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599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142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1106篇
基础理论   184篇
污染及防治   263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ASBR),通过调整进水C/N和S/N,在活性污泥体系中探究电子受体有限的条件下,不同电子供体(有机物或者S2-)对反硝化和硝酸盐氮异化还原成铵(DNRA)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C/N进水条件,有利于反硝化过程的进行;而较高的S/N进水条件,更有利于DNRA过程的发生;DNRA过程的特征产物NH4+-N,在C/N/S=2:2:3、2:2:4条件下的出水中较明显,其中C/N/S=2:2:4条件下,NH4+-N浓度达到最高为10.65mg/L.说明在电子受体有限时,过量的电子供体可促使反硝化向DNRA过程转变.采用16S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C/N/S下的微生物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与氮还原相关的Proteobacteria、Anaerolineae、Bacteroidia、Actinobacteria等菌群丰度较高,且Actinobacteria菌与DNRA过程相关.不同电子供体环境下氮转移途径的研究可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碳,氮,硫的同步去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22.
该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耐镉性较好的细菌,通过对其生长特性、菌液Cd~(2+)浓度变化及矿化产物特性分析,探究菌株对Cd~(2+)的钝化行为及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实验菌株初步被确定为硫酸盐还原菌(SRB)。SRB的去除效果随Cd~(2+)浓度增大而降低。在其生长过程中液相pH不断升高,有利于诱导合成硫化镉。当Cd~(2+)初始浓度为10 mg/L时,菌株对Cd~(2+)的去除率达到95%。此时,SRB的适应性最强且钝化效果稳定。Cd~(2+)初始浓度为40 mg/L时,菌株对Cd~(2+)的去除率为75%。通过SEM-EDS和XRD表征确定其矿化产物为硫化镉。研究显示,SRB可以有效钝化游离态的重金属离子,有望为突发性、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原位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23.
氧化亚氮(N_2O)的产生和消耗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是大气N_2O的重要来源,占全球N_2O总产量的60%左右,土壤表面的N_2O排放是N_2O产生和还原过程的结果。近年来发现土壤不仅能够产生和排放N_2O气体,还具有吸收和消耗N_2O的能力。土壤中N_2O通过被动扩散和气体对流在土壤结构中移动,然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途径被消耗,相比较于其他消耗途径,由微生物介导的生物途径才能真正将N_2O还原转化为无害的N_2,这一过程只有反硝化菌中的nosZ基因编码的氧化亚氮还原酶(N_2OR)才能催化进行。近年来部分研究者揭示了一类新型nosZ基因(非典型nosZⅡ基因),其丰度和类型也影响着N_2O还原潜力。土壤微生物需要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活动,土壤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土壤N_2O还原和消耗的能力。文章以土壤微生物消耗N_2O过程为核心,论述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碳/氮含量、土壤深度、土壤类型、土壤pH值等关键因子对土壤中N_2O还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机理,以及对N_2O消耗能力和排放过程的调节机制。从而深入认识N_2O微生物消耗能力及其调控机制,并为控制土壤温室气体N_2O的排放、氮转化过程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4.
探讨了生物活性小分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调控奥奈达湖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MR-1还原亚碲酸盐的特性及机理.结果表明,生物体系中加入0.1,0.4,1.0mmol/L GSH,与空白对照相比,亚碲酸盐的生物还原效率可分别提高55%、71%和78%,且GSH浓度在0.1~1.0mmol/L范围内与亚碲酸盐的生物还原效率呈正相关.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培养条件,在温度35℃,pH 8.0,GSH浓度为0.4mmol/L的条件下,亚碲酸盐生物还原效率在24h内即可达到97%.采用6种不同呼吸抑制剂实验探讨亚碲酸盐生物还原的电子传递路径,确定GSH在亚碲酸盐生物还原电子传递链上的加速位点为NADH还原酶、甲萘醌和FAD脱氢酶.  相似文献   
925.
谢忠设 《环境教育》2014,(10):40-40
正近期以来,山东等地雾霾日益严重,其中济宁、淄博等化工、发电厂、煤化工企业集中的地区,雾霾最为严重。面对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要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就必须走超低排放这条路。山东天璨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东介绍,山东是基础化工大省,70%的化工企业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许多大型化工企业还自备电厂,清除这些污染源成为实现超低排放的关键。其中,利用传统钒钛体系催化剂对燃煤设施进行脱硫、脱硝,成为治理大气污染、实现  相似文献   
926.
