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4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67篇
安全科学   231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327篇
综合类   1461篇
基础理论   166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347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大气污染物排放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区域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度了1996~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工业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3个指标之间的脱钩程度,并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变化特征进行了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工业废气排放量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两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状况有所改善。(2)长江经济带工业废气排放整体经历了从扩张性负脱钩到相对脱钩发展的趋势,表明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染同步增长。经济发展效应和能源效率效应是促使工业废气排放的主要因素。(3)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整体上经历了从相对脱钩向绝对脱钩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均是造成各地区两种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能源效率是各地区两种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在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控制过程中,需加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也需坚定依靠技术进步推动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且注重各省市间的减排差异和防范污染产业的区域转移。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大气环境;脱钩分析模型;LMDI分解模型  相似文献   
992.
引入人口重心、GIS网络分析及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由此测算城市潜力值,以定量测度2002~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并结合IDW空间插值法和CTCSTP算法揭示出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相互作用总强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武汉市增幅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与孝感-鄂州-黄石形成显著的轴线式发展格局,其余城市始终为空间联系弱区地带。(2)武汉市辐射带动作用日趋强劲,辐射范围逐年扩大并呈现一定的"圈层式"分布,其余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仅孝感市略显对外辐射趋势。(3)整个区域的空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显著的"西南部低、北部高、东部适中"的空间分异特征,且其重心由南向北转移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特性显著。  相似文献   
993.
考察了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之间的跨国证据,突出了区域差异和国家经验这两个层面上形成的促进共同发展的多样性。对亲贫式增长的定义表明经济增长和扶贫这两个发展战略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权衡问题。跨国证据表明,平均收入增长率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巨大差异性,使得扶贫战略完全基于经济增长政策的论断存在争议。持续的快速增长显然有益于贫困人口,但是,如果整体的快速经济增长伴随着收入分配的缓慢恶化,这对贫困人口的福利比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大。如果一国总体处于低增长环境,那么经济增长将难以获得贫困人口的支持。同时面向经济增长和旨在明确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的混合策略被证明在实现持续减贫中可能是最为成功的。研究认为,在中国长期高速经济增长的支撑下,少数民族地区在收入改善和贫困人口数量显著减少方面取得了另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倡导者和干预式扶贫的拥护者提供了实践支持。然而,普适的经济增长有利于贫困人口,但不会以相同的程度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显然,一项公共政策更关注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也同时必须关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是否会反映在提供贫困人口收入和贫困人口不可能轻易放弃的福祉上。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最有效的发展政策,是那些主张共同发展和利用公共政策创造增长的战略,同时还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共同参与,以确保他们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增长的受益者。自然资源收益管理,原生态农产品开发和区域经济带建设被列为促进这种增长战略实施的三个最有前途的领域。  相似文献   
994.
文章通过简要阐述新疆油田温室气体重点排放过程,指出新疆油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控制工作的方向,通过对注汽锅炉、天然气处理、储罐、能源结构优化、科技减排技术研究等工艺的研究分析,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减排工作,在实践中通过对注汽系统减排措施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油田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新疆油田公司温室气体减排提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995.
运用脱钩理论和VAR模型,分析了北京三类空气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相互间动态影响方向和程度。主要结论为:1SO_2和NO_2浓度经历了从强脱钩到弱脱钩的循环过程,SO_2浓度强脱钩年份稍多;PM10浓度经历了从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扩张连接的循环过程,三类污染物浓度均未出现持续强脱钩状态。2三类空气污染物和经济增长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呈负向,SO_2浓度弹性系数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最后是NO_2浓度,表明北京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取得了部分成效。3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和三类空气污染物相互间的脉冲响应值总体上是负向的,并呈波动性变化趋势。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三类空气污染物对经济增长的方差分解贡献度逐步上升,SO_2浓度贡献度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NO_2浓度最小;经济增长对SO_2浓度方差分解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PM10浓度和NO_2浓度,均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996.
