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09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167篇
综合类   671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170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21.
太湖流域严峻的水生态环境形势备受关注,而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实施现状和效果无法被准确把握。以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象限法则和二维向量结构指标体系等方法论,综合障碍因子分析与目标可达性分析,对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绩效评估目标达成效率进行评估和预警,为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控提供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江苏省太湖流域目标达成效率情况较好,"高效"、"一般"、"低效"的比例依次下降,高预警级别的区域较少;环境效率指标中单位面积污染物减排管控效率较高,环境质量指标整体表现良好,须谨防向"低效"转变。  相似文献   
922.
湖南省湘江流域2006年"7·15"暴雨-洪水巨灾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论,结合灾区实地调查结果和部分适时气象、水文资料,从降雨、洪水、灾情以及减灾模式等对湖南省湘江流域2006年"7·15"暴雨-洪水巨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的主要致灾因子是洪水、内涝、滑坡、泥石流,而城市主要为内涝;此次巨灾是在强热带风暴引发的暴雨、湘江流域中上游多山的地形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工程建设不合理、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薄弱以及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巨灾应急管理能力等应对巨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23.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损失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遭受洪涝灾害后,经济损失极为严重。本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模拟了1991年洪涝灾害的淹没决策提供了依据。根据预测,当2010年在发生1991年型特大洪涝淹没时,灾害经济损失将可高达773亿元,约为1991年7倍,因此太湖的防洪任务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924.
太原盆地及太原市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太原盆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太原盆地土壤中八种重金属元素As、Cd、Cr、Hg、Ni、Pb、Zn、Cu的含量进行了采样分析,结合太原盆地地质条件,探讨了太原盆地土壤中八种重金属元素分布状况及其分形特征,并对盆地土壤污染进行评估。文中计算了太原盆地区域土壤背景值;分析了盆地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认为Hg、Cd两种元素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并将太原市和太原盆地深、浅层数据分别作出八种重金属元素的多重分形图,对八种重金属元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形规律,得出了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  相似文献   
925.
严登华  王刚  金鑫  张诚  郝彩莲  秦天玲 《生态环境》2010,19(8):1844-1849
根据2009年4月份在滦河流域采集的25个土壤样点的数据资料,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C、TN、TP质量分数特征、垂直分异规律、表聚性及与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TN、TP在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表聚系数分别为0.22、0.19和0.14,并且河滩地、林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C、TN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水稻田和旱田土壤,而农田系统土壤中TP质量分数相对占优。土壤微生物C、TN、TP的剖面分布均表现出从表层向下减少的总趋势,并以40cm为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同层观测值的显著性差异有所不同。土壤微生物量C、TN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TP与气温、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负相关,与其它因子没有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26.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污染事件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关注。笔者介绍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背景;指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总体框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淮河流域环境问题识别评估的主要结论;归纳了强化管理能力建设,制订实施细则,调整和建设排污收费和监测系统,以及治理工程项目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27.
ABSTRACT: A selenium budget for Lake Powell, Utah-Arizona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selenium loads at the principal stream input sites to and the output site from the lake.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during 1985-1994, 83 percent of the selenium entering Lake Powell is accounted for at the output site. The rest of the selenium may be incorporated by lake sediment or used by the biota. Considerably more selenium per unit area is produced from the Colorado River Basin above the Colorado River-Green River confluence than from the Green River Basin and the San Juan River Basin combined. The Gunnison River Basin and the Grand Valley in Colorado produce an estimated 31 and 30 percent of the selenium that reaches Lake Powell, respectively. Irrigation-related activities are thought to be responsible for mobilizing 71 percent of the selenium that reaches Lake Powell. Selenium concentrations in water at Imperial Dam on the Colorado River upstream of the United States-Mexico international border are similar to those at the output site of Lake Powell. Therefore, most selenium observed in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Colorado River therefore probably is derived mostly from the Colorado River Basin above Lake Powell.  相似文献   
928.
鄂西丹水岩溶流域内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的组合关系复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频繁,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难度极大.为服务后续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的编制,通过水文地质现场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在地球系统科学和水循环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丹水流域岩溶水流系统的划分方法.该方法遵从完整性和级次性原则,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空间...  相似文献   
929.
辽河流域浑河、太子河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浑河和太子河的鱼类栖息地环境需求,构建了由流速、水深、水面宽率、湿周率和过水面积率5个河道参数组成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分别选择浑河的沈阳、邢家窝棚和太子河的辽阳、本溪和唐马寨5个河段,通过分析河道形态特征以及水位与流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了河道流量与每个栖息地指标间的经验关系公式,并确定指示鱼类在不同生活期的最小栖息地适宜标准,计算出为满足不同栖息地标准所需要维持的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并采用最大值原则确定出各河段为满足鱼类生存的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浑河的最小生态流量4月~11月介于9.59~12.78 m3·s-1,分别占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7.13%~23.72%,12月~3月为5.70 m3·s-1,占天然径流量的10.59%;太子河的4月~11月介于9.83~19.83 m3·s-1,占天然径流量的23.33%~37.01%,12~3月为3.84~6.47 m3·s-1,占天然径流量的8.83%~9.82%.  相似文献   
930.
水生态监测能够为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加强黄河水生态监测,维护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常规水质监测、生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生态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实践。结合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尤其是生物监测相对滞后的现状,探讨了流域水生态监测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新兴监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