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8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55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0篇 |
废物处理 | 34篇 |
环保管理 | 73篇 |
综合类 | 966篇 |
基础理论 | 533篇 |
污染及防治 | 170篇 |
评价与监测 | 83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32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119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108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为研究合肥市交通干道大气苯系物污染状况,采用自主研制的差分吸收光谱(DOAS)系统,于2016年3月期间对合肥市交通主干道大气苯系物(苯、甲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以及常规污染物NO_2、SO_2等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苯、甲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7、63.6、33.9和98.7μg·m~(-3).与国内外其它城市比较显示,合肥市交通干道大气苯和甲苯的污染处于中等水平,二甲苯的污染较为严重.结合观测期的间风速风向、T/B特征比值以及与CO等污染物的相关性,对上述苯系物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T/B值为0.8~4.5,苯、甲苯与CO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55和0.34.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观测区域苯和甲苯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受到周边工业园区排放的影响,二甲苯的主要排放源为观测地点北偏东方向的涂料行业工业园区.苯和甲苯的夜间高浓度峰值分析结果表明,夜间的高浓度苯和甲苯可能主要来源于观测地点周边工业园区的排放.观测区域苯系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表现为邻二甲苯间二甲苯甲苯苯,其中二甲苯的OFP占总OFP的85%,表明周边工业园区的排放对该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12.
213.
Since the ability to degrade lignin with one kind of white-rot fungi or bacteria was very limited, superior mixed flora‘s ability to degrade lignin was investigated by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perior mixed flora reinforced the ability to degrade lignin, the degradation rates of both sample 9 and 10 were beyond 80% on the day 9.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lignin peroxidase(LiP), Mn-dependent peroxidase(MnP) and laccase (Lac) for lignin degradation was also studied. By examining the activities of three enzymes produced by superior mixed flora, it was found that Lac was a key enzyme in the process of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lignin but Lip was not; the enzyme activity ratios of Lac/MnP and Lac/LiP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ive with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lignin at the 0.01 level; and the ratio of MnP/LiP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lignin. 相似文献
214.
敌敌畏农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等毒性的有机磷农药,采用传统方法测定难以满足现场测定的需要。试验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一种基于丁酰胆碱脂酶的ISFET(离子敏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敌敌畏的测定,考察了不同pH值、底物浓度、抑制时间等对传感器响应(电压)值的影响,得到了最佳测定条件。 相似文献
215.
高铁酸钾复合液是制备高铁酸钾剩余的废弃滤液,其内含有大量Fe6+、ClO-、OH-,具有破坏木质纤维素顽固结构,提升酶解糖化的潜力.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并将其应用于复合液预处理与后续酶解糖化试验中,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新鲜复合液在45℃下预处理24 h固液比为10%(m/V)时,秸秆的酶解糖化效果最佳,还原糖产量高达362.92 mg·g-1,较对照提高了308.88%;通过机理研究发现,复合液会破坏秸秆表面结构,去除木质素和部分半纤维素,使更多纤维素暴露出,从而提高酶解效率;同时发现,复合液中起主要作用的离子是OH-和ClO-,两者相互促进,但不具协同作用;通过SEM、AFM、FTIR、XRD分析手段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经6次循环利用后,复合液的预处理效率降低了约55.48%.综上,高铁酸钾复合液预处理技术可破坏木质纤维素顽固结构,此项预处理技术的研发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16.
石油烃类污染物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具有较大危害。目前微生物技术已成为修复石油烃污染环境的主要方法,微生物可利用目标污染物作为碳源,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对其进行代谢降解。研究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代谢机制,可通过合理设计降解途径中关键步骤的酶,降低限制因素对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影响,提高限速步骤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对石油烃的降解率,以更好地应用于石油烃污染场地的修复。通过梳理总结石油烃的主要组成和结构、代谢途径、功能基因和关键酶种类,以及组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在石油烃降解代谢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烃污染领域的应用前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7.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厚膜型电极,通过交联法将乙酰胆碱酯酶固定在电极上,开发快速检测水中有机磷农药的酶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对电极所做的检测结果表明电极彼此间的差异在10%以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在交联剂、酶和底物等方面优化传感器的工作参数,确定了戊二醛、酶和底物的浓度分别为0.2%、0.5 mg/mL和10 mmol/L时,传感器响应最好.在交联固定酶的情况下,根据酶活受到有机磷抑制的原理,采用时间-电流法对特丁硫磷和对硫磷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2种有机磷的检测限都可以达到1 ng/mL,线性区间1~10 000ng/mL.在物理吸附固定酶的情况下,采用循环伏安法对特丁硫磷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循环伏安法检测的灵敏度比采用时间-电流法的灵敏度要高. 相似文献
218.
为探究水位波动情况下苯系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提高石油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治理精度,以西北某傍河石化场地为研究对象,基于TMVOC模型对特征污染物苯系物开展泄漏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比较水位波动对苯系物迁移转化的影响,并从污染分布、相间转化等方面,解析地下水位稳定和波动状态下苯系物迁移转化过程差异.结果表明:①TMVO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水位波动状态下苯系物迁移转化过程.②相较于水位稳定状态下,水位波动作用下苯系物污染深度增加0.5 m,污染面积增加25%,总质量增加12 kg.③水位稳定和波动状态下苯系物"气-液-NAPL(Non-Aqueous Phase Liquids)相"占比分别为0.17%、2.03%、97.8%和0.04%、3.69%、96.27%.④NAPL相苯系物饱和度分布与苯系物质量分布呈正相关,水位波动造成NAPL相初始饱和度降低,且初始水位面以下NAPL相饱和度升高.⑤对于苯而言,水位波动状态下非饱和带中苯在液相中的质量是水位稳定状态下的1.11倍,饱和带为10.15倍.研究显示,水位波动显著地影响了苯系物的迁移转化过程,促进了苯系物的溶解,并使更多的苯系物残留在地下介质中. 相似文献
219.
石油烃、Cu2+对沙蚕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石油烃和不同浓度的Cu2 对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种群的毒性效应及对其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烃和Cu2 对沙蚕均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暴露3d后,其LD50值分别为117.5μL·L-1和864.0μg·L-1.Cu2 单因子污染暴露5d后,沙蚕体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受到显著影响,表现出先受到抑制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其变化趋势为先被诱导而后抑制.石油烃以其约为半致死剂量水平单因子暴露5d后,POD的活性并未被显著诱导,SOD的活性则低于对照组.在石油烃与Cu2 复合污染的条件下,暴露5d后沙蚕体内POD和SOD活性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先下降后上升.通过比较,还发现沙蚕体内SOD的活性变化更能灵敏地反映出污染物对沙蚕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20.
采用单一碳源选择性培养基和纤维素平板水解圈法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Arthrobacter oryzae HW-17.此外,高通量测序发现,不同驯化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差异,低温条件下优势属为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本文同时对菌株Arthrobacter oryzae HW-17的微生物特性和纤维素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KNO_3、30或35℃、pH=7分别为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氮源、温度和pH.菌株HW-17的最高纤维素酶活为18.55 U·m L~(-1),且对磨碎加工处理的纤维素样品和含鸡粪的纤维素混合样品有更好的降解效果.此外,菌株HW-17产生的纤维素酶在中温(≤50℃)和偏酸性(pH=5~7)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酶活.Cu(Ⅱ)和Pb(Ⅱ)等金属离子能够抑制该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