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1082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460篇
综合类   1875篇
基础理论   610篇
污染及防治   283篇
评价与监测   162篇
社会与环境   112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王子莹  金洁  张哲赟  高博  孙可 《环境化学》2012,31(5):625-630
研究了土壤和沉积物原始样品bulk及其有机质组分(非水解性有机质NHC、碳黑BC和腐殖酸HA)对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和双酚A(BPA)的吸附行为.所有的吸附等温线都很好地拟合了Freundlich模型,除HA和bulk外,所有的吸附等温线都为显著的非线性(n值为0.46—0.76).对于EE2和BPA的吸附非线性因子n值都存在这样的关系:HA>NHC>BC.EE2以有机碳归一化的Freundlich吸附能力(lgKOC)有BC>NHC>bulk>HA的关系,说明有机质成熟度越高,对EE2或者BPA的吸附能力越高.在土壤和沉积物有机质SOM(NHC、BC和HA)对吸附BPA和EE2的贡献上,NHC、BC和HA对沉积物和土壤对BPA总吸附贡献上要明显弱于它们对EE2的贡献.除了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疏水性影响EE2和BPA的吸附能力的差异外,分子大小和带电子苯环数也影响它们的吸附能力差异.  相似文献   
152.
扰动能够强化水体溶解氧的恢复并加快传质,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有利于水体和底泥COD的降解,是一种常用的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文章通过人工模拟的水体,构建搅拌和曝气两种上覆水扰动条件,研究了在这两种条件下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以及底泥中微生物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扰动对水体有机物去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对照情况相比,在搅拌、曝气条件下水中ρ(溶解氧)分别由0.2 mg.L^-1提高到1.0和8.0 mg.L^-1左右;曝气条件下底泥中蛋白含量及细菌数均最高;(2)底泥中w(脱氢酶活性)在搅拌和曝气条件下分别为0.52和0.46μg.g^-1左右;(3)曝气条件下对上覆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呈现出较好的降解趋势。因此,运用曝气技术既能加速有机物的生化降解,改善水质;又可强化水体溶解氧的恢复,创造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适宜环境,增强了水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在治理河道污染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3.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ace metals Mn, Zn, Cr, V, Co, Ni, Ba, Pb, Cu, Cd, As and Hg,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as a function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for grab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across the Thane Creek, Mumbai, India. 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and differential pulse an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were adopted for chemical analyses. Various geochemical indices were evaluated. The studied metal/metalloids were compared with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 values. Besides, the role of different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 sediments such as pH, CaCO3,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total carbon, and of the relative composition in respect to very coarse, coarse and medium sand, fine sand and very fine sand, silt and clay fraction were also critically investigated. Positive one-to-one correlations between fine sand and very fine sand, silt and clay, and total carbon with sediment metal concentrations have been notice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s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diment metal concentrations and total carbon content only.  相似文献   
154.
采用GC-ECD和GC-MS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淡水养殖鱼塘沉积物及鱼体中DDTs、PAHs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鱼塘积物中DDTs质量分数范围为2.87~8.25ng·g-1,PAHs质量分数分布在61.76~196.05ng·g-1(干物质量)之间;鳙鱼、草鱼等5种鱼肌肉样品中DDTs质量分数为5.47~125.27ng·g-(1湿质量),PAHs质量分数为30.94~410.06ng·g-1(湿质量),5个品种鱼体内DDTs质量分数均未超过国家食用卫生标准。部分鱼塘中含有o,p’-DDT和p,p'-DDT,表明近期曾受到DDT污染。生态风险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DDTs污染生态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5.
