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19篇
综合类   461篇
基础理论   22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44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通过对江苏油田西部新区试采初期不同施工环节中污染源、污染物的分析,针对各种污染物产生的环节,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提出了试采初期实施清洁生产的思路和方法,并对探区的清洁生产长期规划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62.
渤海和濑户内海环境立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渤海和日本濑户内海的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相关立法的背景。对中日两国适用渤海和濑户内海的国际法律制度、国内法律文件、环境保护的其他重要文件,如规划计划等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渤海和濑户内海环境立法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为恢复和保护渤海的整体功能,促使渤海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必须借鉴日本治理濑户内海的经验,建立渤海这一内海的特别法规体系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制度,并形成一系列与之对应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渤海整治的综合效果和渤海的可持续利用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963.
渤海海上原油油指纹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国际先进的油指纹分析、溢油鉴别技术以及油指纹库建设方法,建立一套先进的油指纹库建设技术体系,开展了渤海不同区块9个原油油指纹库建设工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国的油指纹库建设技术体系更趋完备,全面提高了溢油鉴别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64.
大型水母爆发对东海生态系统中上层能量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建立东海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并将大型水母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组,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探讨近年来东海大型水母爆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抑制大型水母爆发加剧的控制机制的假说。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型水母对中上层生物资源普遍具有显著不利影响;在大型水母、浮游动物和鲳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之间可能存在一个由大型水母爆发引发的生态系统中上层能量反馈循环;大型水母爆发初期将破坏生态系统中上层能量平衡;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波动可能是抑制大型水母爆发加剧的自然控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65.
光照在东海近海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船基现场培养实验和模型计算的方法,通过对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光照效应和海水中光照最适宜生长水层的分析,研究了光照在东海近海东海原甲藻赤潮孕育和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生长与光照的关系可用Steele方程描述,其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Iopt)为(38.2±3.8)W·m-2,比其它几种常见赤潮藻的Iopt(40~133 W·m-2)低,适应低光照的能力使东海原甲藻在高混浊海水中形成赤潮更具优势.东海近海光照最适宜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水层厚度,由近岸向远岸逐渐增加,在赤潮高发区一般在5~10 m,而且位于水深3~15 m的次表层水层内.赤潮在"赤潮高发区"这个特定海域发生是水体光照和营养盐权衡的结果,而次表层光照最适的特性是导致春季次表层孕育赤潮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66.
近20 a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收集整理了自1980~2004年的南海历次赤潮事件,并对这些赤潮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赤潮持续时间长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形成南海赤潮时空分布特征和持续时间长度变化的可能原因.文章认为:赤潮在年度和月份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差异以及各月份水文气象要素的主要演变特征不同;赤潮持续时间延长的原因与南海区气候转暖和广东近岸海域水质变差有关.研究发现赤潮事件的月份分布和赤潮持续时间长度存在历史性变异,有关现象值得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注意,而其中原因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7.
Marine aerosols over the East China Seas are heavily polluted by continental sources. During the Chinese Comprehensive Ocean Experiment in November 2012, size and mass spectra of individual atmospheric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from 0.2 to 2.0 μm were measured on board by a 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SPAMS). The average hourly particle number(PN)was around 4560 ± 3240 in the South Yellow Sea(SYS), 2900 ± 3970 in the North Yellow Sea(NYS), and 1700 ± 2220 in the Bohai Sea(BS). PN in NYS and BS varied greatly over 3 orders of magnitude, while that in SYS varied slightly. Th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fitted with two log-normal modes. Accumulation mode dominated in NYS and BS, especially during episodic periods. Coarse mode particl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YS. Particles were classified using an 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 based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ART-2a). Six particle types were identified with secondary-containing, aged sea-salt, soot-like, biomass burning, fresh sea-salt,and lead-containing particles accounting for 32%, 21%, 18%, 16%, 4%, and 3% of total PN,respectively. Aerosols in BS were relatively enriched in particle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compared to SYS, probably due to emissions from more developed upwind regions and indicating stronger influence of continental outflow on marine environment. Variation of source types depended mainly on origins of transported air masses. This study examined rapid changes in PN, size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types of fine particles in marine atmospheres. It also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time-resolution source apportionment by ART-2a.  相似文献   
968.
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负积温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论文以日平均气温≤-4℃的累积值和日数作为与海冰有关的气候指标,统计了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及其邻近地区52个气象站≤-4℃积温和日数的逐年资料,并根据52个气象站的气候指标值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空间分布方程,推算无资料海区中214个网格点的≤-4℃积温和日数,绘制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4℃积温和日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4℃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差异大、东西变化小的特征,-100℃等值线与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年冰情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冰情较重的偏重低温年、严重低温年的≤-4℃积温保证率在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不超过40%,在渤海湾和莱州湾只有20%以下。  相似文献   
969.
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了2002年4月30日~5月17日和2002年8月26日~9月10日东海两个航次硅、磷、氮营养盐12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采用连续函数拟合的方法计算了营养盐界面交换速率.结果表明,春、夏季SiO3-Si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上均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转移,平均交换速率为4 12 mmol/m2·d.PO4-P、NH4-N、NO2-N和NO3-N则随站位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平均交换速率分别为-0.01、0.48、-0.02和-0.07 mmol/m2·d.平均两个航次的结果,SiO3-Si、PO4-P、溶解无机氮(DIN)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分别为3 18×1012、-7 37×109和2.95×1011mmol/d,可提供维持东海初级生产力SiO3-Si的55%、DIN的5.1%.  相似文献   
970.
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中重金属残留量水平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以1990年7月~12月中国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重金属分析数据为基础,探讨了黄渤海沿岸主要经济贝类体中5种重金属(Cu、Pb、Zn、Cd、Cr)含量水平及污染特征。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只有铜未超过双壳类软体动物评价标准。重金属残留量平均水平为黄海沿岸大于渤海沿岸。不同种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对5种重金属富集能力存在着差异,牡蛎对铜、锌的富集能力比其他贝类高40~100倍,毛蚶对镉、铬的富集能力比其他贝类高5~58倍。此沿岸的紫贻贝、牡蛎、文蛤、毛蚶等可作海洋污染生物指示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