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7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500篇
安全科学   313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24篇
综合类   2045篇
基础理论   365篇
污染及防治   129篇
评价与监测   298篇
社会与环境   324篇
灾害及防治   166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78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53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1 毫秒
921.
汽油机的颗粒物排放与所用燃料的性能密切相关.为评价燃料特性对汽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建立了一个简化PN指数(SPNI)关系式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该指数包含T70(70%蒸馏温度)、重芳烃(碳数≥9)含量、终馏点温度和烯烃含量4个关键的燃料参数.在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配制了代表不同地区市场油的20种模型燃料,并对其燃料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发动机试验结果表明,各种典型运行模式下的发动机实际颗粒物数量(PN)排放均与SPNI呈现高度的相关性.与已有的详细PM指数相比,该模型计算更为简便,可操作性强.该简化PN指数可用于工程上评价不同汽油燃料的颗粒物排放潜势.  相似文献   
922.
为了解郑州市不同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潜在危害,通过Summa罐和气袋采集样品,之后采用GC-MS/FID对样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包装印刷企业排放VOCs组分主要为含氧VOCs(OVOCs),包括乙酸乙酯和异丙醇,占比93.1%以上;汽车制造、家具制造和涂料生产企业VOCs组分主要为芳香烃,占比为33.5%~90.0%,以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乙苯为主;食品加工企业VOCs中卤代烃占比较高,为52.3%;橡胶企业VOCs主要为卤代烃和烷烃,占比分别为25.5%和28.8%;石墨碳素企业VOCs主要为芳香烃和OVOCs,占比分别为28.5%和24.1%.对比以往研究发现,郑州市与其他城市溶剂使用企业VOCs排放特征较为类似,但由于生产工艺及原辅料使用不同,相同行业企业中不同环节VOCs组分存在差异.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各企业排放的VOCs组分对臭氧生成潜势(OFP)和危害指数(HI)贡献具有一定正关联性,尤其苯、甲苯、乙苯及二甲苯等C_6~C_8芳香烃对OFP和HI贡献较大.汽车制造企业3号和家具企业5号HI值分别为1.18和2.74,均高于EPA规定限值,主要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溶剂型原辅料有关,且排放的主要以芳香烃为主,尤其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三甲基苯等C_6~C_9苯系物对HI和OFP的贡献较高,今后需重点管控溶剂型企业VOCs的排放.  相似文献   
923.
测定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具体测量过程中最终的测量结果可能会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最终的测量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误差。因此,在测量期间为了确保最终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24.
本文基于能值分析和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从生态环境系统及社会经济系统两方面,对西安市灞桥区、雁塔区和未央区2014年的基础数据进行计算整理,通过分析三个发展核心区的能值利用效率,排除废物流能值对系统的消极影响,构建基于能值利用效率(EUE)的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指标(EUSDI),确切评估三个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灞桥区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1545,雁塔区为0.0906,未央区为0.0579。灞桥区能值利用效率为较高的94.81%,可更新资源较为丰富,但较为依赖不可更新资源与外部输入产品;雁塔区能值利用效率为较低的86.57%,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可更新资源较贫乏,人口过于集中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未央区能值利用率为较低的84.93%,该区可更新资源较少,工业生产消耗大量不可更新资源,"三废"的排放也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25.
蓝细菌是具有产氧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个体微小,数量庞大,广泛分布在海洋和陆地环境中,同时部分蓝细菌又具有固氮作用,所以蓝细菌在全球碳循环和氮循环过程中都扮演重要角色。2-甲基藿烷类化合物(藿多醇和藿烷)是一类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蓝细菌生物标志物。2-甲基藿多醇被广泛用于估测近现代沉积物中蓝细菌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而2-甲基霍烷则被应用于指示地质历史时期蓝细菌的生物量和重建古环境。本文总结了近年来2-甲基藿烷类化合物作为蓝细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具体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关于此类化合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26.
对某地块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测试,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铜、铅、锌、镉、汞、砷的浓度分别为21.7 mg/kg、27.8 mg/kg、66.9 mg/kg、0.125 mg/kg、0.070 mg/kg、17.7 mg/kg,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表1二级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计算结果显示监测地块土壤未受到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污染等级为安全、污染水平为清洁;监测的6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小于4,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计算结果小于150,表明有一定的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927.
在一些特殊的河段或地形条件下,渗渠取水在供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海浪河某傍河型渗渠水源地附近的河水水质、渗渠运行期间的渗渠水水质,以及渗渠停用后渗渠周围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渗渠运行期间河水的水质综合评分在1~2之间(Ⅱ类水),同期的渗渠水水质综合评分在0.5左右(Ⅰ类水),在渗渠停用后周围地下水水质综合评分在2左右(Ⅲ类水);可见,渗渠水质优于河水。因此,在适宜地段合理布设渗渠,可进一步保障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928.
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模型是利用卫星反演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关键技术环节,同时也是分析边界层湍流场结构的重要途径,但其适用性问题至今尚不清晰.基于Logistic曲线模拟大气消光系数廓线的初步研究成果,结合太阳光度计(CE-318)观测的大气光学厚度(AOD)资料以及近地面能见度数据,提出了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Logistic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针对成都市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的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在不稳定和中性层结条件下,Logistic模型和目前通用的负指数模型对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的模拟效果总体相当;但在持续稳定层结条件下,Logistic模型的模拟效果则显著占优.进一步分析指出,大气消光系数垂直分布Logistic模型更优的适用性主要在于其对近地层大气消光的复杂垂直形态具有良好的表征能力.  相似文献   
929.
杨仲山  魏晓雪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1):4384-4392
将“一带一路1”国内重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一带”和“一路”角度分析重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遵循测算、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路径,考虑水体和大气污染两方面的三种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重点地区2005-2015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以Malmquist指数分解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通过Tobit模型对10种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5年,“一带一路”重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未见进步.以经济带划分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差异,“一路”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一带一路”重点地区总体次之,“一带”地区最低,分别稳定在0.96,0.82和0.76的水平;大部分重点地区的Malmquist指数大于1,显示生产效率进步,可能存在“回弹效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和能源价格可以促进重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研究开发、政府干预、生产要素比没有带来正面影响,工业污染显示显著负影响.最终.  相似文献   
930.
针对2000—2014年我国建筑业构建了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并基于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从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以及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4方面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4年我国建筑业碳排放强度出现了两次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强度变化起主要作用,是阻碍建筑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效应与能源强度效应对其贡献较小,二者在碳排放强度上升阶段对其变化起抑制作用,在碳排放强度下降阶段对其变化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