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52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71篇
综合类   766篇
基础理论   188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01.
地下水砷污染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普遍认为,微生物对吸附于铁氧化物表面的As(Ⅴ)以及基质Fe(Ⅲ)的还原是砷释放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以富集的混合菌群为接种微生物,以不同比例(Al∶Fe为1∶0、 1∶1、 0∶1)的铁铝氢氧化物为吸附剂,考察了微生物对吸附于这些载体上的As(Ⅴ)的还原和迁移作用.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后,3种体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As释放,溶液中释放的As基本上是As(Ⅲ).在氢氧化铁体系中,溶解态As(Ⅲ)浓度仅为60 μg/L左右,微生物还原产生的As(Ⅲ)几乎全部存在于固相中;在Al∶Fe为1∶1的铁铝氢氧化物中,溶解态As(Ⅲ)大约为1.3 mg/L;氢氧化铝体系中,该值为7.8 mg/L,约占微生物还原总As(Ⅲ)的82%.而未接种的对照组均未检测到As(Ⅲ)以及明显的As释放.本研究还考察了吸附基质铁氧化物的还原对砷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砷的还原发生在铁还原之前,铁的还原并没有引起砷的明显释放.因此,根据本实验结果推断,氢氧化铁吸附的As(Ⅴ)的还原及Fe(Ⅲ)的还原很可能不是造成地下水系统中砷释放的主要原因,而吸附于铝氧化物或其它矿物表面的As(Ⅴ)的还原可能引起了砷向水相迁移.  相似文献   
902.
本文根据宁夏固原饮水型氟中毒事件,从氟污染的形成,氟的环境化学特性及其迁移转化,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氟中毒的机制原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防治对策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03.
在分析重金属污染物Pb(II)在胶州湾中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Pb(II)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逻辑上主要包括水动力交换、生物富集、有机络合和悬浮颗粒物吸附、沉积等迁移-转化过程.利用1997年和2000年~2004年胶州湾Pb(II)海上监测数据进行模型模拟与验证,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吻合较好,这表明该模型逻辑结构及动力学方程基本合理,同时也说明,模型中所采用的参数基本能够反映胶州湾海域的地域化特征.在此基础上估算了Pb(II)在胶州湾的海洋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904.
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中迁移-转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石油烃主要迁移-转化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主要包括大气挥发、浮游植物富集、微生物降解、悬浮颗粒物吸附和水动力交换5个迁移-转化过程.通过模型模拟与验证表明,该模型逻辑结构及动力学方程基本合理,而且所确定的模型参数也基本能够反应胶州湾海域的地域化特征.结合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石油烃在胶州湾多介质海洋环境中主要决定于大气挥发、微生物降解和水动力交换等迁移-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05.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generally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potential hazard of altered patterns of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in plants.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heavy metal amendment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Cd, Cu, Pb and Zn in a Bt transgenic rice Ke-Ming-Dao (KMD) and its wild-type Xiushui 11 (Xs11). In control soils, significant di erence was only found in contents of Cu (p < 0.01) and Pb (p < 0.05) in straw between KMD and Xs11. At three levels of Cd amendments (5, 10, and 20 mg/kg), the Cd contents in grain and straw of KM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Xs11, and all grain Cd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nternational Criteria (0.2–0.4 mg/kg) as specified by 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it may be unsafe for growing Bt transgenic rice in heavily Cd-polluted areas. No significant di erence in Zn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varieti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roots at Zn amendment level of 600 mg/kg, while Pb contents in KMD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straw at the lead amendment level of 1000 mg/kg and in the root at 250 mg Pb/kg. Data on the heavy metal accumulation patterns for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may be used for the selection of growing areas as well as for plant residue management for Bt rice.  相似文献   
906.
室内土柱试验采用天津滨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土样为研究对象,探讨pH对胶体在含水介质中迁移-沉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为6.90和11.70的胶体穿透曲线呈"S"型,而pH为3.00时呈反"S"型;胶体的穿透曲线与示踪离子相比,存在一个临界孔隙体积数(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胶体的迁移速度大于示踪离子,之后则相反;胶体在含水介质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沉积,沉积量随孔隙体积数的增加而增加;pH=3.00胶体的总沉积率为90.24%,是pH=6.90和pH=11.70胶体的2~3倍,后二者的总沉积率大小相近。酸性环境下,沉积作用在胶体迁移过程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中性和酸性环境中,胶体沉积作用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07.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代烃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已使其成为地下水中最常检测出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之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为更清楚地了解地下水中氯代烃污染特点与修复技术发展现状,首先对地下水中氯代烃迁移转化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并总结氯代烃多相态、多介质赋存状态以及影响其迁移转化的因素;其次,归纳阐述不同赋存状态下氯代烃适用的修复技术,包括试验研究与实际场地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对氯代烃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调查研究表明,PRB技术墙体新介质、缓释氧化剂及污染物靶向修复材料的开发、高抗性且生存能力强的工程菌培育以及修复技术之间的联用将是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同时,在修复技术的选择与联用上,必须遵循技术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相适应的修复思路.   相似文献   
908.
地表径流输送的磷在河口水环境营养结构平衡和初级生产力调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测定不同季节珠江下游及河口地表水阴阳离子、总磷及其形态、颗粒态铁(PFe)、颗粒态锰(PMn)和颗粒态铝(PAl)等理化性质,探究咸-淡水交互区内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控制磷迁移转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ρ(TP)(28.88~233.68μg·L-1)受到沉降和稀释作用随盐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且占比大小为:溶解态无机磷(DIP,37.3%)>颗粒态无机磷(PIP,22.7%)>溶解态有机磷(DOP,21.0%)>颗粒态有机磷(POP,19.0%).PIP与PFe、 PMn和PAl有显著(P <0.05)的共迁移相关关系,水体盐度的升高促进了悬浮颗粒态无机磷的解吸,且该过程主要发生在咸-淡水界面附近.无机磷的固-液分配系数(Kd)与盐度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01)表明,高盐度水域PIP主要以更稳定的结合形态存在.Kd与PMn的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证明了Mn氧化物对磷的“载-卸”作用:从淡水环境中吸附携载无机磷,迁移至高盐度水体释放...  相似文献   
909.
910.
准确预测河流水质变化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常用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依赖大量的监测数据训练,然而很多河流数据缺乏,无法满足水质预测精度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模型(XGBoost)的迁移条件选择方法,利用全国河流自动监测站点的水质参数(水温、pH、溶解氧、总氮)数据集,研究建立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库,通过迁移学习条件的优化,提升LSTM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1)采用不同源域和迁移方式训练出的模型,其预测精度有很大差异;2)基于XGBoost模型选择最佳迁移条件,迁移模型的预测误差(RMSE)降低了9.6%~28.9%,LSTM模型预测精度明显提升;3)选取合适的迁移方式、选用性质接近的源域数据、增加训练数据量均可以提升迁移模型的预测精度。该建模方法可应用于实测数据少的河流水质预测,为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