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6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1104篇
安全科学   495篇
废物处理   110篇
环保管理   293篇
综合类   2097篇
基础理论   370篇
污染及防治   334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179篇
灾害及防治   11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71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8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production of nanoscale ions via the liquid phase reduction method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moval of nitrate nitrogen (NO3?–N) as well as measure the products and kinetics of the reactions. The nanoparticles obtained were approximately 50 nm in diameter and the main component was iron (Fe). This custom-made nanoscale Fe was highly positively charged, and reacted rapidly with NO3?–N in oxygen-free and neutral condit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A 90% removal rate was achieved when the reaction occurred for 30 min in simulation sample water with vigorous shaking at 250 r/min at NO3?–N concentrations of 30, 50, 80 or120 mg N/L. The nanometer Fe dosage was maintained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at 4 g/L. A first-order kinetics equation was applied to the obtained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followed a pseudo first-order reaction.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moval of nitrate nitrogen from polluted groundwater using a nanoscale Fe iron was effective and rapid.  相似文献   
982.
针对环境监测市场化存在的管理,介绍了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一方面可以成为保护环境的关键手段,另一方面,环境监测也可以成为衡量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监测市场化已经成为改革的一大趋势.本文从介绍环境监测市场化出发,探讨了目前环境监测市场化如何管理,并对管理模式进行了解析,提出了环境监测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注意,最后对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83.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管理模式,是新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战略的重要内容.介绍了首先生态补偿概念和内涵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沿革,重点阐述了常州市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为常州市生态补偿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4.
以协同思想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大气污染多主体协同防治存在的诸多困境,并因此构建了大气污染多主体协同防治系统,认为中国当前大气污染防治需要政府、企业、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公众、媒体五个主体联合发力,彼此之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是维持协同系统高效运转的基础.进而着重探讨了为实现大气污染协同防治的目标,各主体在协同系统内部应该具备的职责.  相似文献   
985.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新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介绍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重点阐述了国外的欧盟、美国、德国-捷克以及国内的浙江省、深圳市和苏州市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常州市的借鉴和启示,主要包括:依靠政府的大力推动、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度,为常州市生态补偿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86.
陈淼  朱建明 《地球与环境》2014,42(4):567-573
锌同位素是示踪植物中锌地球化学的重要手段,详细了解植物中锌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是探究其生物地球化学的关键。本文对目前研究程度较高的超富集植物、普通植物的锌同位素分馏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现二者锌同位素分馏趋势基本一致,即相比于培养液或土壤的同位素组成,植物根部相对富集锌的重同位素,而植物地上部(如茎、叶等组织器官)相对富集锌的轻同位素。对于能够引起植物发生锌同位素分馏的因素归纳如下:(1)植物根部相对富集锌的重同位素,是土壤中锌的形态、根部对锌的吸收方式、细胞表面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2)植物木质部对锌的向上运输,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而使地上部组织器官相对富集锌的轻同位素;(3)大气沉降也可能导致叶片富集锌的轻同位素。  相似文献   
987.
贮存使用环境对导弹性能的影响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影响导弹性能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影响机理。方法根据导弹的贮存条件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导弹性能的主要环境因素,分析总结其影响机理。结果影响导弹性能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振动与冲击、重力、气压和静电,其中温度的主要影响机理是引起力学性能、电器性能、气体和液体对容器的压力、化学反应速度的变化,湿度的影响机理是水膜、凝露的形成和产品的吸湿,振动与冲击的影响机理是疲劳损伤和极限破坏,重力影响固体发动机粘接界面的机理是药柱温度小于平衡温度引起的扯离应力,气压的影响机理是空气压力、空气密度和空气含氧量的变化,静电的影响机理是静电放电和静电引力。结论环境影响导弹性能的机理,对通过设计提高导弹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使用环境控制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988.
泛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重心演变路径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海霞  蒋晓威  崔建鑫 《环境科学》2014,35(11):4387-4394
工业污染重心路径演变是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形成的环境空间响应形式,为探明经济发达的泛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重心对制造业转移的响应关系,采用2000~2010年工业污染排放数据,运用重心模型,测算各年份工业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重心坐标,分析工业污染重心转移路径及演变规律,探讨重心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泛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污染重心发生了偏移,其中工业固废偏移距离最大,为180.18 km,而工业废水、废气偏移的方向最大,分别为0.40°、0.17°;2工业污染重心轨迹偏移受多种因素的驱动影响.其中,安徽、江西地区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加剧了污染重心朝西部偏移;以江苏、上海、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区的工业污染,安徽、江西地区高污染产业份额的增加及宽松的宏观区域政策助推了工业污染向西部地区偏移;而大规模的清洁化生产、较强的环境治理力度和完善的环保监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工业污染朝东部地区偏移.  相似文献   
989.
微囊藻毒素微生物降解途径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大量含氮和磷的废水流入湖泊和江河,导致淡水蓝藻水华污染现象日趋严重.蓝藻水华污染的最主要危害是产生和释放以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为主的多种藻毒素.由于MCs对动植物具有很强的毒性,且其在水体中很难被传统的处理方法有效去除,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和去除MCs是摆在中外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针对MCs的结构与毒性、降解菌株、酶催化降解、降解基因和生物降解途径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微生物降解MCs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湖库水体MCs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0.
生物滴滤塔处理苯酚气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生物滴滤塔处理苯酚气体,考察了苯酚去除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塔能高效处理苯酚气体,苯酚去除效率可达99.5%,长期运行平均去除效率在98%左右.适宜的运行条件为:停留时间20.6 s,循环液pH值7.0,喷淋密度1.67 m3·(m2·h)-1.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处理苯酚气体的生物滴滤塔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结果表明,生物滴滤塔内有5种降解苯酚的优势菌种:Polaromonas sp.、Acinetobacter sp.、Acidovorax sp.、Veillonella parvula和Corynebacterium sp..采用GC-MS分析出口气样,结果表明丙酮酸(CH3COCOOH)为生物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并推测了苯酚生物降解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