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124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49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典型沙尘回流天气过程对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不同方位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和激光雷达观测结果,对2011年3月18—2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沙尘输送路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污染过程主要是由于沙尘在上游沙源地起沙后先直接输送穿过北京,然后停留在渤海湾和朝鲜半岛区域,在渤海弱高压系统作用下,沙尘又回流至北京所致,其中,沙尘回流直接造成北京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天气.在沙尘回流影响过程中,PM10浓度呈现青龙山-北京市区-八达岭逐步升高的变化特征,国控站点PM10小时浓度持续16 h超过350μg·m-3,最大值达到571μg·m-3.SO2、NO2与PM10的小时浓度表现为同步变化规律,沙尘回流影响时,除了沙尘粒子外,周边地区的人为排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上海典型持续性PM2.5重度污染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针对2013年1月23~24日的上海PM_(2.5)持续重污染过程,采用WRF-Chem大气化学模式以及PM_(2.5)质量浓度、能见度、气象要素等地面实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造成上海冬季PM_(2.5)持续性重污染的一类"天气学必要成因",即一次弱冷空气活动过程导致了两种不利污染天气条件——"弱气压场(静稳形势)"和"弱冷空气扩散(输送形势)",两者先后影响上海造成PM_(2.5)浓度持续上升.主要过程如下:首先弱冷空气影响之前,上海处在不利的局地气象扩散条件下,受弱气压场控制10 h后本地PM_(2.5)质量浓度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之后夜间稳定边界层(地面静风和低层逆温)使得PM_(2.5)重度污染维持了7h,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172.4μg·m~(-3).后期弱冷空气影响上海,虽然改善了局地扩散条件但是同时产生了明显的周边污染物输送,使得本地PM_(2.5)质量浓度升高并达到峰值(280μg·m~(-3)),继续加重污染水平,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213.6μg·m~(-3).WRF-Chem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周边区域输送对上海PM_(2.5)平均贡献率为23%,其中两个阶段周边区域输送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7.2%和32.2%,可见在不同的污染天气条件下周边污染源的贡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对污染天气类型的预判制定应急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23.
应用WRF/Chem模拟河南冬季大气颗粒物的区域输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WRF/Chem模式,设置多组区域排放源的情景实验定量估算河南、京津冀、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湖北6个区域人为源排放对河南省2015年12月PM_(2.5)和PM_(10)浓度贡献率,并结合气象资料研究3个代表性城市的污染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季PM_(2.5)和PM_(10)主要来源为本省排放,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4.83%、61.32%.区域污染输送对河南颗粒物的贡献也占有很大比例,京津冀、安徽和江苏、山东、山西以及湖北对PM_(2.5)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1.95%、11.69%、7.95%、7.40%、4.30%,对PM_(10)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0.42%、10.03%、7.00%、6.89%、3.80%.PM_(2.5)外来输送率比PM_(10)要高,表明细颗粒物比粗颗粒物更易跨区域长距离输送.冬季长持续时间的污染过程大多受静风或小风控制,省内污染贡献最大,过程结束时伴随着大风,周边区域的污染贡献有所增加.不同城市的颗粒物来源与其地理位置、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区域污染来源具有复杂性,改善河南省空气质量是需要整个区域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
不同季节气象条件对北京城区高黑碳浓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3年至2015年北京城区黑碳气溶胶(下文统称为"BC")和PM2.5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CMWF边界层高度再分析资料和FNL/NCEP不同高度风速再分析资料,讨论了BC质量浓度及其在PM_(2.5)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下文统称"黑碳占比")的季节、月、日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北京城区BC浓度与不同高度风速的相关矢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和外来输送对北京城区BC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时段内北京城区BC浓度平均值为(4.77±4.49)μg·m~(-3);黑碳占比为8.23%±5.47%.BC浓度和黑碳占比在春、夏季低,秋、冬季高,其日变化特征在4个季节均为"白天低夜间高"的单峰型特征.随着PM_(2.5)浓度的升高,BC浓度增大,黑碳占比减小.当北京地区风向为东北、东北偏东、东南和西南偏西(主风向)时,BC浓度与风速和边界层高度均呈反向变化,即随风速和边界层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另外不同季节BC浓度随风速变化的临界值及其变化速率不同.冬季高BC浓度时段,北京城区BC浓度在低层大气的关键影响区分别位于河北南部与山东交界地区以及河北西北部与山西内蒙交界地区;高空关键影响区主要位于北京以西的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  相似文献   
25.
