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8篇 |
免费 | 224篇 |
国内免费 | 9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篇 |
环保管理 | 132篇 |
综合类 | 619篇 |
基础理论 | 68篇 |
污染及防治 | 20篇 |
评价与监测 | 41篇 |
社会与环境 | 130篇 |
灾害及防治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49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基于信息筛选和拉依达准则识别地下水主要组分水化学异常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异常值识别是获取水化学背景值的重要的一环,以往提出的基于水化学各组分内在联系的计算背景值的水化学图法及Durov图法在柳江盆地的研究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水化学图法的计算步骤繁多,过程复杂,对采样精度要求严格.因此,为简化计算过程,快速识别异常,本文借鉴英国地调局识别异常的方法,以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区,针对该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资料,利用信息筛选法替代水化学图法,对研究区内水化学主要组分进行异常识别,并将不同识别方法的识别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存在两种方法单独识别出的异常数据较多,但是水化学图法+拉依达准则和信息筛选法+拉依达准则对地下水主要组分的异常识别效果均较好,异常识别后的剩余数据的阈值范围较为一致,信息筛选法能够在大尺度区域内精度较低条件下,有效地替代水化学图法快速识别出异常值. 相似文献
982.
为深入探究广西西江流域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状况,在大规模系统采样的基础上,从2864件土壤样品中筛选出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样品.通过计算不同均值并分析比较后重新提出广西西江流域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研究结果表明,西江流域各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为(mg·kg~(-1)):As17.04、Sb 5.08、Cd 0.56、Pb 50.72、Cu 20.79、Ni 26.47、Zn 67.34、Cr 82.66.与以前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新提出的As、Cu、Ni、Zn、Cr背景值略有差异,差异在5%以内,而Cd、Pb背景值则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及广西土壤背景值》研究结果的4.2、2.5倍,Sb则是全国土壤背景值的4.8倍.偏高的主要原因是西江流域上游地区的南丹县、金城江、环江县、都安县、大化县、宜州市处于地球化学异常区,该区域Cd、Pb、Sb含量十分异常,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整体偏高.重新提出的背景值可为该流域土壤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83.
北京城区典型内涝积水原因诊断研究——以上清桥区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市暴雨频发导致内涝灾害广受关注,系统分析城市内涝原因是当前城市水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论文以北京市典型积水点上清桥易积水区为例,基于排水管网、地形、下垫面、河道边界等数据构建研究区精细化洪涝模型,并以2012年“7·21”和2016年“7·20”两场典型暴雨的实测积水深度验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上清桥区域管网现状排水能力小于1 a一遇,当发生1 a一遇及以上设计降雨时上清桥有发生积水的风险。引起研究区积水频发主要有四方面因素,按主次关系排列:局部地势因素>管网因素>下垫面因素>河道顶托,最后基于分析结果系统提出解决上清桥区域积水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984.
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与全球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基于1961-2015年洞庭湖流域96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数据和英国哈德莱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利用EOF、Morlet小波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周期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流域冬季降水的关键海区及其关键时段。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和中部-南北部反向型3个模态,各模态分别具有12 a、16 a和7 a左右的长周期以及3 a左右的短周期。在与全球海温的关系方面,流域冬季降水与ENSO和南海海温均存在显著相关,平均而言,在ENSO处于暖位相或南海海温偏高时,流域冬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流域冬季降水易偏少;但ENSO和南海海温对流域冬季降水的影响范围及其关键时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ENSO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其在前期10月与流域冬季降水相关性最好,而南海海温的影响范围集中在流域东部,其在次年2月与流域冬季降水相关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85.
Jeannine‐Marie St‐Jacques Yuliya Andreichuk David J. Sauchyn Elaine Barro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18,54(3):660-675
The South Saskatchewan River Basin (SSRB) of Alberta, Canada, is semiarid and under severe water stress due to increasing human demands. We present the first examination of projected changes in SSRB runoff from a large set of North American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 Program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RCMs) plus one Coordinated Regional Climate Downscaling Experiment RCM. We used six different runoff estimation methods: total surface and subsurface runoff (total runoff), surface runoff, and four estimations based on Budyko functions. Most RCM estimations showed substantial biases and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to observed data; thus bias correction was necessary. Total runoff was the best of the six variables in modeling observed runoff for each of the four SSRB subbasins. Projected total runoff for 2041–2070 shows a geographic gradient in the SSRB, with possible drying in the southern Oldman River subbasin and possible increased runoff in the northernmost Red Deer River subbasin. A shift to an earlier spring peak in runoff and drier late summer, with a need for increased irrigation, should be expected. In a first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t question of projected changes i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we show increasing magnitude. This result further adds to adaptation challenges over the course of this century in this basin, which is already largely closed to further allocation. 相似文献
986.
