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5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5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135篇
环保管理   237篇
综合类   689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176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51.
促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模式,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基准流程,引入能量输入与环境输出参数,建立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量化核算模型,评估再生产品的节能减排经济成效,并以吉林省某钢铁企业为例,评估"废钢-电炉"短流程和"铁矿石-高炉-转炉"长流程的能源、环境、成本差异,辨识影响废钢再循环节能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和重要环节。结果显示,再生钢铁全生命周期与原生钢铁全生命周期相比,节能588.48kgce/t,节能率为84%;主要污染物中SO2减排率最高,达92%;CO2总减排1 180.92 kg/t,减排率为67%;总成本却高出198元/t。其中,炼铁工序的节能量和减碳量最大,烧结工序SO2、NOx和烟(粉)尘减排量最大,焦化工序COD和氨氮减排量最大,回收、加工处理、炼钢环节节能量和减碳量以及SO2、NOx和烟(粉)尘减排量均为负。成本方面,再生钢铁生产成本高于原生钢铁308元/t,虽然再生钢铁由于污染减排可节省56元/t的排污费并获取54元/t的碳交易收益,但都不足以扭转电炉炼钢费用较高的现状。因此,国家应在电炉炼钢方面给予钢企及相关企业适当的财税扶持政策,在电价方面给予钢企一定的优惠或补贴,并完善废钢回收加工体系等,以促进废钢循环利用。基于LCA的废旧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效果评估可以实现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环境、成本的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252.
由于我国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乡镇村民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乡镇的垃圾种类及数量趋向于城市.乡镇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垃圾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相较于城市困难,因此推进乡镇垃圾分类循环利用迫在眉睫.本文从闽侯县上街镇展开调查,以乡镇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为关键词展开分析,并从上街镇垃圾分类循环利用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建...  相似文献   
253.
This study focused on waste plastic, especially the polyethylene telephthalate (PET) bottle as representative waste, which has been assigned as goods to be recycled by the Packaging Waste Recycling Law in Japan. We developed a plastic transport model which explained the entire flow of plastic from the production stage to the disposal stage within a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plastic recycle policy based on 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This model is designed to be used by local municipal governments in supporting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T bottle recycling policy. In evaluating the plastics recycling policy, we selected indices relating to economy, ecology, and rate of resource recycl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terial recycling policy and thermal recycling policy in the model city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thei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the thermal recycling policy had the highest utility within our scenario. Received: July 31, 1998 / Accepted: January 26, 1999  相似文献   
254.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期,供销社再生资源行业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对传统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转变观念、突破创新,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55.
伴随着建筑废弃物产生量的迅速增长,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从完善的法律法规、深度循环利用方式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对国外发达国家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总结和提升,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建筑废弃物法律法规体系、构筑多级循环利用模式和培育废弃物利用产业体系的几点启示,以期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建筑废弃物的相关政策制度、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56.
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处理在我国已经逐渐兴起,但由于该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环保技术手段和可持续性发展意识还不够,因此在回收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其他污液。针对某汽车回收拆解厂的废水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形成“电荷凝集过滤一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的废水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7.
介绍我国开展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背景,以及宣传培训在推动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宣传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以及培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意识的途径。提出应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丰富宣传培训内容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推动相关理念和知识的传播,逐渐形成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58.
摘要:随着广州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垃圾的排出量也在快速增长,如何应对和处理建筑垃圾所带来的“垃圾围城”困境,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是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论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的必要性、紧迫性,指出了广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广州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59.
再生资源产业对于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管理体系不善、技宋鬟备落后、产业规 缺位和产业政策不清等突出问题.对此,提出六点具体建议,包括:加强立法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再生资源高效回收体系,推动技术装备升级和推广,完善配套财税政策,强化产业规划统筹和部门政策衔接,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260.
This study characterizes the composition of plastic frame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from end-of-life mobile phones. This knowledge may help define an optimal processing strategy for using these items as potential raw materials. Correct handling of such a waste is essential for its further “sustainable” recovery, especially to maximize the extraction of base, rare and precious metals, minimiz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entire process chain. A combination of electronic and chemical imaging techniques was thus examined, applied and critically evaluated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processing,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the top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materials of interest and their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To reach this goal, end-of-life mobile phone derived waste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characterized adopting both “traditional” (e.g.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microanalysis and Raman spectroscopy) and innovative (e.g. hyperspectral imaging in short wave infrared field) techniques, with reference to frame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sults show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approaches (i.e. traditional and classical) could dramatically improve recycling strategies set up, as well as final products re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