国内对于精明增长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区域探讨较少.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引人关注,近年来被称为"浙江现象".本文从区域层面--浙江省入手,在分析城市发展背景与"精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然后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够在"精明增长"的框架下对城市发展深入思考.研究表明:浙江省目前的城市空间扩展迅速,资源要素低效利用,沿交通干线的轴向扩展呈现无序特征,并且机动化(小汽车普及)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用地空间的松散.但鉴于中西方城市应用背景的差异,"精明增长"并不能够简单地"复制"到浙江省,应根据实际,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创新.具体来说,一是紧凑式开发与填充式发展相结合,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有机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系统规划,倡导公交先行;三是运用逆向思维设定城市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997.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pressure on land resources, land carrying capacity (LCC) and food safety have been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worldwide. From the point of man-grain relationship and by establishing LCC and 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LCCI) models,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LCC of China from 1949 to 2005 at county,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levels. Choosing 2005 as a representative year, this article then evaluates the LCC of 264 pastoral regions (semipastoral regions), 663 urban regions and 592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1949 to 2005,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in production, the LCC of China has been improved conspicuously, but due to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the production can only maintain a low level grain consumption; (2) over the past 25 years (1980-2005),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overloading provinces decreased from 23 to 15 and the mangrai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gradually, but there were more overloading provinces than surplus provinces in China; (3) at county level, there were 1572 overloading counties in 1980 accounting for 68.26% of the total counties of the country and where were 649 million people lived, while in 1990, 2000 and 2005, the number of overloading counties were 1066, 1133 and 1087 respectively, which shows that the man-grain relationship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during the past 25 years; a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surplus counti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griculture developed regions, such as Northeast Plain, North China Pla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lain, and overloading counti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regions with po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ow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such as Northwest China, Tibetan Plateau and Loess Plateau and economically developed urban regions,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and Shanghai; (4) animal husbandry improved greatly the LCC of pastoral and semi-pastoral regions, while urban regions were overloading for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more than half of poverty stricken regions were overloading due to critic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98.
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定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径流的调控利用是缓解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与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研究区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的定量评价对黄土高原降雨径流合理利用的宏观决策与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为例,将可以调控利用的最大降雨径流量作为资源化潜力值,从宏观尺度上,系统分析了影响该潜力的各个因素,确定出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的各项评价指标,利用GIS技术,建立了降雨径流各个影响因素的专题图层,提取出各个影响因素专题信息.在上述基础上,引入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建立了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潜力BP网络模型,并利用实际资料对网络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评价模型可供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及其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99.
运用以人口为权数的Theil指数分析我国中部地区经济σ-收敛发现:1997-2007年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σ-收敛,且省际间的经济差异是中部地区经济σ-收敛的阻碍因素;同时运用Barro和Sala-i-Martin经典模型分析中部地区经济β-收敛,通过加入影响经济增长的动态变量--城市化、工业化等条件发现: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其中工业化和创新能力是影响中部地区条件β-收敛的首要因素,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行为是阻碍其条件β-收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雪松聚球藻对重金属镉的抗性和解毒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培养液中不同浓度(c)的重金属镉(Cd)对雪松聚藻(Synechococcuscedrorum)有相当的致毒作用,当c(Cd)>2μmol/L时,藻体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均明显受到抑制,c>10μmol/L时,藻细胞出现解体,光合放氧量几近0,然而,当按梯度逐级提高培养基中c(Cd)时,雪松聚球藻则相应产生对有毒金属Cd的抗性,在即使c(Cd)达20μmol/L的培养基中亦生长良好.为探讨该藻对重金属致毒的抗性产生机理及其解毒作用,对藻体蛋白和胞内Cd进行了分离检测,结果表明:Cd在进入藻细胞后,与胞内多肽结合形成一种大分子量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和一种低分子量的金属结合蛋白,特别是后一种蛋白在藻细胞中的含量明显受外界Cd的诱导,并起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