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近年来,受采矿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包括鹤壁许家沟泉域在内的北方多数岩溶泉域水化学场发生了改变,但其演变规律及现状条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仍不明晰。为揭示现状条件下许家沟泉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文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离子比例系数、Gibbs图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泉域内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和HCO_3·SO_4-Ca·Mg型。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组分演化过程的主控因素是岩石风化作用,地下水中的Ca~(2+)、Mg~(2+)、SO_4~(2-)和HCO_3~-主要来源于含方解石(CaCO_3)、白云石(CaMg(CO_3)_2)的碳酸盐岩以及硫酸盐岩(CaSO_4·2H_2O)的溶解,一部分SO_4~(2-)来自黄铁矿氧化。脱白云石化作用致使泉域枯水期地下水中Mg~(2+)明显高于丰水期。阳离子吸附交替使地下水中Na~+、K~+含量降低。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泉域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西部裸露区大气降雨的入渗补给,泉域南部岩溶地下水还受淇河河水渗漏的影响,枯水期岩溶地下水中δ~(18)O存在漂移现象。研究成果为泉域内岩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12.
为了探究在再生水回补城市河流的条件下河流N2O的微生物产生过程及其空间变化特征,以深圳市西乡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水中c(溶解性N2O)、c(NH4+-N)、c(NO3--N)、δ15Nbulk-N2O、δ18O-N2O、同位素异位体位嗜值(site preference,SP)及其他环境因子,并基于端元混合模型和同位素分馏模型定量计算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对河水中N2O贡献百分比.结果表明:①随着流速降低,西乡河河水从上游的好氧环境逐渐发育成中下游的厌氧环境.②再生水进入西乡河后河水c(溶解性N2O)从1.36 μmol/L沿程降至0.19 μmol/L;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c(溶解性N2O)的主要因素为ρ(DO)(R2=0.800,P < 0.01)和c(CH4)(R2=-0.736,P < 0.01).③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对河水中N2O贡献率分别为14.36%~80.53%和19.47%~85.64%;N2O的来源在好氧河段中以硝化作用为主,在厌氧河段则以反硝化作用为主;N2O还原成N2的比例与ρ(DO)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2=-0.782,P < 0.01).研究显示,再生水回补城市河流引入了较高质量浓度的N2O和NO3--N,而河道的厌氧环境促进河水中N2O还原成N2,下游河流成为N2O的汇.   相似文献   
213.
刘峰 《安防科技》2003,(5):28-29
自从去年11月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以来,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防治措施,SARS还是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传播开来,直接地影响到了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医学界还没有能够有效治疗SARS的方法,对于SARS病毒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还不是十分的清晰,只能断定SARS病毒在常温的空气  相似文献   
214.
研究利用基于冠层辐射传输与植物生理过程的MAESTRA模型,结合中国东部鼎湖山、千烟洲及长白山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观测数据,对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总量及其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影响下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变化进行了模拟与敏感性分析,从而探讨这两者的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GPP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R总量变化对GPP的影响程度由PAR总量变化幅度以及GPP对PAR总量变化的敏感程度所决定,较低的PAR总量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GPP对PAR总量变化较敏感;散射辐射比例增大可以提高森林冠层对入射PAR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其对GPP的影响程度由散射辐射量的变化以及散射辐射与直射辐射在吸收与利用效率上的差别所决定,较高温度与叶面积条件下该差别较大;PAR总量与散射辐射比例共同变化对GPP的综合影响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的抵消结果,入射PAR较强时两者抵消作用通常更明显,在全年总量上,散射辐射比例变化对GPP的影响能抵消PAR总量变化影响的1/3~1/2。  相似文献   
215.
肖凯恩 《环境保护科学》2012,38(3):14-19,24
根据珠江口东四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营养盐含量和比值与浮游植物生长和种群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海水中营养盐的浓度及营养盐之间的比例均有关,丰富的氮、磷、硅和较高的N:P、Si:P、Si:N比,可能是形成目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类占优势的种群结构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像深圳湾这样的半封闭海湾,营养盐含量及其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尤其是N:P),将对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6.
不同N、P比例对微小亚历山大藻产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历山大藻产毒特性一直是赤潮藻毒素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在N、P比例失调情况下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产毒规律,在20个不同N、比例下,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连续培养三代,比较其生长情况。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对四种麻痹性贝毒(GTX14,GTX23,C12,STX)产毒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产毒前后培养基中N、P浓度的测定,比较了不用产毒情况下对N、P吸收利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N、P失调情况下,微小亚历山大藻仍然可以正常生长产毒;对N、P营养盐中任意一种线性增加其浓度,藻的细胞产毒能力呈现的是曲线的变化;在一种营养盐过剩的情况下,量少的营养盐才是产毒的制约因素,对制约营养盐的吸收量,与产毒能力的增加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对于N、P比例长期失调的情况下,其细胞产毒能力所受的影响会随着藻世代的增加而累积或减弱。  相似文献   
217.
