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颜昌轩 《四川环境》1993,12(1):74-74
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蕉藕淀粉液体葡萄糖由蕉藕淀粉经过生物工程方法精制而成。为玉米淀粉、红苕淀粉、木薯淀粉制取葡萄糖增加了新品种。液体葡萄糖是糖果、糕点生产不可缺少的甜味剂。蕉藕淀粉制成的液体葡萄糖不仅质量好,甜味佳,且抗砂抗烊能力强,有较好的透明度。为液体葡萄糖增加了新糖源,发展前景较大。  相似文献   
52.
SO2吸入对小鼠组织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SO2吸入对雄性小鼠组织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中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脂质过氧化物(TBARS)的影响探讨SO2的毒性作用机理.将昆明种纯系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成3大组,每组20只,每一大组再随机分成SO2吸入组和对照组(SO2吸入组10只,对照组10只).吸入组吸入SO2浓度分别为(22±2)mg/m3,(64±3)mg/m3和(148±23)mg/m3.分别检测其脑、肺、心、肝、肾组织中GST、G6PD的活性以及GSH、TBARS的含量变化.当SO2浓度为(148±23)mg/m3时,脑、肺、心、肝、肾组织中GST和G6PD活性以及GSH含量均比对照组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降低(P<0.05),而脑和肺、心、肝、肾组织中TBARS水平则是显著(P<0.05)或极显著升高(P<0.01),且各指标与SO2浓度间有显著的剂量依赖关系.SO2吸入可使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中的关键性酶GST和G6PD活性发生显著降低,可使抗氧化物质GSH含量显著下降,而脂质过氧化物TBARS则显著升高,最终使谷胱甘肽氧化还原系统发生大的变化,导致氧化损伤.图2表2参16  相似文献   
53.
为揭示不同碳氮比对纤毛虫种群增长的影响以及纤毛虫对碳源和能量来源的选择性,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海水养殖水体中3种常见的纤毛虫原生动物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um)和巨大拟阿脑虫(Paranophrys magna)在牛肉浸膏及梯度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中的种群增长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数据分析表明,在牛肉浸膏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于纤毛虫种群增长影响显著,其中在0.05 g L-1葡萄糖浓度的培养基中3种纤毛虫种群增长最佳(P< 0.05),而在0.4 g L-1浓度时纤毛虫的生长繁殖均受到高度抑制(P<0.05).这一结果显示,不同CN比对纤毛虫的种群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图3 表3 参10  相似文献   
54.
β-环糊精对对硝基苯酚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对硝基苯酚微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探讨了在降解过程中加入环糊精对对硝基苯酚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硝基苯酚不能单独被降解;葡萄糖能与对硝基苯酚产生共代谢作用;环糊精不能单独与对硝基苯酚产生共代谢作用。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加入环糊精能影响对硝基苯酚的降解率,且影响的程度与对硝基苯酚的浓度和环糊精的浓度有关,在对硝基苯酚浓度较低时,加入环糊精会延缓对硝基苯酚的降解;当对硝基苯酚浓度较高时,加入环糊精会促进对硝基苯酚的降解。  相似文献   
55.
羟基致死船舶压载水微生物的生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羟基比值浓度达到0.63mg/L左右时,足以杀死压载水微生物。在此浓度下也会引起微生物的糖、脂质、蛋白质、核酸、酶等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上升为原来的3倍;总蛋白质减少了33.4%;核酸中RNA、DNA分别减少了46.9%、77.0%;葡萄糖却增加了1倍,羟基破坏了多糖,使之降解为单糖;过氧化物酶含量减少了21.9%;超氧化物歧化酶减少了54.2%;分离微生物后海水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别减少了83.1%、33.2%,上述生化试验资料清楚表明了羟基对微生物三大基本分子(核酸、蛋白质、葡萄糖)、抗氧化酶系(过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脂质均有强烈的破坏作用,这也是致死压载水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采用循环移动载体生物反应器 ,以葡萄糖为共代谢基质 ,研究了共基质代谢条件下好氧生物工艺处理难降解制药废水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共代谢措施可大幅度提高制药废水COD的去除率 ,在进水葡萄糖和制药废水的浓度比为 1∶10 ,HRT为 8h ,进水COD5 0 0mg/L时 ,COD去除率达 6 5 2 %。  相似文献   
57.