在分析四川省某水泥企业两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分别采用低氮燃烧技术、SNCR烟气脱硝工程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评估了综合采用控制NO X措施后的运行效果,脱硝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并从NO X控制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标准以及环境经济等方面提出相关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7.
利用桉树叶提取液制备铁镍纳米颗粒(Fe/Ni NPs),并将其用于去除水中六价铬(Cr(VI)).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SEM-EDS)分析表明Fe/Ni NPs与Cr(VI)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但反应前后Ni的含量几乎没有变化.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则表明反应后材料表面存在三价铬(Cr(Ⅲ)).循环伏安曲线证明Fe NPs与Cr(VI)反应有还原峰出现,Ni的掺杂加速了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电子转移.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Fe/Ni NPs吸附Cr(VI)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主要是化学控制的.Weber-Morris粒子内扩散模型 拟合结果表明,反应速度由液膜扩散和内扩散共同控制.还原动力学很好地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过程.反应活化能Ea为41.137 kJ·mol-1,表明 Fe/Ni NPs对Cr(VI)的吸附和催化还原过程主要由化学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   
928.
三氯乙烯是分布较普遍且难以降解的一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零价铁作为一种氯代烃污染修复材料一直备受关注,而微米零价铁(mZVI)可否成为高效材料应用于污染修复工程,则需要进一步研究。实验构建了受三氯乙烯(TCE)污染的砂柱,考察研究mZVI目数、投加量及介质粒径对三氯乙烯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ZVI对三氯乙烯的短期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达到99%。mZVI目数与TCE去除率呈正相关,在砂柱孔隙水TCE初始浓度为105 μg/L时150 g的Fe0投加量能够表现很强的去除效果,同时细砂(<0.075 cm)介质要比粗砂(0.075~0.15 cm)还原去除速率高。mZVI还原修复过程引起的水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氧化还原电位平均下降170 mV,从氧化态转化至还原态。研究结果显示,mZVI在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对土壤与地下水有机氯代烃污染治理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29.
采用气相辅助的离子置换法,合成了Cu、Mn双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通过控制煅烧条件制备了一系列CuO-Cu1.5Mn1.5O4复合氧化物,研究了不同n(Mn)/n(Cu)对丙烷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Mn)/n(Cu)提高,CuO-Cu1.5Mn1.5O4催化丙烷燃烧能力增强,当n(Mn)/n(Cu)为31∶69时,催化剂对丙烷的完全燃烧温度(T90)仅为309.8 ℃,催化活性远高于CuO和Mn2O3。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由于Mn和Cu的相互作用,复合氧化物表面具有更高的n(Mn4+)/n(Mn3+)和n(Cu+)/n(Cu2+),从而增强了催化剂的低温还原性能。并且n(Cu+)/n(Cu2+)提高导致催化剂中氧空位浓度升高,更容易吸附活化O2、丙烷分子,增强了催化剂的丙烷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930.
阴极电催化实现宽pH域原位产H2O2颇具挑战性,但在高级氧化领域具有吸引力.为克服传统芬顿及电芬顿技术中反应pH的限制,以Cd作为牺牲金属,以碳布为基底,通过煅烧成功合成了一种可在宽pH (3~10)条件下,均能原位电催化合成H2O2的自支撑阴极氮掺杂碳材料[X/N@C-CC,X=550、750、950 (煅烧温度)],并在此基础上,通过UV活化H2O2产生氧化活性物种对卡马西平(CBZ)进行降解.结果表明:(1)通过煅烧法制备的阴极材料具有高氮掺杂量,煅烧温度对其氮掺杂量及种类有着较大影响,在最佳煅烧温度750℃条件下,氮含量为8.89%,且以吡啶氮和石墨氮形式存在.此外,煅烧温度对该阴极材料氧含量无明显影响,其表面均含有C=O、—COOH官能团;(2)催化材料的主要活性位点为吡啶氮、石墨氮以及—COOH等含氧官能团,且含氧官能团的存在,使其在碱性pH条件下亦有较好的电催化产H2O2性能;(3)在最佳条件下,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