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1篇 |
免费 | 112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篇 |
废物处理 | 64篇 |
环保管理 | 52篇 |
综合类 | 447篇 |
基础理论 | 95篇 |
污染及防治 | 136篇 |
评价与监测 | 72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8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223.
224.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重金属铬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小江支流消落带土壤重金属铬含量背景值调查结果。结果表明目前土壤未被重金属铬污染。 相似文献
225.
为探究冶炼废渣中钒(V)和铬(Cr)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集渣场周边土壤、沉积物、鱼塘底泥、鱼塘水和河水样品,分析V和Cr的浓度、赋存形态,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V和Cr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V和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四川省背景值的2.6和4.0倍,富集程度分别为轻微和中度富集;沉积物中V、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对照沉积物的5.0和3.2倍,底泥中V、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对照沉积物的5.5和1.4倍,V和Cr富集程度均为中度和轻微富集;水样表现为V污染,鱼塘水和河水V平均浓度分别约为金沙江水样的17.6和1.8倍。研究区V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其占比分别为57.1%和89.4%,沉积物和底泥中V和Cr残渣态占比分别为20.1%和74.9%,各环境介质中V的生物可利用率及迁移率要远高于Cr;结合V和Cr地球化学性质分析,研究区环境介质中V和Cr可能主要以V5+和Cr3+形式存在。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V、Cr污染程度分别为轻微和中度污染,沉积物与底泥中V、Cr污染程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226.
由工业生产引起的铬污染是环境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二氧化钛(TiO_2)材料因其吸附催化的双重作用在铬的去除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利用溶剂热法合成高指数晶面TiO_2{201},对其进行SEM、TEM、XRD及XPS表征,并用于Cr(Ⅲ/Ⅵ)的吸附及Cr(Ⅵ)的光催化还原,以达到从水体中去除铬的目的.所合成的TiO_2{201}为锐钛矿相,呈蒲公英状的层级结构. Langmuir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TiO_2{201}对Cr(Ⅲ)和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2. 7 mg·g-1和13. 2 mg·g-1,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果表明TiO_2{201}对Cr(Ⅲ)和Cr(Ⅵ)的吸附均易于进行,其1/n均小于0. 5.在紫外光照条件下,TiO_2{201}作为光催化剂可将毒性较强且吸附去除效果较差的Cr(Ⅵ)还原成Cr(Ⅲ),并以Cr(OH)3及Cr2O3的形式沉淀在TiO_2表面,XPS表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表面沉淀的存在.为探明TiO_2{201}光催化还原Cr(Ⅵ)的机制,分别研究光生空穴淬灭剂(EDTA-2Na)和光生电子淬灭剂(KBr O3)对Cr(Ⅵ)还原效率的影响,证明Cr(Ⅵ)的还原是由光生电子引起. 相似文献
227.
HA-Al(Ⅲ)共沉物普遍存在于土壤和含水层中,对地下水中的Cr(Ⅵ)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还原能力。共沉物中的无定形Al(OH)3不稳定,易转化为三水铝石等晶质矿物,从而对Cr(Ⅵ)的吸附和还原产生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分别制备了两种有机碳与金属原子物质的量比值(C/M比)为1和15的HA-Al(Ⅲ)共沉物,并对它们和Al(OH)3单体同步进行了转化处理和表征;利用不同转化进度的HA-Al(Ⅲ)共沉物和Al(OH)3单体开展了Cr(Ⅵ)吸附还原实验,并分析了共沉物转化进度对Cr(Ⅵ)吸附还原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共沉物的转化进度对Cr(Ⅵ)的还原几乎无影响,但对Cr(Ⅵ)的吸附影响显著;随转化进度提高,“类矿物”共沉物(C/M比为1)对Cr(Ⅵ)的吸附量从0.91 mmol·g−1降低至0.21 mmol·g−1,而“类有机质”共沉物(C/M比为15)对Cr(Ⅵ)的吸附量几乎未受影响;“类矿物”共沉物对Cr(Ⅵ)的吸附受Al(Ⅲ)矿物表面羟基的络合作用主控,其次为颗粒内扩散作用;随转化进度提高,共沉物及转化产物上表面络合态与颗粒内扩散态Cr(Ⅵ)的量分别随矿物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减小而降低;“类有机质”共沉物对Cr(Ⅵ)的吸附和还原主要受HA表面有机官能团的络合和还原作用控制,因此几乎不受矿物晶型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8.
