.07%。 相似文献
37.
鉴定了从黑龙江扎龙湿地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抗铅镉的菌株,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菌属,并且研究Pb2+、Cd2+、Pb2+/Cd2+、温度、pH、盐以及抗生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经鉴定,该菌株为阴沟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cloacae)。该菌株对Pb2+的去除率和吸附率分别达到了70.34%和44.39%,对Cd2+的去除率和吸附率分别达到了40.54%和25.14%。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7.0左右。此菌株对抗生素亚胺培南最敏感。随着盐、Pb2+、Cd2+、Pb2+/Cd2+混合浓度的升高,该菌株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8.
利用在欧拉-拉格朗日框架下建立的气液固三相流动数学模型,实现气固两相流穿越液池过程中气液固三相流动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直观地揭示出了三相流动形态以及颗粒的运动、分离行为过程。通过对颗粒数的统计计算,获得了分级效率曲线及其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气固两相流穿越液池过程中的气固分离主要经历了3个分离作用阶段;细小颗粒的分离效率明显低于大粒径颗粒的分离效率,10 μm和1 000 μm粒径颗粒分离效率分别为88.2%和99.8%;随着下降管出口气速和下降管出口静态淹没深度的增加,颗粒分离效率提高,其中小粒径颗粒的分离效率提高明显,而随后受其影响的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39.
使用稀释富集法,从大港油田采油废水处理站生化池中定向快速的分离出多株高效石油降解菌株。对分离获得的1株优势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显示属于Pseudomonas stutzeri的1个新菌株,命名为Pseudomonas stutzeri TH-31。通过批次实验,对菌株TH-31的生长条件和石油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经过条件优化,P.stutzeri TH-31在初始pH 7,原油投加量为300 mg/L,35℃培养5 d后,获得最高石油烃降解率92.7%。 相似文献
40.
混合菌对石油的降解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含油污水中分离得到4株能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X2、X3、X4、X5),经鉴定,4株菌分别属于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sp.)、动胶菌属(Zoogloea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通过观察4株菌在原油培养基中的生长变化过程,确定了其中的优势菌;并对4株菌进行复配实验以确定各株菌混合后的石油降解效果;用正交实验法确定达到最佳石油降解效果各菌的投加量;通过对残油的Gc-MS测定分析,确定各菌在降解石油时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混合菌株中菌X4为优势菌,且有高的降解效果(达68,60%),其它3株降解率不高的菌混合投加也能达到较高的降解效果(达63.17%),菌X4是混合菌株维持高降解率的关键;达到最佳降解效果的各菌投加量分别为0.1%、0.1%、0.5%、2.0%;菌X2和菌X3降解C12-C16直链烃和少量支链烃,菌X4和菌X5对C12-C22直链烃有好的降解效果.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