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篇 |
废物处理 | 1篇 |
环保管理 | 7篇 |
综合类 | 22篇 |
基础理论 | 5篇 |
污染及防治 | 5篇 |
评价与监测 | 16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油类物质吸附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丹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3):54-55
吸附处理是红外法测定石油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对吸附柱法和振荡吸附法进行对较,结果表明动植物油质量浓度为0.560 mg/L~145 mg/L的水样,振荡吸附法吸附效率高于吸附柱法.振荡吸附法还具有操作时间短、硅酸镁耗量低、对操作人员危害性小、样品可批量分析的优点. 相似文献
63.
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和天气现象(霜)资料,计算最低气温低于-5℃的站点数占全省总站数的比例,定义站点比例超出25%的霜冻事件为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分析了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结果表明,云南极端霜冻事件发生前气温偏低,云量偏多;霜冻发生时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这种霜冻属于混合霜冻或称为平流辐射霜冻。极端霜冻气候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空冷平流与底层冷高压控制下夜间晴空辐射冷却降温。发生时空气湿度较发生前小,空气相对干燥。 相似文献
64.
采用傅里叶中红外光谱对强化生物除磷过程中污泥胞内糖原物质进行了表征,并将污泥样品与糖原标样的红外光谱进行对比,确认糖原物质在1020 cm-1峰附近有较明显的特征吸收贡献.因此,采用红外光谱945~1150 cm-1区域内的吸收光谱数据,结合测得胞内糖原的含量,应用偏最小二乘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了污泥红外光谱与糖原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偏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测量值与预测值具有较小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其相关系数达到0.921. 相似文献
65.
以表达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6538镍钴转运酶NiCoT基因的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NiCoT作为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镍废水.结果表明:基因工程菌在pH为4~9时有比较好的吸附效果,30 min就达到了吸附平衡;基因工程菌对Ni2 的富集容量比原始宿主菌有很大的提高,最大平衡富集量从3.76 mg/g增加到11.33 mg/g,增幅达3倍多,溶液中Ni2 的最大去除率也从原来的35.62%增加到91.23%;Cu2 、Cr6 、Zn2 等的存在对吸附没有很大的影响.镍进入细胞内后与羟基和酰胺基团发生结合,蛋白类物质和含羟基类物质在细胞内富集镍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基因工程菌转接10、20、30、40、50次,重组质粒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基因工程菌对镍的富集能力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6.
67.
混凝土结构火灾损伤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混凝土在火灾条件下的热像平均温升、抗压强度、超声波速和损伤深度进行了检测,获得了混凝土热像平均温升、抗压强度、超声波速和损伤深度随着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对影响混凝土热像平均温升和超声波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混凝土结构火灾损伤程度的现场检测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8.
夏季太湖光学介质获取的光合有效辐射能量谱随深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07-29~2006-08-01太湖41个站点测定的水体上、下行辐照度、非藻类颗粒物、浮游植物及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的吸收系数,计算了单位水体中各介质所吸收光合有效辐射能量谱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位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获取光合有效辐射能量的标准化谱在表层有2个主峰,分别位于450 nm左右和675 nm左右,随着深度增加,位于450 nm左右的峰逐渐减弱,在藻型湖区和湖心区,衰减尤为明显,且该峰对应的波长出现红移现象;浮游植物获取的主要光能来源随深度的增加逐渐由400~500 nm和600~700 nm向600~700 nm过渡,在草型湖区的过渡速度相对缓慢,而在梅梁湾(藻型湖区)和湖心区却很快;单位水体中的非藻类颗粒物在表层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400~500 nm,但随深度的增加,其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500~600 nm;单位水体中CDOM获取光合有效辐射能量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类似于非藻类颗粒物,但在草型湖区,其在500~600 nm获取能量的优势不如非藻类颗粒物明显. 相似文献
69.
通过红外光度法测定,根据土壤中石油类检测方法前处理的时间不同,得出如下结论:用四氯化碳萃取时,震荡的适宜时间为14~18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