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8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41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杭州黑碳气溶胶污染特性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7月~2012年6月对黑碳气溶胶(BC)、PM2.5、污染气体及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以评估杭州市BC污染特征、来源分布及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市大气BC日均浓度范围为1.3~16.5μg/m3,年均值达到(5.1±2.5)μg/m3.BC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秋冬季高,夏季低.BC也呈典型的日变化趋势,交通高峰期高,下午低,同时与NOx呈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城市中BC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重要影响;而BC/CO低于其他城市则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可能是杭州BC的另一大重要来源.BC随风速下降呈上升趋势, BC超过10μg/m3的高浓度事件中,风速基本低于2m/s,北-西北-西风对高浓度BC的输送作用明显.观测期间BC的吸收系数为(44.8±23.0)Mm-1,占到总消光比例的10.4%.灰霾和重度灰霾天气下,吸收系数分别为(66.2±30.1),(100.2±49.2)Mm-1,达到非霾天气的2.2和3.4倍, 表明BC吸收消光作用是影响杭州市大气能见度下降和灰霾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2.
薛佳  徐明德  阎正坤 《环境工程》2014,32(3):126-130
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从便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对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主线和分配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以流域—行政区—污染源作为总量分配主线,确定分配权重,建立分配指标体系,运用Delphi-AHP、基尼系数法和等比例分配法,建立流域—行政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分配及调整模型,行政区—污染源现状削减量分配模型,并以晋城市丹河流域为案例,对建立的总量分配模型进行实例研究。  相似文献   
43.
刘家友 《安全》2005,26(4):43-43,45
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全线通气以及我国夏季"峰谷差"问题日益严峻,燃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越来越多的居民用户用上了燃气,居民用气负荷日趋增大,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燃气事故却层出不穷,给居民用户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44.
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的氨氮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估算辽河吸附态氨氮入海通量,采用平衡吸附-解吸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解吸等温式;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饱和吸附量较大,分别为3 643.82和2 693.71 mg/kg,相当于粗砂的8.04和5.94倍;西辽河冲泻质泥沙黏粒和粉粒所携载的吸附态氨氮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70.10和164.52 mg/kg. 占沉积物氨氮吸附总量的14.99%;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解吸比例较小,分别为30.66%和42.04%,入海后可分别为上覆水提供氨氮52.15和69.16 mg/kg;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所吸附的氨氮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的腐殖质含量远远高于粗沙,在其所形成的团聚体结构中存在的孔隙填充方式——氨氮吸附是导致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饱和吸附量较大、解吸比例较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5.
雌雄异株植物的性比问题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揭示杨柳科植物不同性比格局的内在机理,从繁殖投入、种群密度和传粉效率等方面对贡嘎山两个海拔高度(2 000和2 600 m)上冬瓜杨和川滇柳的性别比例与繁殖投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低海拔下冬瓜杨和川滇柳雄雌性比(M/F)接近1:1平衡;而在高海拔区域出现性比失衡,即杨树偏雄(M/F=2.36,P=0.008),而柳树偏雌(M/F=0.62,P=0.033).(2)冬瓜杨和川滇柳种群密度随海拔升高均明显下降,但川滇柳密度显著高于冬瓜杨,柱头接收花粉数量亦显著高于冬瓜杨.(3)枝条水平上,杨柳的总繁殖结构生物量(花序干重+种子干重)在两个海拔上都为雌株高于雄株;相对繁殖投入在低海拔时雌株高于雄株,高海拔上冬瓜杨雌株高于雄株,而川滇柳由于叶片的补偿生长,包括更高的叶片生物量投入和光合能力,导致相对繁殖投入雌雄间无显著差异.冬瓜杨雌株繁殖投入显著高于雄株,雌株对高海拔更敏感,因而高海拔时偏雄性.川滇柳的繁殖投入在海拔间无差异,加之传粉效率较高,可能容易产生花粉管竞争,从而偏雌性.本研究发现较之低海拔,贡嘎山上杨柳科植物在高海拔上叶与繁殖结构生物量权衡关系改变容易导致性比失衡,未来需在分子水平上,结合性别决定基因、性染色体和表观遗传学等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6.
