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1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1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34篇 |
综合类 | 76篇 |
基础理论 | 11篇 |
污染及防治 | 3篇 |
评价与监测 | 2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陕西咸阳,地处关中腹地,西临后稷教稼之地——杨凌国家农业高新示范区,东接千年古都陕西省会西安。历史上这里林木茂密,川河环绕,物产丰富,民生富庶,王侯选都多钟情于此,因而为西周沣京、镐京和西汉长安城遗址所环绕。2000年前,秦始皇赢政挥虎狼之师,出函谷关,扫六合,一统华夏,建都于此,使咸阳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辉煌至极,被冠以华夏第一都的美称。彪炳中国历史的周秦汉唐在咸阳都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使之成为以文物旅游景观享誉全球的陕西第二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仅次于千年古都西安。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高宗乾陵、唐太宗昭陵在咸阳塬上错落排开,这些封建帝王生前耗费无数资财修建的后世陵寝,造就了咸阳无可比拟的人文优势,因而历史上咸阳从来就是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64.
利用陕西省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美国NASA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1980~2016年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16年冬季陕西省平均霾日数为12d左右,并且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其中1980~2012年冬季霾日数波动明显,1980~1993年偏多,1994~2012年偏少,2013年之后霾日数增加明显.(2)1980~2016年冬季陕西的霾日数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关中地区的霾日数最多,平均每年大于18d;陕南地区次之,年平均霾日数为10d左右;陕北地区最少,平均霾日数仅3d左右.陕北、关中、陕南3大区域冬季的霾日数均在2013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增多.(3)2000~2016年冬季MODIS卫星监测的陕西AOD在关中咸阳、西安、渭南以及汉中南部和安康南部存在明显的高值区,大于0.4,其中关中气溶胶高值区域与关中地区霾日数大值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4)2013~2016年冬季我国中东部的对流层低层的东风异常是向陕西关中地区输送气溶胶的有利条件,是霾天气的产生原因之一;2013~2016年陕西冬季对流层低层存在一个明显的位温梯度增大的区域,是不利于霾向高空扩散的大气层结条件,是霾日数明显增加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65.
陕西省红豆杉与紫杉醇的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红豆杉和紫杉醇的研究历史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6.
《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5,(3X):22-23
2005年4月14日至16日,第四届中国(西安)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在陕西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陕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李乐天,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靳秀凤,中国防伪协会秘书长曹开星,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主任李建平以及陕西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来自国内外的200余家安防企业参加了本次博览会。 相似文献
67.
68.
本文根据历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陕西省酸雨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指出:受煤烟型大气污染的影响,酸雨以硫雨型为主,从北而南频率逐步增大,pH值介于4.5~5.6之间的占90.5%。并探讨了酸雨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9.
根本出路在于新型工业化 陕西省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及以能源化工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省份,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高排放、高污染.袁纯清坦言,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和COD的排放量分别控制在81.1万吨和31.5万吨以内,比2005年分别削减12%和10%.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全省总体上实现了二氧化硫和COD排放总量"双下降",但与国家要求进度相比,陕西省污染减排工作进度仍然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