湖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负吸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分别在高、低两种磷酸盐质量浓度下,研究了6个湖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负吸附。结果表明,(1)污染严重的湖泊沉积物不仅在上覆水体水质好转时,可能向上覆水体释放磷,即使上覆水体水质没有好转,在一定条件也可能释放;而较为清洁的湖泊沉积物,在上覆水体水质下降时,可能从上覆水体中吸附磷。在水质好转情况下,也可能向上覆水体中释放磷。(2)湖泊沉积物吸附磷酸盐过程中存在负吸附,吸附研究中使用较高质量浓度磷溶液是负吸附现象被掩盖的原因;在吸附研究中不仅要重视负吸附,而且初始磷酸盐质量浓度不能太高。(3)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与其有机质、CEC、总氮、总磷以及各形态磷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比而言。与总磷以及各形态磷含量的相关性最高。污染较为严重的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56.
底泥中酸性挥发硫及同步浸提金属的测定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同步浸提金属与酸性挥发硫的比值在判断底泥重金属生物毒性方面有重要意义.描述了一套测定底泥酸性挥发硫和同步浸提金属的仪器装置和分析程序.从气体流速、反应时间、酸浓度、硫含量等方面研究了酸性挥发硫测定的最适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酸性挥发硫的测定回收率可达90%以上.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2μmol/g(干泥).  相似文献   
157.
The nitrogen changes and the nitrogen mass balance in a free water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CW) using the four-year monitoring data from 2008 to 2012 were estimated. The CW was composed of six cells in series that include the first settling basin (Cell 1), aeration pond (Cell 2), deep marsh (Cell 3), shallow marsh (Cell 4), deep marsh (Cell 5) and final settling basin (Cell 6).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NH4+-N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because of ammonification which was then followed by nitrification. The NO4+-N and NO4+-N were also further reduced by means of 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plant uptake during photosynthesis. The averag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t the influent was 37,819 kg/year and approximately 45% of that amount exited the CW in the effluent. The denitrification amounted to 34% of the net nitrogen input, whereas the accretion of sediment was only 7%. The biomass uptake of plants was able to retain only 1% of total nitrogen loa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utrient removal by plant uptake, plant coverage in four cells (i.e., Cells 1, 3, 4 and 5) could be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58.
渤海湾北部海域沉积物酸可挥发性硫(AVS)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测定了渤海湾北部海域1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酸可挥发性硫(AVS)和同步浸提重金属(SEM)含量,对AVS、SEM和SEM-AVS的平面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AVS含量范围为1.02~13.68μmol/g,平均值为3.43μmol/g;SEM含量范围为1.92~2.96μmol/g,平均值为2.22μmol/g。调查海域沉积物的SEM-AVS与AVS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SEM-AVS〈0的区域位于调查海域的东北部的养殖区,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是安全的。0〈SEM-AVS〈5的区域分布于调查海域的西北-东南方向海域,该方向海域沉积物可能存在重金属的中等毒性。  相似文献   
159.
淡水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沉积物作为重金属的重要储库与污染内源,可对水环境质量及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生物有效性是评价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及其毒性效应的关键指标,研究淡水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与调控机制,有助于阐明重金属的污染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本文回溯了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定义内涵、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的主要方法、适用性及其优缺点,归纳了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与内在机制,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典型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淡水水体沉积物中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进一步指出,在今后研究中亟需整合现有分析方法,形成统一的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并开展权威实验室比对研究。同时,应考虑不同淡水生态系统的区域差异性,采用生物监测方法与原位被动采样技术相结合,将生物配位体模型纳入重金属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中。最终,依据不同淡水环境的特性,尽快建立相应的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加强重金属环境污染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60.
水位波动可有效调节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干湿交替过程引起的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的改变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将加速沉积物有机碳的分解,强化沉积物硝化与硝化作用的偶联,促进沉积物磷的酶促水解和厌氧解离,从而增加再度淹没之后水中溶解有机碳和生物可利用性磷的浓度,并减少溶解无机态氮的浓度。有机质的分解是上述过程的关键步骤。因此,必须系统描述湖泊水陆界面土壤和沉积物基本理化性状与水生生物特征,分析干旱过程中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的变化,了解淹没过程中水柱营养状态与浮游生物群落对沉积物营养释放的响应,从而揭示水位波动调控富营养化过程的机制,即诱发营养脉冲或维系其持续补给,改变营养阈值,进而导致稳态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