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31篇
安全科学   39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504篇
基础理论   6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生活垃圾堆肥设施VOCs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生活垃圾堆肥处理设施生产工艺流程,采用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分析了生活垃圾堆肥设施各工段VOCs的组分及含量,并用等效丙烯浓度法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计算了其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在垃圾卸料分选车间、一次发酵车间、二次发酵车间、堆肥产品存放车间以及厂界中VOCs的总浓度分别为10 302.1、15 484.1、929.9、4 693.6与370.4μg·m~(-3).乙醇、柠檬烯和丙酮是生活垃圾堆肥设施释放VOCs的主要组成物质.采用等效丙烯浓度法计算出的垃圾卸料分选车间、一次发酵车间、二次发酵车间、堆肥产品存放车间以及厂界中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25 875.7、4 087.9、378.0、747.7与296.8μg·m~(-3);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时的臭氧生成潜势分别为26 979.3、21 168.3、14 69.3、6 439.6与455.8μg·m~(-3).控制垃圾卸料分选车间和一次发酵车间的VOCs排放对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生活垃圾堆肥处理设施臭氧生成潜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更适合于计算生活垃圾堆肥设施中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  相似文献   
742.
丁春生  李乃军  张涛  章梦青 《环境科学》2016,37(5):1831-1836
选择甲基叔丁基醚为萃取剂,1,2-二溴丙烷为内标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建立了含氮消毒副产物二氯乙腈(DCAN)的测定方法.以天冬氨酸为前体物,研究饮用水氯化消毒过程中二氯乙腈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二氯乙腈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DCAN的生成量随着p H值的增大而增大,在碱性条件下,DCAN的生成量随着p H值的增大而减小,并且碱性条件下DCAN的生成量明显比中性和酸性条件下低.投氯量增加,DCAN的生成量也随之不断提高.在10~30℃范围内,温度对形成DCAN的影响不大.天冬氨酸氯化形成DCAN的过程包括7个步骤,经过一系列包括取代、脱羧、氧化等反应后,最终形成DCAN.  相似文献   
743.
海面散射对舰船编队电磁干扰影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舰船编队的抗干扰需求出发,从海面散射对耦合途径的影响、海面散射路径和雷达波在海面上的反射特性3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数学模型。首先结合镜像理论获取了海面散射的菲涅尔区,然后结合传统的"四路径"模型分析出舰船编队间电磁干扰的主要路径,最后结合海面的分形几何特性和海水的介电特性,推导出典型海况下海面的散射系数表达式。建立的数学模型不仅可以为舰船编队间电磁干扰的计算提供有力工具,还可以对遥感、海洋探测等多项技术予以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44.
对轻烃回收装置石脑油/脱丁烷塔进料换热器E-1202B结垢腐蚀进行了检查、检验,从腐蚀介质来源、垢样分析结果、流速等多方面分析了换热器腐蚀泄漏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45.
元氏县佃户营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主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区,在现场勘察调查的基础上,对元氏县佃户营泥石流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表罚:元氏县佃户营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降雨条件和施势条件均满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且形成条件充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元氏县佃户营的降雨条件加以分析和研究,从降雨方面给出该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对...  相似文献   
746.
黄帅  刘宏波  殷波  马惠君  符波  刘和  白洁 《环境科学》2015,36(5):1720-1726
采用自生生物动态膜分离高浓度污泥发酵液,研究了动态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污泥发酵液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自生动态膜的形成过程受污泥浓度的影响较小,污泥浓度仅影响初始膜通量,不影响稳定时的膜通量.膜通量随着滤布孔径和搅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动态膜的形成过程符合死端过滤模型,分别由以下4个过程构成:先通过与膜基材孔径相似的污泥颗粒堵塞膜基材孔,其后在膜基材上形成单层污泥,进而在膜基材上形成多层污泥,最后,大颗粒污泥继续沉积到污泥层上.动态膜形成后,对污泥颗粒和溶解性COD(SCOD)的截留率分别为98%和28%,对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的渗透率在82%以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中的蛋白质是动态膜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747.
以山东省某化工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袋法对企业正常工况条件下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点进行了样品采集,使用车载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对企业排放的VOCs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VOCs浓度范围分别为0.562~9.629,0.789~1.212mg/m3,两种情况下排放浓度较高的10种VOCs的物质截然不同,但无组织检出浓度较高的物质都在有组织总排放口中检出.采用3种方法分别估算了企业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根据OFP值筛选出企业十大优控污染物,主要为芳香烃和含硫/氧有机物.通过化学理论分析和量子化学分子模拟计算出分子的最低空轨道与自由基的最高占有轨道的能量差,发现VOCs更容易跟甲基自由基反应形成长链烷烃和芳香烃,与检测出的优控VOCs污染物相一致.  相似文献   
748.
选取北京市地区典型生物质燃料(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松木、栗树枝、桃树枝)以及民用煤(烟煤、蜂窝煤)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模拟燃烧实验,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及气体样品进行采集,采用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中的有机碳、元素碳进行测定,采用AgilentGC-MS 5977/7890B气质联用仪对燃烧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除蜂窝煤OC、EC的排放因子在2.5~10μm粒径范围内达到最大,其他8种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OC、EC的排放因子最大值均在0~2.5μm粒径范围内.薪柴(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秸秆(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和民用煤(蜂窝煤、烟煤)3类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物种分类差异较大.薪柴和民用煤燃烧排放的卤代烃以及含氧有机物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秸秆的质量分数;在同一类别中VOCs物质分布趋势一致.3种薪柴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2.02g/kg,4种秸秆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6.89g/kg,2种民用煤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2.03g/kg,秸秆类的排放因子最大.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和草梗的臭氧生成潜势较高,而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烟煤以及蜂窝煤的臭氧生成潜势较低,且分布类似.烯烃类、烷烃类、芳香烃类是固体燃料燃烧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物质.  相似文献   
749.
威远县地质灾害活动频繁,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泛。通过对威远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地质灾害点多,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主要分布在低山区。针对这一特性,以威远构造特征为背景,结合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得出背斜构造不仅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构造条件,而且控制着研究区内的地貌格局,地层岩性是决定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通过本次研究将进一步了解该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形成原因,对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50.
基于黄冈市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离线采样数据和常规空气污染物、气象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黄冈市大气VOC组分和体积分数特征,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耦合MCM机制的光化学反应箱式模型(PBM-MCM)分别分析了臭氧(O3)污染高发期VOCs的来源及臭氧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φ(TVOCs)平均值为(21.57±3.13)×10-9,且呈现出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性特征,其中烷烃(49.9%)和烯烃(16.4%)的占比最大.PMF解析结果显示黄冈市大气VOCs主要来源为:燃料燃烧源(27.8%)、机动车排放源(19.9%)、溶剂使用源(15.7%)、工业卤代烃排放源(12.1%)、化工企业排放源(10.5%)、自然源(7.8%)和柴油车排放源(6.2%).在人为源中,溶剂使用、燃料燃烧和化工企业排放的VOCs对大气环境中O3生成的贡献较大,贡献了O3生成的60.9%,故对O3污染防控应优先管控这3种人为源.通过相对增量反应性(RIR)和经验动力学方法(EKMA)曲线分析,观测期间黄冈市O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且间/对-二甲苯、乙烯、1-丁烯和甲苯等VOCs对O3生成比较敏感,应重点削减以上VOCs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