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和环境效益2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含有单位处理量建设费、单位处理量运行费、COD削减比例、氨氮削减比例4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应用欧式贴近度对污水处理厂进行综合效益的客观评价。基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水量和出水水质特征,将辽河流域的47座污水处理厂划分为4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处理能力2万t/d以下、出水水质满足GB 18918—2002《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中,A 2/O工艺优越性较为明显;在处理能力2万t/d以上、出水水质满足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中,MBBR+紫外消毒工艺综合效益较高;在处理能力2万t/d以下、出水水质满足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中,A 2/O工艺优越性显著;在处理能力2万t/d以上、出水水质满足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中,林泡尔工艺和百乐克工艺优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87.
采集玛河流域140份土壤和126株蔬菜样品进行汞含量分析,检测土壤矿物质成分,分析污染状况,探究表层土壤汞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探讨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汞含量最高,含量在0.001—0.901 mg·kg-1,平均值为0.187 mg·kg-1,是新疆背景值的11倍.土壤矿物成分相似,主要为石英、长石、伊利石、蒙脱石、方解石.富集系数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显示,除工业区严重富集外其余为中度到轻度富集,整体处于严重生态危害,形成了以化工园为中心的点—面污染.地统计学和多元统计学表明,研究区汞含量空间变异大,存在显著差异,化工园区汞含量最高,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其次是城市和农业区,主要受到城市生活垃圾和农药、交通的影响;人类活动罕见的山区和沙漠地区含量最低.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土壤汞对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风险(HI)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沙湾大型电解铝厂周围菊科蔬菜汞对人体造成非致癌风险,其余区域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988.
汾河流域水系和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汾河流域上、中、下游及其部分支流布设29个采样点,对其水体和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汾河流域水相中丰水期PAHs总量浓度范围是0.530~16.002μg·L~(-1),平均浓度为(2.738±3.078)μg·L~(-1),枯水期PAHs总量浓度范围是0.588~12.916μg·L~(-1),均值为(2.762±3.132)μg·L~(-1)。就空间分布而言,汾河流域整体呈现上游污染较轻,中下游污染严重的特点。PAHs的组成规律显示,丰水期和枯水期PAHs含量均以低环(2~3环)为主,不同采样期低环PAHs所占比例分别为96.5%和90.4%。与其他15个研究地区水体PAHs含量比较,汾河流域水体中PAHs污染程度的国内外对比处于中等到较高程度的污染。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中PAHs来源于石油源和植物、木材、煤的燃烧,主要受到流域煤化工、燃煤电厂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地表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汾河流域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有13.8%和20.7%的点位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汾河流域沉积相中16种PAHs平均浓度为(3.774±1.987)μg·g-1,其污染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地区。PAHs的组成规律显示,PAHs含量集中在低环(2~3环),约占总量的75%左右。与本研究提到的河流、湖泊及港口沉积物中PAHs含量比较,汾河流域沉积物中PAHs污染程度仍处于中等偏高的污染水平。丰水期沉积相中PAHs以燃烧源和石油源为主,部分来自典型石油类产品的输入。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提出的12种PAHs的生态风险的效应区间低值(ERL值)或效应区间中值(ERM值)以及苯并(b)荧蒽(Bb F)和苯并(k)荧蒽(Bk F)这2类没有最低安全值的PAHs化合物来说,汾河上、中、下游流域均有采样点的PAHs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通过本研究可全面地了解该流域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可能的来源,并且为汾河流域多环芳烃污染的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9.
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子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太子河流域遥感影像和水质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水质的影响程度.选取7个不同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百分比作为自变量X,总氮(TN)、硝酸根离子(NO_3~-)、氯离子(Cl-)与硫酸根离子(SO_4~(2-))这4个水质参数浓度值作为因变量Y,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数据的偏最小二乘模型,并使用其余子流域数据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不同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指标TN与NO_3~-之间线性关系显著,决定系数R~20.62.其中,耕地面积变化对水体中TN浓度变化影响明显,居民及工矿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则对水体中NO_3~-浓度变化影响强烈.但对于Cl-和SO_4~(2-)来说,土地利用类型对其浓度大小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虽然太子河流域未利用地面积百分比极小(1.13%),但是未利用地面积变化对水质参数有较显著影响(影响系数0.24). 相似文献
990.
南四湖流域产水量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域生态系统产水服务功能的空间化和定量化评估,对流域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以及提高流域水生态保护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南四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3年土地利用、降水、蒸散以及土壤属性等基础地理数据,以InVEST模型为基础,评估和模拟南四湖流域近25 a的产水量,并采用ArcGIS分析产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变化趋势,探讨了降水、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口、土地利用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社会经济因素与产水量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南四湖流域生态系统产水功能区。研究结果表明:流域产水量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东北部等山区、丘陵地区产水量高,西部平原地区产水相对较低;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流域产水量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GDP、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近25 a来,流域产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且产水量峰值区域由东北部向偏南地区转移,最低值区由西部向中部地区转移。降水、海拔和坡度等地理环境与产水量的空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降水量的相关程度最强;人口、GDP等社会经济数据与产水量变化也呈显著正相关,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等不透水层增加,促进了流域产水量。研究结果可以为流域水资源政策制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