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270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处理1,5-萘二磺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n2O3/γ-AL2O3和V2O5/γ-Al2O/为催化剂,在一连续流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超临界水氧化1,5-萘二磺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380~440℃,24 MPa条件下,Mn2O3/γ-Al2O3和V2O5/y-Al2O3催化剂对1,5-萘二磺酸的氧化降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TOC去除率达到90%以上;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随pH值的降低而增强,随停留时间的延长先增强后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42.
The capability of decolorization for commercial dyes by Coriolus versicolur fermentation broth containing laccase with or without immobilized mycelium was evaluated.With cell-free fermentation broth containing laccase,high decolorization ratio was achieved for acid orange 7,but not for the other dyes concerned.The immobilized mycelium was proved to be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cell-free system.All the four dyestuffs studied were found being decolourized with certain extent by immobilized mycelium.The repeated-batch decoloriz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the continuous decolorization of wastewater from a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 was possible by using self-immobilized C.Versicolor.  相似文献   
43.
44.
在超临界CO2流体环境下,当温度达到240℃以上时,印刷线路板就会发生分层现象。同时,在实验中发现在非超临界流体环境下,当温度达到260℃以上时,线路板也会发生分层现象。从线路板粘接材料发生热解反应的角度出发,在对比超临界CO2流体环境下与非超临界流体环境下的线路板分层效果的基础上,对超临界CO2流体环境下的线路板分层...  相似文献   
45.
采用RAINS ASIA模型研究了"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实施脱硫措施前后硫沉降超临界负荷的变化.结果表明,在90%保证率下,长三角地区硫沉降的临界负荷(以S计,下同)总值为78.38万t/a;2005年该地区硫沉降的超临界负荷总值为27.98万t/a,有45.6%区域面积的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如果不实施脱硫措施,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硫沉降超临界负荷的情景将急剧恶化,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值将增长18.4%,超临界负荷的区域面积将增加到48.7%;"十一五"脱硫计划如期实施后,2010年长三角地区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值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7.4%,但仍有39.1%的区域面积超过临界负荷,须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控制硫沉降量.  相似文献   
46.
超临界水氧化偏二甲肼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超临界水氧化法对偏二甲肼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02为氧化剂采用该法能有效地氧化分解废水中的偏二甲肼。反应温度、压力和停留时间是影响废水中偏二甲肼分解去除的主要因素,升高温度、压力和延长停留时间都会显著地提高偏二甲肼的去除率。在氧气过量的情况下,改变氧气浓度对废水的COD去除率没有明显影响。当反应温度为550℃、反应压力为30MPa、反应时间大于90 s时,废水的COD去除率高达99.8%。  相似文献   
47.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张莉  陆晓华 《化工环保》2002,22(2):115-118
介绍了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应用实例及使用范围,对比分析了超临界水氧化法与焚烧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特点,经济实用性,指明了超临界水氧化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有机污染物处理方法,在化工环保等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8.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研究土壤和沉积物结合态残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俊国  孙红文 《生态环境》2004,13(2):250-254
许多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形成持久稳定的结合态残留;结合态残留对土壤和沉积物的解毒过程、污染物长期分配行为、生物可用性和生物毒性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揭示结合态残留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污染物环境行为和毒理学参数的影响,从土壤或沉积物中提取出不同结合状态的有机污染物就显得非常重要。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可以实现选择性萃取,从而得到有关污染物一基体间相互作用的信息。文章介绍了SFE应用类型、超临界流体种类以及影响SFE萃取率的因素,对SFE模拟有机污染物长期吸附/解吸行为和生物可用性研究进行了论述,并认为SFE势必发展成为土壤或沉积物中结合态残留形成机理研究、土壤修复和生态风险评价的一种强有力的技术。  相似文献   
49.
为提高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并降低能耗,采用FS(fluid shear,流体剪切)、UC(ultrasonic cavitation,超声空化)、FS和UC联合工艺(FS-UC,UC-FS)破解剩余污泥,并应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对联合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FS对剩余污泥破解效果一般,只在开始阶段具有较好效果,随作用时间延长,破解效果未有显著提高甚至下降.UC对剩余污泥破解效果明显,随作用时间延长,破解效果显著提升,但能耗也随之增大,EDR(energy disintegration ratio,效能比)明显下降.相同作用时间下,UC破解效果优于FS破解效果,UC破解剩余污泥的DDCOD(degree of disintegration,破解率)与EDR均明显高于FS方法.单因素试验得出的较优FS作用时间范围为2~8 min,较优UC作用时间范围为5~15 min.响应面法试验结果显示,联合工艺的剩余污泥破解效果和能量利用率均优于单一方法,联合工艺中FS-UC工艺的破解效果优于UC-FS工艺.FS-UC工艺的最佳参数:FS处理5.6 min再UC处理15.0 min,该条件下剩余污泥实际DDCOD为50.8%,EDR为26.8%.UC-FS工艺的最佳参数:先UC作用15.0 min再FS作用7.8 min,该条件下剩余污泥实际DDCOD为36.5%,EDR为17.1%.研究显示,以DDCOD和EDR为指标,4种工艺的高效性顺序为FS-UC > UC-FS > UC > FS,其中FS-UC工艺具有能耗低、破解效率高的特点,是4种工艺中剩余污泥破解效果最好的一种工艺.   相似文献   
50.
采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高浓度吡虫啉农药废水,通过单因素实验,较全面地研究温度、压力、停留时间、氧化剂用量等影响因素对吡虫啉农药实际废水在超临界水中氧化降解的规律;通过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过氧量充足、反应温度为450℃、反应压力为24 MPa、反应停留时间为140 s;采用GC-MS对吡虫啉的SCWO中间产物进行定性分析,得到中间产物的总离子谱图,结果表明经过SCWO处理后的吡虫啉生产废水主要中间产物为吡啶环等,进一步分解为直链烷烃,最终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