采用平衡解吸法研究了风沙土不同有机组分对氨氮的解吸特征影响。结果表明,去除腐殖质后的风沙土氨氮解吸比例增加(由0.58增加到0.68),同时,解吸迟滞性指数显著降低(由0.067降低到0.021),说明腐殖质是影响风沙土氨氮解吸特征的重要因素;氨氮在轻组有机组分上的表面分配作用吸附是导致解吸比例增大,解吸迟滞性指数减小的原因;重组有机组分中的紧结态腐殖质(胡敏素)对氨氮的解吸起关键作用,它不但解吸比例较低(Dr=0.23),而且解吸迟滞性指数较大(TⅡ=0.458);氨氮在紧结态和稳结态腐殖质所形成的团聚体颗粒微孔隙中的不可逆吸附是导致解吸比例降低、解吸迟滞性指数增大的根本原因;考查土壤对氨氮的解吸特征不但要考虑有机质的含量,更要考虑有机质的存在形态,它也是影响土壤氨氮解吸特征的重要因素,轻组有机组分、重组有机组分及重组有机组分中的稳结态加紧结态腐殖质(HⅡ+HⅢ组)和紧结态腐殖质(HⅢ组)携载的吸附态氨氮进入水体后,对上覆水体的扩散通量可分别按其饱和吸附量的0.94、0.58、0.33和0.23倍估算。  相似文献   
218.
九顶山西坡汶川段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是"五·一二"特大地震的中心地带,也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本文基于震前3 a的实地调查资料,对龙门山脉主峰--九顶山西坡汶川段的植物区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灾后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评估提供依据.在对九顶山西坡汶川雁门沟的野外调查中共发现维管植物111科、363属、733种,其中有种子植物94科、333属、687种.科的物种丰富性很高,含10种以上的种子植物科有19个,含216属、455种植物,分别占该区维管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59.50%和62.07%,是该区植物区系构成的主导成分.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15种分布类型在该区均有分布;温带分布的属和种远远超过热带分布类型,体现了该植物区系明显的温带性质.在东亚分布类型中,属于中国-喜马拉雅类型的属和种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中国-日本成分,说明九顶山虽处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交界线附近,但其西坡汶川段依然属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范畴.有367个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该区,占物种总数的53.42%,其中半数以上的物种属于中国西南特有种或横断山区特有种,进一步证明中国西南高山区特别是横断山地区是温带植物物种的分化中心这一事实.图1表5参11  相似文献   
219.
为研究黄土高原南部冬小麦田NH3挥发对垄作的响应,揭示其释放机制及污染风险,于2011—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按照随机裂区试验设计布置田间试验,采用通气式田间原位酸吸收方法测定NH3挥发. 主区为常规栽培及3种垄作,副区为2种施N(氮)处理——未施N(0 kg/hm2,以N计)和施N(180 kg/hm2). 结果表明:不同施N处理下,各耕作模式NH3挥发通量在施肥后10 d均达到峰值,在施肥后30 d稳定在较低水平. 垄作单季NH3累积挥发量(以N计)平均值为5.748 kg/hm2,比常规栽培降低4.9%;施N处理下NH3累积挥发量平均值为6.512 kg/hm2,比未施N处理提高26.8%. 氮肥NH3挥发损失率为0.47%~1.38%,其中垄作平均损失率比常规栽培降低60.1%. 不同施N处理下,各耕作模式NH3挥发通量与土壤w(NH4+)、含水量呈正相关;与25 cm深度处土壤温度、pH在冬前(施肥播种至土壤结冰阶段)呈正相关,而在冬后(土壤解冻至小麦收获阶段)则呈负相关. 土壤w(NH4+)和土壤温度是控制NH3挥发的两大主要因素. 冬前垄作降低NH3挥发通量主要是由于垄作集中深施肥会增加NH3挥发扩散阻力所致. 可见,旱作冬小麦种植区采用垄作可降低NH3挥发风险.   相似文献   
220.
《民防苑》2014,(9)
正可以买到的简易防护器材市场上可以买到,能够用于防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常见简易器材成品,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手套、防毒口罩、防毒眼镜等。自制简易防护器材的要领及使用方法1.简易滤毒罐准备大号可乐空瓶、滤毒石灰、细铁丝网、纱布、棉花、胶带等材料,以及剪刀、锥子等工具,即可制作简易滤毒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