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5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岳大鹏  董美云 《灾害学》2010,25(1):59-63
随着乡村聚落的发展,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严重性已经凸显。以碾庄沟流域为例,研究了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方式,并对侵蚀总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从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来看,以新建窑洞的弃土侵蚀最大,窑洞坍塌侵蚀次之,聚落水蚀侵蚀量最小,其中塌窑侵蚀和建窑侵蚀两项合计占到乡村聚落土壤侵蚀总量的94.6%;从乡村聚落的侵蚀总量来看,面积占1.08%的乡村聚落产生的侵蚀量却占到全流域侵蚀总量的6.83%,人居侵蚀模数达6.3万t/(km2.a)或8.18 t/(人.a)。因此,对乡村聚落土壤侵蚀应加以重视,而土壤侵蚀的防治工作应该以新建窑洞的管理和废弃窑洞坍塌的治理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陕北黄土区陡坡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水分是制约陕北黄土区陡坡林草植被建设主要限制因素,深入系统的研究陡坡土壤水分变异规律是科学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的重要前提。目前,陡坡不同季节、不同坡向、不同坡度的土壤水分变异规律尚未见系统的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观测陕北黄土区坡面尺度的自然恢复流域陡坡土壤含水量,研究分析了陡坡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陡坡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区陡坡的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和土壤水分稳定期分别对应3-6、7-9、10-11和12月-次年2月;(2)0~120 cm土层中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活跃。土壤水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各层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3)基于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规律,陡坡的土壤水分弱利用层、土壤水分利用层、土壤水分调节层分别为0~40、40~60和60~100 cm。(4)在垂直于陡坡坡面方向上,深度大于40~50 cm的土壤层能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有利于人工植被建设在陡坡开展。  相似文献   
13.
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界面雨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晋西黄土区林草复合系统界面上雨后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林地以及二者组成的林草界面的土壤水分含量、变异系数差别均不大,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则相反;移动窗口法分析表明,林草界面对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水分影响范围均为4.0 m;草地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变异函数模型可以拟合成高斯模型,林地和林草界面则可以拟合球状模型,草地土壤水分总体空间异质性要大于林地和林草界面,草地土壤水分变异函数的平均变程为10.96 m,林草界面及林地土壤水分的平均变程分别为5.37 m和4.31 m。对于描述界面土壤水分分布情况,克立格制图直观性强,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璞  潘新华 《陕西环境》1997,4(2):32-34
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我们应给以高度的重视,在实践工作中,树立全面和系统的思想,正确地处理和协调好陕北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1.现状分析1.1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素质下降。近年来,虽然政府对计划生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段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正值育龄期,加之管理上的某些漏洞,陕北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仍以17.4%的速度增长,榆林地区高达17.84%。由于我们国家底子薄,对教育投资不足,加之农民本身观念陈…  相似文献   
15.
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机制通过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向和强度调控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路径,影响系统耦合效果。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典型退耕区域——陕北吴起县2016年497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验证了政策、信息(技术、市场)、农业资源、农业产业是系统耦合机制的基本构成和重要驱动要素,该县域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多维链型耦合机制。在这一机制作用下,农业产业有所发展,但仅停留在资源显性利用上,农业产业-资源系统局部相悖,系统对经济效益总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12,且产业对经济效益的路径系数仅为-0.047;从各驱动要素间相互作用来看,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单向作用,系统部分链网缺失,说明目前的耦合机制不能有效支撑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良性运行,具体表现为:未充分挖掘林草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资源未达到最优配置。因而,下一步需通过对政策、信息(技术、市场)、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构建新的良性耦合机制,进而实现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优化耦合,促进退耕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陕北地区煤炭开采等人类活动对河道径流影响的定量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定量分析窟野河流域各因素对河道径流的影响程度,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分析了窟野河径流以及流域内降雨、气温、水保措施、用水量和煤炭开采量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其次按照1961—1979年、1980—1998年、1999—2010年以及1961—2010年等4个时期,采用逐步回归法分别确定其显著的影响因素,求出各时期的径流相关方程,其中1961—2010年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气温、水保措施和煤炭开采量;最后定量计算了1980—1998年和1999—2010年相对于基准期1961—1979年各因素造成的减水量,其中水保措施的减水量由65%减少到了47%,煤炭开采却增加到了19%.结果表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计算的窟野河1961—2010年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很接近,该方法可以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性出场,为民间传统文化的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对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的概念阐释和特性分析,探讨了文化与创意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战略等问题,并尝试构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模式体系,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运作.作为实证研究,以选取陕北民间传统文化为例,指出陕北民间传统文化要从文化旅游创意、广播影视创意、新闻出版创意、演艺娱乐创意等方面入手,才能实现"浴火重生".本研究旨在为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延长油田西区采油厂原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6个丛式井场,采集深度为0~10、10~20、20~30cm 3个土层的土壤样品,同时设非污染对照点。重点分析了原油污染土壤中Hg、As、Cd、Pb、Zn、Cu、Cr共7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状况,重金属含量与相应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油区土壤石油污染为点污染,采样点1、3、4、6土样的石油烃质量浓度在1 111.67~2 799.00mg/kg,达重度污染。虽然各土样中7种重金属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二级标准限值,然而单因子富集指数表明,Hg、Cd、Pb、Zn、Cu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原油污染显著改变土壤性质,土壤石油烃含量与总有机碳、速效氮极显著相关,与土壤电导率、Zn含量、Cu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完善了陕北原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状况资料,为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9.
基于ArcGIS的陕西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红 《灾害学》2008,23(1):37-42
以ArcGIS为工作平台,利用1:25万数字地形地质图,以小流域为单元,对陕西全省山洪灾害,包括溪河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陕北风沙高原和黄土高原与陕南秦巴山地二个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灾害易发程度二级区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和低易发三种级别18个区。  相似文献   
20.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的程序设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采用智能程序设计语言汉化TURBO PROLG2.0进行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中知识库、推理机、解释机制及知识获取与维护模块的具体程序设计及其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