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4篇
  免费   500篇
  国内免费   1869篇
安全科学   253篇
废物处理   296篇
环保管理   265篇
综合类   3884篇
基础理论   590篇
污染及防治   998篇
评价与监测   23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缺氧MBBR耦合部分厌氧氨氧化强化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缺氧MBBR是强化传统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脱氮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通过向城市污水后置反硝化SBR中投加填料构建了缺氧双污泥系统,实现了城市生活污水部分厌氧氨氧化深度脱氮.在250d的运行中脱氮性能逐渐提高并实现稳定,出水总氮在5 mg·L~(-1)左右. 211~250 d的平均硝氮、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97. 7±2. 9)%、(93. 3±2. 9)%和(94. 3±2. 7)%.长期运行中观测到氨氮和硝氮的同步去除.针对氨氮去除途径进行分析,系统同化、硝化作用微弱.缺氧MBBR中存在厌氧氨氧化活性且对脱氮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实时定量PCR结果进一步说明缺氧MBBR中厌氧氨氧化菌富集,特别是缺氧填料生物膜中厌氧氨氧化菌丰度由初始的4. 37×10~7copies·g~(-1)增长到了2. 28×10~(10)copies·g~(-1).本研究表明缺氧填料生物膜在厌氧氨氧化的富集强化城市污水深度脱氮中或许具有可应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932.
采用纳滤膜(NF90)过滤自配含砷水,研究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纳滤膜对水中砷去除效果的影响。本实验探讨膜进水浓度、水的pH值、膜进水温度、操作压力、水中天然有机物浓度等对膜除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膜对水中五价砷(As(Ⅴ))的去除率很高,最高去除率能达到99%,在实验的前2.5个小时内,砷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但是,纳滤膜除砷效率随着时间变化,去除率会降低。不同的操作条件对纳滤膜除砷的影响很大,研究不同条件的影响对应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33.
近几年,全国各地频发血铅事件,铅酸蓄电池行业大洗牌渐渐逼近。2011年5月18日,环保部紧急下发了《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通知》。一时间,停产整顿成为众多铅酸蓄电池企业无法逃避的劫难。  相似文献   
934.
利用基于非完全平衡块原理的Plackett-Burman法和响应面法对不透明红球菌(Rhodococcus opacus DSM 43250)转化合成α-酮异己酸(KIC)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KIC的产量.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对影响KIC产量的6个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出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接种量、装液量和初始pH,然后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关键因素的最佳水平范围进行研究,并利用SAS软件回归分析建立了二次多项式模型,通过模型求解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6.93%,装液量33.38 mL,初始pH 7.6.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KIC的理论最高产量为31.08 mg/L,在验证实验中KIC最高产量为30.97 mg/L,比初始产量23.93 mg/L提高了29.42%,为进一步的发酵放大奠定了基础.图3表7参16  相似文献   
935.
研究磷酸铵镁(MAP)沉淀法与超声波技术相联合处理高浓度畜禽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MAP沉淀法在pH值9.5、n(Mg2+):n(NH+4)∶n(PO43-)=1.2∶1∶1、反应时间10 min时脱氮除磷效果最佳,氨氮去除率为95.10%,磷酸盐去除率为97.40%.MAP沉淀与超声波辐照联合处理最佳条件下,同时增加曝气(流量为200L·h-1),6h时氨氮去除率可提高到98%.  相似文献   
936.
考察了HNO3-HCl,HNO3-H2O2,HNO3-H2O2-HF三种酸浸提体系(都需要浸提后过滤,在聚四氟乙烯烧杯中煮沸5~10min)对标准物质ESS-3、GSD-2、GSD-9、GSD-10和GSD-12的酸浸提效果。  相似文献   
937.
为进一步提高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S)的脱氮除磷效果,改变其运行方式,采用好氧脉冲曝气,提出频繁硝化-反硝化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FND-CASS).结果表明,FND-CASS工艺与CASS工艺相比,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方面能力略有下降,但在脱氮除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同样的进水流量且DO浓度控制较低的运行条件下,F...  相似文献   
938.
评述了机械化学法脱氯的影响因素、反应机制、机械能与脱氯反应转化率的理论分析和脱氯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影响机械化学法脱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机械能、脱氯剂、脱氯剂与处理物的混合比.脱氯反应中.主要存在脱氯形成自由基以及氢化和聚合反应两种反应路径.机械能与含氯有机物的分解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39.
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以人工配制模拟生活污水为进水,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在SBR反应器内培养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剪切力对好氧颗粒污泥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脱氮除磷特性.首先SBR以厌氧/好氧方式运行,采用有机负荷调控法培养出富含聚磷菌的好氧颗粒污泥,其粒径在1.0~2.0 mm,SVI在20~22 mL/g,MLVSS/MLSS为91.0%,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SOUR)为45.32 mg/(g·h).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生物量,磷酸盐去除率为78% ~ 99%.然后通过控制搅拌机转速研究4种不同剪切力(以剪切应力表示为0.120 N/m2、0.151 N/m2、0.184 N/m2、0.220 N/m2)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颗粒化进程、颗粒污泥形态及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剪切力在0.120-0.220 N/m2之间时,剪切力越大,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结构越密实,形状越规则,生物活性越强;在一定范围内(0.120~0.184N/m2),剪切力越大,污泥的颗粒化进程越快,培养出的颗粒污泥的粒径越大;但当剪切力为0.220 N/m2时,污泥的颗粒化进程反而变慢,培养出的较大的颗粒污泥解体,颗粒污泥的粒径反而变小.最后采用逐渐增加进水NH;-N负荷的方法诱导具有同步脱氮除磷能力的好氧颗粒污泥,25d后,SBR对NH4+-N、TN、PO3-4--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7%、89.8%及94.5%.  相似文献   
940.
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因具有二次污染小、污染物去除率高和处理周期短等优势而得到快速发展. 土壤中的水分是影响堆体热修复过程中土壤升温的关键因素,然而其热湿迁移机理尚不明晰,工程设计主要依赖于实践经验. 该研究以山东省某污染场地的砂质壤土开展堆体热湿迁移试验,结合COMSOL仿真模拟,系统分析加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和湿度在竖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热源附近土壤水分呈逐渐升高并出现短暂峰值(高于初始值10.9%)后再下降的趋势,水分峰值随温度提高而升高;热源温度越高,土壤中水汽的对流和扩散作用愈加明显,当热源温度由50.0 ℃升至100 ℃时,监测点体积含水量下降率由4.50%升至27.2%,且水汽的浓度扩散机制在水分迁移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对于相同热源作用下,初始体积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变化,温升过程中对流传热以及热传导的作用更显著,当初始体积含水量由0.0700 m3/m3升至0.160 m3/m3时,监测点的温度由37.1 ℃升至40.0 ℃,其中多孔基体间的热传导作用占主导. 研究显示,堆体热脱附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规律与土壤体积含水量、距热源的距离、热源温度有关,且多孔基体间的热传导是引起土壤升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