大气颗粒物对肺免疫系统有潜在毒性作用,打破免疫系统平衡,大气颗粒物成分中危害首当其冲的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为研究大气细颗粒物引起的机体T淋巴细胞中Th1/Th2免疫失衡方向。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方法检测暴露后小鼠肺组织中T淋巴细胞的表达,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气细颗粒物气管滴注后小鼠肺脏淋巴细胞中Th1/Th2比例。暴露组小鼠肺组织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提示浸润细胞区有大量的CD4~+T细胞,中高剂量暴露组小鼠肺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Th1/Th2比例向Th1偏移。大气细颗粒物影响免疫失衡,使T淋巴细胞向Th1漂移。  相似文献   
47.
分析了2017—2019年中国337城市O_3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7—2019年全国O_3第20~70百分位浓度逐年增幅相对稳定,第80~95百分位浓度逐年上升速率最快,平均每年升高5.5μg/m~3。全国O_3超标以轻度污染为主,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O_3超标天数的85.3%;"2+26"城市、汾渭平原交界、长三角、苏皖鲁豫交界O_3超标天数占全国63.9%,"2+26"城市O_3污染最为严重,平均每城市超标71 d。2017—2019年O_3单因子超标分别损失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4.5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2019年9月O_3单因子超标天数比例为18.8个百分点,单月使全年优良天数减少1.2个百分点。天津、河北、山东、北京、河南、山西、江苏的O_3污染相对较重,天津市发生O_3污染的关键温度为26~34℃,风速为2.0~2.5 m/s,相对湿度为40%~80%,降水明显减少和温度偏高是导致2019年O_3浓度升高的重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48.
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双质点系简化计算模型,研究了简化模型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对模型质量比、周期比的敏感性,推导了模型参数的简化算式,提出了基于非比例阻尼的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并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与上下部结构质量比及周期比密切相关,并且可以反映层间隔震的高阶振型特点。利用本文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可快速估计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方法概念清晰、计算简单且具有一定精度。  相似文献   
49.
严茹莎  王红丽  黄成  王倩  安静宇 《环境科学》2021,42(8):3577-3584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上海市PM2.5浓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O3污染现象依然频发,因此分析O3污染发生规律,科学制定O3削峰方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2017年7月为例,期间长三角17个城市累计O3污染天数165 d,其中上海最为严重,7月超标率为64.5%,分析前体物浓度和气象要素,主要是由于高温、低湿、小风不利气象条件和较高的前体物排放共同导致,期间上海市NO2平均浓度为27.1 μg·m-3,VOCs体积分数为22.5×10-9.通过WRF-CMAQ情景模拟,仅上海进行前体物削减,对区域性O3污染控制较为有限,建议多城市共同削减,上海及邻近周边9城市削减VOCs排放30%,上海O3日最大8 h浓度可下降7.2%,如果扩大到17个城市削减,上海O3日最大8 h浓度降幅为7.8%.同时建议严格控制前体物削减比例,VOCs :NOx削减比例应大于3 :1,否则会导致部分地区O3浓度反弹.  相似文献   
50.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华山松群落8个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华山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在野外大量调查基础上,运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相似比例等指数,对林区华山松群落中8个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值大小依次为华山松、锐齿栎、披针叶忍冬、漆树、甘肃山楂、毛栗、辽东栎和少脉椴。华山松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988 8,其次是锐齿栎,为0.877 6,少脉椴最小,为0.352 9。该群落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低,表明多数种群间竞争较小。建群种华山松与其他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为0.079 1~0.101 3,而其他种群与华山松间生态位重叠值却较小,为0.015 4~0.069 0,华山松与毛栗的重叠值最大,为0.101 3,华山松与少脉椴的重叠值最小,为0.079 1。生态位相似比例在0.5以上的种群对有4对,占14.28%,分别是华山松-锐齿栎、华山松-披针叶忍冬、锐齿栎-披针叶忍冬和锐齿栎-漆树种群对,在0.5以下的有24对,占85.72%,表明群落中多数种群对资源利用的相似性程度较小。作为中国华山松的分布地之一,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具有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