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557篇
安全科学   210篇
废物处理   81篇
环保管理   104篇
综合类   1131篇
基础理论   270篇
污染及防治   274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有机酸对铬超富集植物李氏禾吸收Cu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有机酸的施加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量具有不同的影响.文章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EDTA、柠檬酸、草酸和酒石酸对土壤中Cu的活化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吸收Cu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向土壤中施加质量摩尔浓度为2 mmol·kg-1的EDTA时,土壤中Cu质量分数为220.16 mg·kg-1与空白土壤中500.31 mg·kg-1相比明显减少,说明EDTA可以极显著的降低土壤中的铜质量分数,使其转化成水提取态的Cu浮于土壤表面,并大部分聚集在根部周围,同时向土壤中施加EDTA不但促进了对Cu的活化而且显著提高了李氏禾对Cu的吸收,叶中最高质量分数达到336.54 mg·kg-1是对照中80.34 mg·kg-1的四倍;而柠檬酸、草酸和酒石酸则抑制了Cu的活化,但对李氏禾地上部分的Cu质量分数影响不大.有机酸对Cu的影响相对较弱,除EDTA显著降低了土壤中Cu质量分数外,其他有机酸对Cu的活化和李氏禾吸收Cu的影响与对照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2.
天然水体沉积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杜青  文湘华 《环境化学》1996,15(3):199-206
本文运用表面络合模式,研究了江西乐安江下游黄龙庙沉积物的吸附特性,测定了样品对重金属CU,cD的吸附等温线和PH吸附突跃曲线;应用FITEQO程序计算了沉积物的表面固有吸附常数;对恒定容量模式,扩散层模式和三层模式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3.
Cu2+或表面活性剂AE对黄鳝肝损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的Cu^2 或表面活性剂AE(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对黄鳝肝细胞结构的损伤作用.观察发现,在ρ(Cu^2 )=4.5mg/L的污染环境中,黄鳝肝脏细胞核变形,染色质凝集,内质网囊泡化,细胞质中出现较多的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在ρ(AE)=4.0mg/L的表面活性剂污染下,黄鳝肝脏细胞核变形,内质网呈线状,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体积大、数量多,部分细胞质解体,细胞中出现空腔甚至死亡.图版1参10  相似文献   
134.
研究了3种表面活性剂及其不同浓度配比对五种柴油链烃的增溶及对柴油污染土壤的洗脱作用.结果表明,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效果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其中尤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80的配比效果最佳;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比例的提高,可以有效地降低复合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提高单位表面活性剂接纳目标污染物的能力,增大目标链烃分配进入胶束相的倾向,同时有效降低增溶平衡时对表面活性剂用量的要求;高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很高的污染洗脱效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80则易被土壤吸附而导致洗脱效率低下,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与Tw-80配比能够有效地改善Tw-80易被土壤吸附的现象,并随复合比例提高而不同程度的增强污染土壤中柴油的洗脱效果.  相似文献   
135.
王冰艳  周会群 《环境化学》2006,25(4):389-394
根据不同离子浓度、不同pH值的溶液中As在无定形氧化铝表面的吸附量,利用三种不同的表面络合模型计算As与无定形氧化铝表面络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将计算得到的平衡常数模拟 As(Ⅲ)无定形在氧化铝表面各个络合物种的吸附百分比与 As(Ⅲ)的 X光吸收光谱边缘结构分析结果进行定性比较,表明计算结果与分析结果较为吻合.从而验证了此次计算得到的平衡常数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136.
金属铜原子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获取金属铜空间原子氧环境适应性数据,提升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设计水平。方法将金属铜样品置于射频源原子氧辐照面积内开展原子氧辐照试验,束流密度为2.5×1016/(cm2·s),最长辐照时间为300 min。研究随辐照时间增加样品表面成分、形貌以及性能的变化。结果原子氧辐照后,金属铜表面变得粗糙,300 min辐照样品出现了氧化层脱落现象;随辐照时间增加,样品质量呈增加趋势,300 min辐照样品质量增加0.035 mg;试验后样品太阳吸收比升高最大值达0.07,光谱反射系数下降;原子氧作用导致金属铜表面疏水性能提高,摩擦磨损性能下降。结论得到了金属铜原子氧环境效应数据,可为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防护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7.
