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1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1362篇
安全科学   7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20篇
综合类   3206篇
基础理论   479篇
污染及防治   241篇
评价与监测   340篇
社会与环境   763篇
灾害及防治   177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223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26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Soils from two typical tidal salt marshes with varied salinity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were analysed to determine possible effects of salinity 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through changes in soil microbiology. The mean soil respiration (SR) of the salt water–fresh water mixing zone (MZ) was 2.89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astal zone (CZ) (4.73 and 1.63?μmol?m?2?s?1, respectively, p?Pseudomonas sp. and Limnobacter sp. that might have led to its higher dehydrogenase activity and respiratory rates. Additionally, the CZ possessed more Halobacteria and Thaumarchaeota with the ability to fix CO2 than the MZ. Significantly lower soil salinity in MZ (4.25?g?kg?1) was suitable for β-Proteobacteria, but detrimental for Halobacteria compared with CZ (7.09?g?kg?1, p?相似文献   
102.
长三角农田土壤中滴滴涕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和蔬菜中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评估了DDTs对土壤生态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中DDTs含量范围为0.2~3 520 ng·g-1,平均63.8 ng·g-1,主要残留在土壤耕作层(0~30 cm)。土壤中DDTs及其代谢产物残留量较低,98.5%的点位土壤符合《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15%的蔬菜样品中检出DDTs,其浓度为相应土壤DDTs浓度的9%~18%,土壤残留的DDTs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的健康风险很小。低残留DDTs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无显著影响(-0.25R0.25,0.307P0.979)。应用美国环保署(USEPA)方法评估了土壤中DDTs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其中致癌风险级别为非常低,对儿童和成人具有非致癌风险的样品比例分别为1.1%和0.7%。因此,长三角地区大多数点位农田土壤DDTs残留量较低,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03.
珠江河网水产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8月在珠江河网采集水产品样品(13种鱼,4种虾和2种贝),采用超声波提取-气相色谱法对样品中菊酯类农药(PYRs)进行残留检测,并对鱼类PYRs暴露水平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鱼类肌肉、虾类和贝类中PYRs质量分数分别介于ND~3.05μg·kg-1、0.05~1.13μg·kg-1和0.69~1.20μg·kg-1(ND为未检出,以湿重计),平均值分别为0.90μg·kg-1、0.41μg·kg-1和0.99μg·kg-1。虾类和贝类中PYRs的检出率均很高,除联苯菊酯在虾类体内检出率为75%外,其他菊酯均为100%,鱼类肌肉中氯菊酯检出率最高,达到100%。氯菊酯在鱼类肌肉和贝类中的检出量最高,分别占总菊酯质量分数的52.2%和55.4%,溴氰菊酯在虾类中检出量最高,分别占总菊酯质量分数的33.0%;对居民通过食物摄入的PYRs进行食用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珠江河网水产品中PYRs人体健康危害的年总风险评价介于3.96×10-13~1.21×10-10a-1,水产品的安全消费量为5.54×104kg·d-1,水产品中的PYRs的健康危险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104.
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河流型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标准,例证了我国不同省份的划分实践。指出,我国各省多采用经验值划分水源保护区范围,部分省份划分方案久未更新,没有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作用。提出,应进一步细化水源保护区划分规范指导要求,及时修订省级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并借鉴国外水源保护区划分经验,通过调整水质标准、重视公众参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划分水源保护区,从源头上预防水源污染,降低饮用水公共风险,保障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结合固相萃取(SPE)前处理技术,建立了水中4种除草剂氯草定、阿特拉津、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残留的分析方法,于2018年春(4、5月)、秋(9、10月)和冬(1、3月)季对太湖流域望虞河西岸九里河水体中4种除草剂的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的加标回收率为71. 2%~108%,RSD均10%,方法检出限为3. 5~6. 0 ng/L。九里河水体中氯草定、阿特拉津、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4种除草剂质量浓度分别为未检出~0. 025 7,0. 019 1~1. 19,未检出~0. 026 0和未检出~0. 094 3μg/L。4种除草剂中阿特拉津最高值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限值,其他3种其值较低,氯草定首次在太湖流域水体中检出。  相似文献   
106.
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污染简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降水常规监测数据资料为依据,简要分析了该地区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年度变化情况,并对酸雨的危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酸雨污染依然严重,降水酸度与二氧化硫污染等因素有关,酸雨类型以硫酸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7.
在综合数据库CERP-DBMS支持下,利用水体沉积物质量三合一工具,初步建立江西乐安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质量控制基准。通过将化学分析、毒性鉴定2和底栖群落结构变化三基元集成为一体的三轴图和相应的响应信息判断矩阵,基于现场生物响应的重金属污染的剂量-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8.
珠江三角洲降水化学成分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降雨)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该区可能存在二条降水物质通道,一条是从陆到海通道,从肇庆和广州分别至佛山、顺德、江门、台山、中山,至珠海出海,基本与西江和江河谷走向一致,另一条是从海到陆通道,从深圳始,到东莞和惠州,珠江口水面成为此二条通道的天然分隔屏障。地面源污染是造成该区局部降水酸度差异的调节因素,而造成全区降水酸化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于平流层的区域性酸化大气层。南海海洋对降水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通过笔者的调查及对辽河近三o年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辽河新民段水生生物资源枯竭的原因是河水中溶解氧过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0.
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上游广大山丘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9年开展实施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6年来以其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说明:水土保持不仅控制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而且维护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支持长江上游山丘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