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440篇
安全科学   150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826篇
基础理论   304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介绍了球团竖炉烟尘治理的改造经验,总结了电除尘工程概况及效果。  相似文献   
132.
王丽平  李彩亭  曾光明  邢泳 《环境科技》2003,16(1):10-11,20
介绍了一种针对中小型燃煤陶瓷窑炉烟气的治理方案。该方案通过采用自成型型煤作燃料,多管旋风除尘器和湍流塔消烟除尘,采用双碱法及往吸收液中加入活性剂等措施,除去烟气中的粉尘,SOx,NOx等,进而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33.
分析了配煤组分、成型工艺条件、型料粒度等方面对工业型煤质量的影响,指标合理确定惰性组分含量、成型水分和型料粒度组成是型煤生产的关键,并对实际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4.
为探讨腈纶粉尘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对某腈纶厂毛条车间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该车间粉尘浓度为4.2(0.1~24)mg/m3,主要对接触人员上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同时导致肺通气功能受到明显损伤,部分工人胸部X线表现异常.提示车间环境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超过2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过4mg/m3尘的卫生标准不能充分保护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135.
为了探究3种不同粒径的污泥生物质炭(S1:大粒径 0.165 mm;S2:中粒径为0.025~0.165 mm;S3:小粒径0.025 mm)对Zn的吸附效率和固化稳定的机理,以此为污泥生物质炭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实验室模拟法,研究不同反应时间、溶液初始pH和重金属浓度对生物炭吸附效果的影响,并运用四步萃取法分析生物炭上Zn的吸附形态.结果表明:①生物炭在4 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率呈先增加后平缓的趋势,最终吸附量S1S2S3;②溶液初始浓度为0~2 mmol·L~(-1)时Zn~(2+)的吸附量呈线性增长趋势,但随溶液浓度超过2 mmol·L~(-1)时吸附量开始趋于饱和;③3种不同粒径生物炭的水溶性组分Zn分别占总萃取量的1.70%、5.02%和7.47%,可交换态组分分别占25.27%、32.35%和27.29%,酸溶性组分分别占35.06%、38.63%和27.90%,非生物利用组分分别占37.97%、24.00%和37.34%.④污泥生物质炭的动力学吸附特征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单位质量的污泥生物质炭粒径越小吸附量越大;⑤污泥生物质炭的等温吸附特征更符合Langmuir模型,小粒径的生物质炭最大吸附量最优;⑥在酸性条件下随着pH的上升污泥生物质炭的吸附率在逐渐增加,碱性条件下吸附率的增加可能是形成锌的络合物沉淀导致的;⑦Zn的吸附形态以酸溶性和非生物利用态为主,水溶性占比较小.污泥生物质炭对Zn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S1吸附的Zn酸溶性组分和非生物利用组分占比最大,吸附效果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36.
Haloacetic acids (HAAs) are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found in aquatic ecosystems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a result of both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production. The ecological risk posed by these compounds to organisms in freshwater environment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aquatic macrophytes, was characterized. The plants evaluated were Lemna gibba, Myriophyllum spicatum and M. sibiricum and the HAAs screened were monochloroacetic acid (MCA), dichloroacetic acid (DCA), trichloroacetic acid (TCA), trifluoroacetic acid (TFA) and chlorodifluoroacetic acid (CDFA). Laboratory toxicity data formed the basi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but field studies were also utilized. The estimated risk was calculated using hazard quotients (HQ), as well as effect measure distributions (EMD) in a modified probabilistic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MDs were used to estimate HAA thresholds of toxicity for use in HQ assessments. This threshold was found to be a more sensitive measure of low toxicity than the no observed effect concentrations (NOEC) or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10). Using both deterministic and probabilistic methods, it was found that HAAs do not pose a significant risk to freshwater macrophytes at current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s in Canada, Europe or Africa for both single compound and mixture exposures. Still, HAAs are generally found as mixtures and their potential interactions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rendering this phase of the assessment uncertain and justifying further effects characterization. TCA in some environments poses a slight risk to phytoplankton and future concentrations of TFA and CDFA are likely to increase due to their recalcitrant nature, warranting continued environmental surveillance of HAAs.  相似文献   
137.
