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13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1篇 |
综合类 | 264篇 |
基础理论 | 200篇 |
污染及防治 | 65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8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研究纳米硫化镉(Nano-Cd S)材料对肺癌细胞系A549的毒性及氧化损伤作用。培养A549细胞,经传代后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2 m L完全培养基,接种次日进行染毒。用直径20~30 nm、长度80~100 nm的Nano-Cd S进行染毒,染毒浓度分别为0、5、10、20、40和80 mg·L~(-1)。染毒24 h后用MTT检测细胞存活率,以存活率在80%左右的浓度为后续实验染毒浓度。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用荧光探针法检测A549细胞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PI-Annexin-V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试剂盒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判断细胞氧化损伤情况。不同浓度Nano-Cd S处理细胞24 h之后,细胞存活率随剂量的增加而下降,浓度为10、20、40和80μg·L~(-1)时,存活率分别为(88.71%±0.80%)、(81.93%±3.06%)、(75.23%±1.13%)和(70.66%±5.63%),且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浓度为10和20 mg·L~(-1)的Nano-Cd S染毒24 h后,胞内ROS含量和细胞凋亡率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浓度为10 mg·L~(-1)时,细胞凋亡率为(6.26%±0.44%)。与对照相比,各染毒组SOD和CAT活性和MDA含量升高,20 mg·L~(-1)染毒组SOD和CAT活性和MDA含量高于10 mg·L~(-1)染毒组(P0.05)。研究表明,纳米硫化镉能引起A549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42.
为探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经预处理后剩余污泥的可行性以及不连续供电能力,采用双室MFC,以剩余污泥热处理上清液为基质进行启动和运行,通过改变电池阴极电子受体而导致电势差变化来监测其产电的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反应器以氧气作为阴极电子受体148 h后启动成功,最大输出电压0.24 V,将阴极电子受体换为铁氰化钾时,能获得0.66 V的最大输出电压和4.21 W·m~(-3)的最大功率密度.当将阴极电子受体分别替换为氧气或者开路,又转换为铁氰化钾后,电池输出功率恢复迅速,电池对有机物去除效率基本不受影响,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去除效率分别达70%和80%.本研究表明,利用预处理剩余污泥进行MFC处理和产电是可行的,可获得较高的功率密度,同时MFC可以实现不连续供电. 相似文献
143.
阳极性能是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阳极的接种挂膜过程是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启动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本课题组提出了预培养阳极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一种新型阳极的概念,在三电极体系下,通过外加恒定电流预培养阳极,在不同条件下对阳极表面进行电化学选择和生物膜驯化以丰富生物膜结构和厚度.结果表明,阳极的性能与预培养电流大小密切相关,预培养阳极CF-4i(外加4 A·m-2电流密度)通过循环伏安法、塔菲尔曲线、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性能好于其他测试组及对照组,装配阳极CF-4i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能实现最大功率密度968.20 m W·m-2,是对照组的2.53倍.同时,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生物膜大体分两层,外层的活细胞及内层的死细胞,外层活细胞长在内层死细胞之上.这种结构分布表明,阳极生物膜中的活细胞部分绝大多数都分布于生物膜的外侧,而不是均布于整个阳极生物膜中;同时这也表明不是整个阳极生物膜都具有新陈代谢活性,但死亡的细胞可以继续积累在电极表面附近,活的外层膜负责电流的产生,而内层的死细胞作为一种导电基质. 相似文献
144.
环境雌激素对生命健康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现行污染物环境标准制订和风险评价只针对单一化合物而非混合物效应,不足以保护生命安全与人类健康。为探讨环境雌激素的混合物效应,选择对雌激素敏感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实验,检测雌二醇(E2)、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DBP和DEHP)的单一及其联合雌激素活性;基于单一化合物的浓度-反应曲线,运用浓度相加(CA)和独立作用(IA)模型对混合物的毒性进行预测,并将模型预测结果与混合物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E2、DBP、DEHP对MCF-7细胞的单一作用数据可通过Weibull方程拟合,由拟合方程得到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3.450×10-6(2.373×10-6~1.675×10-5)、5.138(1.489~1.082×10)、1.186(4.478×10-1~2.24) μmol·L-1;3种化合物的混合物数据亦可通过Weibull、Logistic和ExpGro1方程进行有效拟合,混合物效应与化合物单独作用产生的效应具有显著性差异;3种化合物表现非相似联合作用,利用独立作用(IA)模型预测混合物效应较为可靠,外源性环境雌激素与内源性雌激素联合作用产生的混合效应显著。环境雌激素混合物毒性可以通过相加作用模型预测,为环境复合污染的风险评价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5.