UV/H2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UV/H2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含表面活性剂废水,考察了反应时间、体系pH值、表面活性剂初始浓度、H2O2投加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表面活性剂降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4、H2O2投加量为1mL/L,反应时间为20min时,表面活性剂DBS的去除率为96%,AOS的去除率为93%,且UV/H2O2体系中,表面活性剂DBS和AOS的降解反应均符合表观拟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8.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的光催化降解效率.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DBS的光催化降解能用准一级反应式进行拟合,且DBS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当体系中存在磷酸二氢钠时,DBS的光催化降解速率降低;当体系中存在三聚磷酸钠时,在其低浓度时DBS的降解速率降低,在高浓度时降解速率则增加.磷酸盐与DBS在TiO2表面会产生竞争吸附,同时也会影响体系的pH值,从而影响到DBS的光催化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39.
牛鹏举  魏世勇  方敦  但悠梦 《环境科学》2016,37(6):2220-2228
研究了高岭石、针铁矿及其混合物(KGM)和复合物(KGC)的表面性质及吸附胡敏酸的特性.结果表明,4种物质的比表面积(SSA)表现为针铁矿KGCKGM高岭石,KGM的SSA接近两种纯物质的平均值,而KGC的SSA明显升高.高岭石、针铁矿、KGM和KGC的等电点(IEP)分别为3.2、7.9、6.1和6.7;初始p H=5.0时,其表面Zeta电位分别为-13.9、38.2、14.3和19.7 m V.4种样品对胡敏酸的动力学吸附过程适合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表明化学吸附是主要作用机制.一、二位Langmuir模型可较好地拟合等温吸附数据(R~2为0.962~0.993),其中二位Langmuir模型对KGM和KGC吸附数据的拟合度R~2分别为0.989和0.993;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数据的拟合度较低,但两种二元体的拟合度高于两种纯物质.初始p H=5.0时,高岭石、针铁矿、KGM和KGC对胡敏酸的吸附容量(q_(max))分别为6.02、61.83、35.13和42.10 mg·g~(-1);两种二元体的q_(max)都高于两种纯物质q_(max)的平均值,其中KGC的q_(max)明显升高.热力学参数表明,4种样品对胡敏酸的吸附均属于吸热反应,其中高岭石的吸附为非自发过程,其余样品的吸附为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140.
Cr(Ⅲ) adsorption by biochars generated from peanut, soybean, canola and rice straws is investigated with batch methods. Adsorption of Cr(Ⅲ) increased as pH rose from 2.5 to 5.0. Adsorption of Cr(Ⅲ) led to peak position shifts in the FFIR-PAS spectra of the biochars and made zeta potential values less negative, suggesting the formation of surface complexes between Cr^3+ and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biochars.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r(Ⅲ) followed the order: peanut straw char 〉 soybean straw char 〉 canola straw char 〉 rice straw char,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tent of acidic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biochars. The increase in Cr^3+ hydrolysis as the pH rose wa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increased adsorption of Cr(Ⅲ) by the biochars at higher pH values. Cr(llI) can be adsorbed by the biochars through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negative surfaces and Cr^3+, bu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was less than 5%. Therefore, Cr(Ⅲ) was mainly adsorbed by the biochars through specific adsorption. The Langumir and Freundlich equations fitted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well and can therefore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Cr(Ⅲ) by the crop straw biochars. The crop straw biochars have great adsorption capacities for Cr(Ⅲ) under acidic conditions and can be used as adsorbents to remove Cr(Ⅲ) from acidic wastewa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