不同粒度飞灰中1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不同粒级的燃煤飞灰中的Ba、Be、Cd、Cr、Cu、Hg、Li、Mn、Ni、Pb、Sr、Ti、V、Zn、Zr元素的含量分布,煤中元素的含量比及富集因子。  相似文献   
138.
研究沙尘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对揭示沙尘物质在近地层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0—80 m沙尘通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在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选取2008年7月20日、8月7日、8月19日、8月29日4次沙尘天气,对贴地层(0—0.05 m)、中间层(0.05—2 m)、近地层(2—80 m)的沙尘通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贴地层(0—0.05 m),沙尘通量随着高度的增高呈增加趋势,最大值为1604.29 g?mm?2。中间层(0.05—2 m),沙尘通量随高度分布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且随着高度的升高沙尘通量减小,决定系数R2值均在0.9以上。近地层(2—80 m),沙尘通量随高度增加呈分段函数分布,32 m、48 m处为沙尘通量的拐点高度。由此看出,研究沙尘通量对阐明沙尘输送机制非常重要,不仅可加强对沙尘输送的定量研究,还可为沙尘输送的数值模拟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9.
尚宇  周毅  廖安意  方正 《环境科学》2018,39(8):3696-3703
为研究雨水管道沉积物的沉淀特性和污染物含量特征,在武汉市对建筑(包括住宅小区)、道路和绿地3种用地类型的雨水管道沉积物进行采样和分析.沉速测试结果表明,高沉速颗粒在沉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建筑和道路中沉积物的沉速分布相对稳定,建筑、道路和绿地中沉速大于3.00 cm·s-1的颗粒占比依次递减.粒径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粒径分布范围较广,大多集中在13~628μm范围内,且同种用地类型沉积物粒径分布差别很大.按沉降速度将每份沉积物样品分为7组,分析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与沉降速度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沉速大于3.00 cm·s-1和小于0.025cm·s-1的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较低,但高沉速沉积物中污染物总量较多.对沉积物样品整体而言,各用地类型COD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绿地道路建筑;道路雨水管道沉积物中氮含量较低,其余两种用地中含量接近;建筑区雨水管道沉积物中磷含量较高,其余两种用地中含量接近;COD∶TN在(51~89)∶1之间,COD∶TP的值在(102~186)∶1之间.  相似文献   
140.
基于紫外光谱分析的腐殖质混凝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北辰  张晓蕾  秦兰兰  黄海鸥 《环境科学》2018,39(10):4576-4583
腐殖质是水溶性天然有机物(DOM)的主要成分,对水处理过程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利用紫外光谱分析实现饮用水处理在线混凝控制的可行性和理论基础,以含腐殖酸和高岭土配水为实验对象,通过烧杯实验考察了不同水质条件对PACl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影响,研究了SUVA_(254)和光谱特征斜率与混凝效果的相关性,利用排阻色谱分析了紫外光谱斜率与水体有机物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与DOM浓度呈正比关系,两者计量学关系(以Al/DOC计)为0.61mg·mg~(-1).随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腐殖酸溶液的SUVA_(254)从8.9 L·(mg·m)~(-1)下降并稳定至2.0 L·(mg·m)~(-1),有机物去除率与SUVA_(254)值呈正相关.光谱斜率与SUVA_(254)的变化趋势一致,且S_(275~295)与SUVA_(254)线性相关最优(R2=0.81).排阻色谱结果表明,混凝优先去除DOM中的腐殖质组分,S275~295与有机物中腐殖质组分对总UVA_(254)的占比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光谱斜率测定对实现饮用水混凝过程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