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3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41.
为了研究Cd在不同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细胞中的分布位点及其耐Cd的具体表征状况,以子粒Cd积累水平不同的两水稻品种(品种A:中浙优1号,子粒高Cd含量品种;品种C:J196,子粒低Cd含量品种)为材料,进行盆栽实验,设不加Cd处理(CK)和加Cd处理(25mg·kg-1),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外加Cd对两水稻品种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d处理下两水稻品种的部分根细胞有Cd沉积现象,但不同品种的沉积部位表现不同,品种A主要在液泡边缘而品种C则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表明不同水稻品种根系的耐Cd机制不同,品种A主要表现为液泡区室化,而品种C主要表现为细胞壁上有特定沉积.水稻叶肉细胞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对Cd胁迫较为敏感的细胞器,外加Cd对茎叶细胞超微结构造成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使叶绿体上淀粉粒消失,叶绿体空泡化,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或解体现象,品种C的受害程度高于品种A。  相似文献   
42.
锗毒性对四种微藻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盐生杜氏藻(Dunalielasalina)、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zhanjiangensis)、微绿藻(Nannochloropsis.sp)4种微藻培养在含10mg/dm3锗的溶液中,研究了锗毒性对藻类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锗处理的微藻细胞多变形且易破裂,胞壁和原生质体结合疏松,一些细胞的鞭毛变得细长弯曲或缺失。细胞超微结构中叶绿体(类囊体)、线粒体受锗毒性的影响最大,其它一些结构如细胞核、脂含物、淀粉与液泡等也受到了影响,但不同种间差异较大。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内的能量传递系统受到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到细胞内有机质的合成、累积及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43.
雨生红球藻不同形态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比较雨生红球藻不同形态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游动细胞除具有典型的绿藻门团藻目的特征性结构外,细胞壁与原生质体分离形成周质空间,细胞具有发达的可进一步发育的网状叶绿体,不动细胞除了无鞭毛,具厚壁外,它与游动细胞的主要不同是:细胞内的大部分区域被色素沉积物占据,叶绿体等细胞器被包裹,光合片层紧贴,早期的不动细胞还具有较大的线粒体,根据形态及超微结构上的差异,对红球藻游动细胞与不动细胞间的生理差异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4.
从广州流花湖分离获得一株溶藻菌株EA-1,16S rDNA分析表明菌株EA-1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研究了肠杆菌EA-1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和溶藻机制.结果表明,对数期EA-1具有最佳溶藻效果,投加比例为10%,初始叶绿素a含量为1.43mg/L时,EA-1能实现3d内完全除藻,叶绿素a含量为2.39mg/L时,共培养6d后,抑制率为84.1%±1.3%.EA-1通过分泌胞外溶藻物质间接溶藻,生理生化响应表明,EA-1无菌滤液胁迫下,藻细胞膜脂过氧化损伤严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先急剧上升后下降.三维荧光光谱(EEM)表明溶藻产物为类腐殖酸,类富里酸和类蛋白类物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藻细胞出现褶皱,内陷和萎缩现象.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显示藻细胞破坏过程为:首先,胶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光合片层变得松散和不规则,内含物被部分降解.随后,光合片层被彻底破坏,DNA核物质和多聚磷酸盐等营养物质颗粒被降解,藻细胞内部结构被完全破坏,藻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45.
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毒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以及对株洲市重金属污染区农田土壤中采样,进行了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毒理研究.毒性实验表明,各重金属元素48h的LD50分别为:Cd1000mg/kg,Pb812mg/kg,Cu633mg/kg,Hg304mg/kg,Zn528mg/kg,Cr428mg/kg.对蚯蚓毒理研究证明,重金属对蚯蚓酯酶同工酶有抑活作用,而重金属对蚯蚓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激活作用.在光镜下观察,可见重金属污染可引起蚯蚓的体表溃疡及产生肿瘤,可使胃肠道粘膜层出血、背血管肿胀,同时可引起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产生萎缩或溃疡灶.蚯蚓特有的黄色细胞团污染程度不同而显示出消长规律.在电镜下可见到在重污染区的蚯蚓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中的rER肿胀、高尔基体膨大,线粒体嵴消失,甚至空泡化或解体.另可见细胞核膜间隙肿胀、断裂、核质外溢,胞质自溶.蚯蚓以上病变的大小是随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污染级别而定;各病理变化指标均能定性地反映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46.