钟成  姚强  郑凯  张晓维  郝永梅 《安全》2022,(10):60-65
为了更加精确地对输送管道泄漏进行检测,采用COMSOL软件对管道次声波检测泄漏信号的频谱、声压级及衰减规律进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泄漏信号的声压级峰值频率出现2个范围,即0.01~2Hz和10~12Hz;随着管道压力和泄漏孔径增大,泄漏点所产生的次声波信号幅度呈增大趋势,泄漏产生的声压级与平面波总功耗也同样增加。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埋地输送管道泄漏的次声波检测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文章利用2016~2017年冬季沈阳地区气象数据和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综合分析沈阳地区冬季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分析颗粒物输送路径以及潜在源区贡献情况.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冬季污染时段内PM2.5是主要污染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149μg/m3,最大值达到273 μg/m3.沈阳地区环境空气颗粒物除来源于本地排放外,...  相似文献   
27.
陇东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的稳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气系统、稳定度指数、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5年5月30日15时16分在平凉地区范围内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后冷平流使对流层中上层降温,加大了垂直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促进了对流的发展;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动力热力共同作用以及充足的水汽输送是强雷暴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8.
利用相关文献及来自酸沉降网的中、日两国各观测站点的SO2监测资料,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国SO2的污染现状、趋势及排放量对下风向日本各观测站点SO2浓度及硫沉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文献分析可知,2001—2009中国的SO2年均质量浓度分布在40~50μg/m3,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部分城市的SO2年均浓度与中国SO2排放量的相关性总体高于日本各观测站点的SO2年均浓度与中国SO2排放量的相关性,中国的SO2排放对日本各观测站点的SO2年均浓度影响总体较小;情景模拟分析发现,中国SO2排放量对日本各观测站点SO2年均浓度的贡献率在7.5%~44.0%,平均贡献率为22.6%;中国SO2排放量对日本各观测站点硫沉降的贡献率在8%~41%,平均贡献率为22.1%。  相似文献   
29.
西江溶解有机碳的输送对典型洪水过程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5年6月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期间及其前后的溶解有机碳(DOC)进行连续采样分析.结果表明,DOC浓度对流量变化的响应不敏感(n=43,R2=0.23,p>0.05),尽管流量有6~7倍的变化,但DOC浓度的变化不到30%.洪水前夕、洪水期间及洪水过后DOC平均浓度逐渐降低,且洪水过后西江下游各个采样点的DOC浓度明显低于洪水前夕.DOC的输出量主要受地表径流深度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DOC荷载通量与流量密切相关,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DOC的输出量,洪水期间DOC的输出量为4.5×1010g.  相似文献   
30.
2022年7月中下旬,福建省出现了1次大范围、持续性的高温过程,24日福州市日最高气温达41.9℃,打破1961年以来的历史记录。与此同时,福建省沿海地区出现了2次臭氧(O3)污染过程(7月11—17日和7月22—31日),省会福州市在第1个污染过程中出现4 d O3超标,在第2个过程中因重大社会活动保障期间实施了2 d二级和3 d一级的管控措施,但O3质量浓度仍维持在高位并出现1 d超标。利用环境监测、气象观测及气象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对比、天气学诊断、相关分析、后向轨迹模拟等方法,详细分析了2022年7月中下旬福州市O3质量浓度异常升高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夏季O3污染防治、预警预报及与周边地区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022年7月中下旬福州市O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异常升高达到141.2μg·m-3是多年平均值(84.8μg·m-3)的1.7倍。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