外加葡萄糖对洱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研究了外加葡萄糖对洱海沉积物中DOM(溶解性有机质)释放和转化的影响以及DOM的光谱特征变化. 培养试验设4个处理(C1、C2、C3、C4),ρ(葡萄糖)分别为0、50、100和200mg/L. 结果表明:①洱海沉积物DOM出现了6种荧光峰,分别代表类蛋白荧光物质和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并且荧光峰位置在1~8d呈“蓝移”现象,8~17d呈“红移”现象. ②紫外区与可见区类富里酸(峰A和峰M)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其中C4处理的峰A荧光强度小于C1处理;在培养初期C4处理的峰M荧光强度小于C1处理,培养后期则相反. ③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上覆水中类蛋白荧光强度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均出现在培养后第8天,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类蛋白荧光强度均表现为C4处理>C1处理. 外加葡萄糖可促进洱海沉积物DOM转化,使部分微生物难利用的DOM转化为易被微生物利用的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等类蛋白物质.   相似文献   
58.
利用薄层反应器研究了典型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三环癸胺在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表面的光电催化降解性能,重点考察了三环癸胺与葡萄糖的光电催化协同氧化作用.研究表明,三环癸胺作为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化合物,在薄层反应器中难以在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光电催化中实现完全降解.在三环癸胺COD浓度50—400 mg.L-1条件下,其降解效率均低于30%,且随着三环癸胺浓度的增加降解效率下降.三环癸胺与葡萄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光电催化协同氧化作用,且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协同作用增强,当葡萄糖与三环癸胺浓度比值大于2时,可以实现三环癸胺的完全降解.在光电催化协同氧化过程中,三环癸胺与葡萄糖的降解并非同步进行,易降解的多羟基葡萄糖所产生的大量羟自由基,可能促进了三环癸胺或三环癸胺中间产物的氧化.该研究也为难降解的有机物的光电催化处理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9.
杨翠  彭党聪  张新艳  常青  王红叶  赵爽 《环境化学》2014,(11):1994-1998
本文主要对污水生物处理中常见小分子有机物如乙醇、乙醛、甲酸、丙酮、乙酸异戊酯进行研究,甄别出干扰物,对不同浓度干扰物的影响及干扰物存在对不同浓度葡萄糖测定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乙醇对葡萄糖测定无影响,甲酸、丙酮和乙酸异戊酯使测定结果存在负偏差,乙醛使测定结果存在正偏差,且偏差值随着有机物浓度和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建立了蒽酮-硫酸法葡萄糖含量测定的校正方程,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领域采用该法测定葡萄糖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亚热带红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固碳效应均具有重要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生态站的试验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当地广泛分布的农田(水稻田)、果园(柑橘园)和马尾松林样地,通过添加葡萄糖和3个温度(5、15和25℃)的培养处理,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葡萄糖添加、培养温度对土壤碳矿化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因素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土壤碳矿化量表现为红壤性水稻土果园红壤马尾松林红壤(P0.001).添加葡萄糖后土壤碳矿化表现出显著的激发效应,红壤性水稻土和果园红壤的激发效应显著大于马尾松林红壤;此外,培养温度对激发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培养前7天,果园红壤和马尾松林红壤的激发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5℃时最大),而红壤性水稻土的激发效应在15℃时最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培养后期,果园红壤的激发效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红壤性水稻土和马尾松林红壤的激发效应在15℃时最大.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可能是解释中亚热带地区土壤碳收支及其碳贮量变化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