利用超薄切片电镜技术对2005年春季大连养殖场患"足萎缩症"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i)幼鲍足、吻、外套膜、肝胰腺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足肌肉组织、吻组织、外套膜组织细胞内出现典型的病理变化.肠组织细胞内出现外膜包裹的聚集大量α糖原颗粒的包涵体.鳃组织细胞内线粒体形态异常,含有类晶格微丝结构,病变细胞间出现α糖原颗粒累积包涵体,说明病变细胞内出现严重的代谢障碍.肝胰腺组织损伤最为严重,超微结构显示为大量空泡结构和淀粉样物质,已无可识别的细胞结构.同时在足肌肉组织细胞间隙发现大量的直径为45~55 nm的病毒样颗粒,在吻细胞肿胀的内质网中发现80~110 nm的病毒样颗粒,具有囊膜,囊膜厚度约为2 nm.  相似文献   
47.
48.
徐进  徐立红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5):1068-1071
为了从形态学角度研究铅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用100 μmol·L-1乙酸铅对PC12细胞进行染毒24 h,检测细胞整体形态、细胞骨架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实验结果显示:乙酸铅染毒24 h后.细胞整体形态和细胞骨架无明显改变.但电子显微镜下已出现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正常结构消失并伴有空泡化;胞内出现鼓泡等现象.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线粒体在铅诱导细胞凋亡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细胞骨架不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49.
采用在不同浓度水芹(Oenanthe javaica)浸出液中纯培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方法,研究水芹浸出液对小球藻细胞数量、叶绿素含量和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0 g.L-1水芹浸出液对小球藻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 g.L-1水芹浸出液处理组藻细胞数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持续至第7天,但增幅低于对照组,7 d后抑制作用增强;高浓度(30~50 g.L-1)水芹浸出液对小球藻细胞数量和叶绿素含量的抑制作用在第5天开始变得显著,并随时间延长而加剧,具有浓度效应;经40 g.L-1水芹浸出液处理后,小球藻细胞壁断裂甚至消失,细胞中叶绿体片层肿胀甚至解体,核膜破裂,核质外渗。结果表明水芹浸出液对小球藻具有化感效应,总体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长期暴露下人工纳米材料与其他污染物的联合慢性毒性效应,考察了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nano-TiO2)与五价砷〔arsenate,As(Ⅴ)〕单独或联合暴露对丰年虾(Artemia salina)的慢性毒性效应,观察其存活率、体长、肠道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同时测定了丰年虾对As的累积以及As在丰年虾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①28 d低剂量As(Ⅴ)暴露导致丰年虾存活率降低, 肠道形态及肠道超微结构损伤,且nano-TiO2与As(Ⅴ)联合暴露组的毒性效应增强. ②与As(Ⅴ)单独暴露组相比,nano-TiO2存在条件下丰年虾在暴露前期(第7和14天)对As的摄入及排泄均增加;而暴露后期(第21和28天),nano-TiO2促进丰年虾排泄As的效应减弱,导致联合暴露组中丰年虾体内As的累积显著增加(P < 0.05). ③与As(Ⅴ)单独暴露组相比,联合暴露组中As在生物解毒组分——热稳定蛋白(heat-stable protein,HSP)组分中的占比下降. 在暴露的第14、21和28天时,联合暴露组中As在HSP组分中的占比较As(Ⅴ)单独暴露组分别显著降低了39.83%±9.54%、43.27%±5.29%和50.91%±7.60%(P均小于0.05). 研究显示,nano-TiO2可能会抑制丰年虾对As的解毒作用,从而导致As毒性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