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8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375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428篇
综合类   886篇
基础理论   22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100篇
社会与环境   223篇
灾害及防治   1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上海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处理处置现状,提出:一般工业固废主要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危废处置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实现清洁生产;加强国家提倡的"三位一体"综合处理项目建设,实现集中处理、集中监管,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工业危废产生企业申报登记及转移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杜绝监管盲区。  相似文献   
102.
沼气高值化利用与净化提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户用沼气池以及传统工业沼气锅炉的低附加值沼气利用方式已经不适合沼气产业规模化和商业化的发展方向,在分析我国沼气资源潜力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沼气制备车用压缩天然气、管道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高值化利用方式及相关标准;针对高值化利用方式,分析比较了现有的高压水洗、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变压吸附、膜分离和深冷分离等几种沼气净化提纯工艺的技术及应用情况,介绍了高效沼气脱硫技术,并指出氧、氮含量源头控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3.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实现新兴工业化的支柱产业,同时存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了该行业突出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并指导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提高生产装备水平、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严格环评准入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4.
随着环保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不同应用系统生成的各种异构数据日益增多,信息孤岛现象十分严重。异构环保信息资源整合及归档系统将分散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在异构平台上实现了信息收集、流转及共享利用,全面提升了环保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新时期下环保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5.
为了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在评价桐庐县现有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财政补助结构,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各乡镇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地区对县域生态环境贡献率、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和资金使用绩效挂钩的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以排污权交易的核心业务排放跟踪管理为出发点,选择电厂二氧化硫指标进行排放跟踪数据过程校核体系研究,探索进一步提高排污权交易体系中排放数据准确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7.
分析了气体脱硫装置胺液系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危害,通过采取清洁生产工艺、材质升级、在线净化复活、停工清扫塔器和新脱硫剂补充置换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8.
To turn current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ustainable direction, solid and understandable market information on the socio-e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products is needed. Eco-labelling programm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communic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at gaps there may be in the current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relation to a strategic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recommendations on how such presumptive gaps could be bridged. First a previously published generic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and appli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wo eco-labelling programmes. Data for the assessment is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 and i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iscussions with eco-labelling experts.The assessment revealed that the programmes lack both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ustainability, and a statement of objectives to direct and drive the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es. Consequently they also lack guidelines for how product category criteria might gradually develop in any direction. The selected criteria mainly reflect the current reality based on a selection of negative impacts in ecosystems, but how this selection, or prioritization, is made is not clearly presented. Finally, there are no guidelines to ensure that the criteria developers represent a broad enough competence to embrace all essential sustainability aspects.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oint at deficiencies in theory,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eco-labelling, which hampers cohesiveness, transparency and comprehension. And it hampers predictability, as producers get no support in foreseeing how coming revisions of criteria will develop. This represents a lost opportunity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avoided by informing the criteria development process by 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backcasting from basic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109.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传统的通过计量保护区正外部性以确定生态补偿数量的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违背经济学原理,二是与管理体制不符且法理不足。据此,并考虑到中国相当数量的保护区“没有保护好”的主要因素是保护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干扰,论文认为应通过控制保护区社区的负外部性来达成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通过生产函数理论分析,发现通常情况下保护区社区的经济产出与土地面积单调正相关,因此在没有生态补偿的情况下,保护区的划建会使周边社区居民经济收入减少,解决周边社区对保护区干扰的根本途径是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发展替代产业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以此认识为基础,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0.
作为上海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以及黄浦江上游重要的水源保护地,淀山湖的水质状况对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运用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在淀山湖大朱厍港实施了净化人湖水质的生态工程试验。研究表明工程示范区域存在风浪大、水位较深、水流较急等特点,是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物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通过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