攀枝花矿区糙野青茅根际耐铬放线菌筛选及促生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攀枝花矿区糙野青茅根际土中分离放线菌,筛选获得对重金属铬具有强耐受性、抗菌促生和产胞外酶能力的放线菌,为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提供菌种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进行放线菌的分离,通过放线菌在不同铬浓度高氏一号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判断其对重金属铬的耐受性,进一步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菌株对铬耐受性强的菌株耐铬及去铬能力;通过对菌株产铁载体、溶磷、产吲哚乙酸(IAA)、产纤维素酶、产淀粉酶、产木糖酶、产酪蛋白酶能力及抗菌活性的筛选,综合评价菌株抗菌促生能力.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27株根际菌株,光学显微形态及扫描电镜结果均显示为放线菌,其中有14株能在含铬的培养基上生长,具有耐铬能力.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4株放线菌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和冢村氏菌属(Tsukamurella).菌株SCAU9002和SCAU9008在铬浓度为300mg·L~(-1)的处理下培养6 d,去铬率分别达到81.17%和78.41%;菌株SCAU9002、SCAU9006、SCAU9008、SCAU9009、SCAU9013同时具有3种促生功能,盆栽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在重金属胁迫下,经菌株处理后的玉米植株更高,生物量更大,根系更发达,促生效果较好.此外,菌株SCAU9006对6种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5株菌同时具有3种及以上产胞外水解酶的能力,4株菌能在7%的NaCl浓度下生长,13株菌在pH5.0~8.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结果表明,根际放线菌在促进矿区植物生长和铬尾矿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中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229.
采用机械活化(球磨)的方式,制备了微纳米级天然黄铁矿。同时以此作为载体材料,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微纳米级天然黄铁矿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黄铁矿)去除水中的Cr(VI)。分析了nZVI/黄铁矿中黄铁矿和nZVI的质量比、反应初始pH对Cr(Ⅵ)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的拟合结果,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nZVI/黄铁矿去除Cr(Ⅵ)的实验中,黄铁矿和nZVI的最佳质量比为1:2,且黄铁矿的负载加强了nZVI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对Cr(Ⅵ)去除能力。除此之外,nZVI/黄铁矿和nZVI对Cr(Ⅵ)去除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曲线,吸附过程由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控制,为极易发生的多层吸附。反应体系中ΔG<0、ΔH>0、ΔS>0,为熵增吸热反应,可以自发进行。nZVI/黄铁矿对Cr(Ⅵ)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和还原固定效果,反应更容易进行。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天然黄铁矿和零价铁协同处理重金属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30.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确定截至2022年8月16日发表的研究关键数据,提取相关文献中帕金森症患者与健康人群对照组血液和脑脊液中的金属元素含量,使用STATA 12软件,并结合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评估以血液(血清、血浆、全血)和脑脊液为代表的人体体液样本中铅、铬、锰元素含量水平与帕金森症患病风险或相关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性别、年龄及病程相匹配的健康人群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症患者血清、血浆中铅、铬元素含量显著更高,而患者脑脊液中锰元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将血液与脑脊液样本合并分析发现,帕金森症患者体液中铬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患者体液中铅和锰元素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可见,在以血液和脑脊液为代表的人体体液中,帕金森症患者体液中铅、锰元素含量与健康对照人群无明显差异,但患者体液中铬元素含量更高,特别是在血清、血浆中,说明暴露于铬污染与帕金森症患病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