《Advanced Sustainable Systems》2017,1(6)
Two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society in the near future are the access to clean water and energy. In particular, organic pollutants can be a major health threat. Within available methods, a trade‐off can b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pollutant treatment price and the final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that can be achieved. In this paper, a water treatment device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decouple these two variables. It consists of a BiVO4 photoanode combined with a thin film silicon solar cell. BiVO4 is an earth‐abundant material with a bandgap energy of 2.4 eV. Here, its good catalytic properties are show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phenol and chloroform when combined with an external bias voltage of 1 V versus Ag/AgCl. In addition, to cover the voltage needs, an a‐Si:H/nc‐Si:H solar cell has been coupled with the BiVO4 photoanode. This solar cell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work under the transmitted spectrum of BiVO4, with thicknesses of 300 and 2000 nm for the top and bottom cell, respectively. This device has successfully been fabricated, and tested for removal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from an aqueous solution, performing even better than the BiVO4 photoanode alone with a similar external bias voltage applied. 相似文献
146.
Rachnarin Nitisoravut Cao N. D. Thanh Roshan Regm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2017,14(8):712-723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to conduct the researches related to 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 in the recent years. Limited power output has been the major obstacle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upscaling of MFC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on electrode modifications such as anode treatments, cathode modifications with catalysts and bio cathodes developments to produce varying degrees of improved output current depending upon the types of modifications. Power density and Coulombic efficiency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to analyze the system performances. This paper overviews on the advances made in MFCs’ researches focusing on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des modifications along with the involved methodology. Furthermore, the system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modified MFC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 power density and the Coulombic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47.
大连市肿瘤发生率与居民血硒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新极谱法测定大连市健康居民300例和癌症患者50例全血的硒含量,分别为146.5±51.0μg/L(148.1±50.2μg/L和144.7±51.9μg/L)和122.7±55.9μg/L是正态分布类型,均小于我国低硒地区160μg/L是 相似文献
148.
以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为研究对象,改变活性污泥MLSS值、营养物质的量、营养物质种类、温度等运行条件,测量24 h内COD值、细菌数目和电压值,进而研究不同运行条件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运行初期产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同等条件下,只改变MLSS值时,MLSS值越大,产电性能愈佳,只改变葡萄糖浓度时,当葡萄糖浓度为60 mg/mL时,产电性能最佳,最大电压和功率密度可达224.8 mV和505 mW/m3,只改变营养物质种类时,当加入低糖和C源营养物质时,产电性能较佳,只改变运行温度,当温度为37 ℃时,产电性能最佳,最大电压和功率密度可达231.5 mV和535 mW/m3;改变上述条件时,细菌数目与MFC的产电性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9.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法处理含油废水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研究通过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法固定除油菌(Y1’菌),用于处理含油废水,并以水体中乳化油去除率为指标考察了影响乳化油降解的各种因素。选用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复配作为包埋固定化载体材料,制备成固定化微生物小球(IMB),通过实验优化了IMB制备的工艺条件。连续批次除油实验结果表明,在25-40℃,固液比1:10,HRT为6h的条件下,进水油含量在20—50mg/L,乳化油去除率可达85%-90%,出水油含量低于5mg/L。 相似文献
150.
为初步探讨电子废物拆解导致的多溴二苯醚(PBDEs)及其类似物构成的复合污染的潜在生态/健康风险,从电子废物拆解区的三黄鸡血液和肝脏样品中提取了包含PBDEs在内的复合污染组分,分别体外暴露乳腺癌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6d,检测细胞增殖和雌激素靶基因pS2的mRNA表达.结果表明,包含多种PBDEs在内的复合污染组分在不产生细胞毒性的前提下,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增殖和雌激素靶基因pS2的mRNA表达,表现出抗雌激素活性.此结果提示由电子废物拆解造成的复合污染对生物体和人体可能存在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